配色: 字号:
20230314 胖东家说包浆的自然和鉴定步骤(1).docx
2023-04-08 | 阅:  转:  |  分享 
  
20230314 胖东家说包浆的自然和鉴定步骤咱们看看中古的软料皮壳,一个煤晶的皮壳。原初工痕的叠加再加上后来次生磨划状态的累积形成具有一定
“厚度”感的皮膜形态。刚才一直强调他很软,相比玉而言很软。那么同样的特征, 在软料上就会被放大;相反, 在硬料上就会减弱。那么今天
发的这个皮壳好像自带了放大功能,我说的皮壳咱们可以给另外一个定义——叫做包浆。皮壳是因为工序的累加而形成的,包浆是在皮壳之上的所有
次生痕迹的产生和堆叠。工序是大概有规矩可寻的,包浆没有,因为一切都是非刻意而为之。以前我好像也归纳过一句话——古玉上的新痕迹。这个
新, 是针对完工的皮壳而言,那么在非刻意而为之的次生的堆叠痕迹中,你需要看到的其实只有两个字——自然。但是恰恰就自然两个字是非常虚
无缥缈的。因为根本无法精确总结, 只能大概形容,也正是自然两个字,其实是古玩鉴定中的大学问。他并不来自照本宣科的宣讲,需要大量的从
各种材质, 各种硬度上寻找共通点。皮壳是杂项金属类收藏的必修一课。包浆,也是鉴定中最灵活多变的大智慧,好像一把双刃剑,可以斩妖除魔
亦会误入歧途。从双刃剑切入,那么这件东西哪里是需要注意的??不要都在所谓的磋磨上照本宣科的寻找工痕上的问题, 有错么? 也没错。但
是我的答案,在这里。这个字是新的还是老的? 这么明显的关注点却都没看到。想想问题在哪?我告诉大家,其实这上面有个磕碰有个断裂, 有
个修补,都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皮壳老的情况下,他特么是个坠子还是个印? 因为印就比坠子贵多了。如果他今天不是一个煤精,是一
个高古玉小兽背上有字,大家的鉴定的切口依然应该如此。只是借这个东西告诉大家鉴定一件玉器的完整顺序。为啥用煤精,因为他软,放大了包浆
的特征。回归到玉上,会减弱。玉,从软料, 地方玉, 和田料, 玻璃光, 都有不同的样子, 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变化万千。高古玉带纹饰
的藏品高古玉鉴定,第一件事并不是看阴线。因为,高古玉带纹饰的藏品,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你们以为这些东西就永远放在那里了么?
件件老。正确的鉴定顺序:第一步:看包浆(基调)注:这步是大基调, 料子皮都不对, 什么都白费第二步:看封边(切记)注:因为封边在料
老的前提下, 直接会反映出这件东西有没有被改型。如果料子包浆对,封边出现问题,纹饰学就有用武之地了,改型后, 纹饰是特么那么合适那
么完美,你觉得这东西能对么?这时候,千万不要放弃用陈启贤教给我们和干活师傅的同一个方法,去检验所有的纹饰。有点经验的你一定可以发现
不爽的位置。如果这个步骤反转了,你干活的同学技高一筹你在固有印象中,对阴线认知先入为主的“老”字就会很上头,从而放弃了真正的重点。
我现在说的这些,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这多半年大几个月从单独真伪新老上手中总结出来的人类感知。包括那天说过的砣的腔体,你真的理解了
砣吗?砣谁都没见过,都是根据痕迹猜测出来的,今天的人已经可以复原一种痕迹。但是如果加以腔体的理念,这个复制难度就会成倍增加,因为就
需要一个很慢的砣单独去下, 去怼,让沙在沟通充分膨胀外扩,这是需要时间的,每一砣都需要。如果用电动工具先弄个形再补都没戏。另外,就
是磋磨。大家都在平面磋磨上寻找各种层叠,到底有几个人能看懂封边的磋磨和包浆,那才是大学问,比平面上那些做给你看的重要多了。今天封边
不讲了, 大家多多理解包浆, 从被放大的煤精上, 去减弱那个状态反观高古玉,学会眼睛的对焦, 和手轻微摆动的配合。用点功夫多琢磨, 咱们慢慢来。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