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榜样 光影力量|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⑦:马煊、张仕林

 顺其自然h 2023-04-08 发布于北京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过去一年里,北京电影学院的学子们刻苦学习,积极实践,终于迎来了他们努力结得的果实在最新一轮的国家奖学金评选中,我们能看到一批优秀的电影学院学子,他们以勤勉的态度、优异的成绩、丰富的实践成果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北京电影学院本专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马煊张仕林聆听他们的分享,感受榜样的力量。

图片
图片

马煊

2020级电影学系硕士研究生

获奖经历:

  • 2022年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2022年 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 2021年 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 第四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评论赛道优秀奖;

  •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二等奖;

  • 2021·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入围奖;

项目经历:

  • 参与《我的三体》第四季人物设定及台词润色工作,以及负责保密科幻动画项目的世界观写作,并进一步结合世界观进行原创人物设定以及样场剧本、分集大纲的写作;

  • 作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世界科幻动态》杂志特约通讯员,定期跟踪英语区科幻行业发展动态并为杂志撰稿,并且在《世界科幻动态》杂志上发表影评《一场荒诞的末日闹剧——简评<不要抬头>》、《太空中的密室求生——评<氧气危 机>》 ;新闻稿《索尼发布<蜘蛛侠:纵横宇宙 ( 上 ) >首段预告片》 、《首个太空电影工作室SEE - 1预计于2024年发射》、《2022年菲利普· K · 迪克奖名单揭晓》、《 Goodreads C hoice Awards 2021年度最佳科幻文学榜单》等;

  • 研一担任电影学系辅导员助理 ,配合系里各项工作;

  • 参与“ISFVF大讲堂”等影展中各项学术活动,包括前期策划、现场组织及活动宣传工作。

科研经历:

  • 期刊论文:《反叛精神、拼贴美学与边缘人物:朋克摇滚与科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发表于《视听》2022年第6期 )     

    《形象建构、叙事模式与本土化表达:香港外星人题材科幻电影研究》(发表于《东方艺术》2022年第2期)  

    《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精神》(发表于《东方艺术》2022年第3期);

  • 会议论文:《美国科幻片中对科学精神的表现》,参与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科普创作评论》杂志、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并获得二等奖;

  • 参赛论文:论文《<新神榜:哪吒重生>:东方神话的朋克式演绎》获得2021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主竞赛单元研究生组入围奖;

    论文《读解<地心引力>:母性、宗教与科学理念》 、《<普罗米修斯>:一则关于宗教、科学与造物的克苏鲁神话》获得第 四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评论赛道优秀奖。

图片

马煊,2020年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攻读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她用“安静”、“有执行力”、“完美主义”这样3个词汇来概括自己,这些优点帮助她搭建起自己的世界观和思考体系,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周边的世界,让她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也让她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和工作的各项任务。

图片

提到跨校考研,她说:“压力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因为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所以比较享受备考过程的。”马煊跨校选择电影学院及该专业的初衷是热爱和好奇。本科期间,她有一门课叫《影片分析》,这门课的老师就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受到老师的影响,她对电影(尤其是蔡明亮的电影)产生了兴趣,在大量观影的过程中对不同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造梦机制产生好奇,同时也对电影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式产生好奇,所以马煊希望来电影学院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人生与电影产生联系。

很多同学在面临跨校考研时或多或少会有压力,而马煊却很少会因为压力感到困扰,她也介绍了自己处理压力的方法:当感受到学业中的压力时,她一般会通过让自己忙碌起来去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因此也解决了问题,消除了压力的根源。在电影学院的学习生活中,马煊认为她最显著的提升便是拓宽了理论视野,提升了思考能力。

图片

在工作与学术之间,马煊同学提到了两方面,一是和在学校中创作相比,工作中的创作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例如投资方的要求、观众喜好、审查制度等,相应的限制也会更多;二是人际关机也会相对更复杂一些。她也诚实的说到“:有过迷茫,说实话现在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种迷茫的感觉,在没有能力改变这些框架的时候,只能劝自己“戴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的框架内尽可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马煊同学在学校担任志愿者等活动经历锻炼了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她笑称到这让她不再那么“社恐”,学会与团队合作,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马煊作为毕业班的学生,最近这半年经历了硕论写作、实习、秋招和博士申请,充满了对不确定的未来的不安和迷茫。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急着做出选择,要先认识自己,真正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建立起自己的节奏,不要过度关注主流的评价体系。

如今她已经开始了在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进程,进入了一段全新的旅程。马煊在研究生毕业后,希望能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进一步提升她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能力,在科幻电影研究领域深入耕耘。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仕林

2020级电影学系硕士研究生

获奖经历:

  • 2021年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 2022年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 2021年12月,论文《重塑巴别塔雕像:数字时代的电影语料库与电影作者》入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星汇奖;

  • 2021年12月,论文《抗战期间香港基督教青年会的电影放映考察(1931-1941)》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金字奖平遥电影展学术研究单元最佳学术研究提名奖;

  • 2022年11月,论文《人民至上的价值反思:波特模式视角下的抗疫纪录片传播伦理》入围中国文联第7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

学术论文:

  • 张仕林. 民国时期山西汾阳基督教的戏剧与电影活动考察[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6);

  • 张仕林. 创造、思想、情感与影响:以张艺谋为中心对电影大师的尺度商榷[J]. 西部文艺研究, 2022(02);

  • 张仕林. 《妈妈!》:记忆遗失中的爱与和解[N]. 北京日报, 2022-09-23(13);

  • 张仕林. 风骨: 《报童》家国情怀与革命叙事的再解读[J]. 今传媒, 2022, 30(08);

  • 张仕林. 媒介化社会的数字劳工及其过度劳动[J]. 新闻知识, 2022(06);

  • 张仕林. 人民至上的价值反思:波特模式视角下的抗疫纪录片传播伦理[J]. 南腔北调, 2022(06);

  • 李彬, 张仕林. 斯芬克斯的复生:海洋科幻电影的后人类生态呈现与启示[J]. 电影新作, 2022(01);

  • 张仕林. 抗战期间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电影放映(1931-1941)[J]. 中国基督教研究, 2021(17);

  • 张仕林,李彬.挪用与重构:基于中国古典神话的《流浪地球》再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35(02)。

图片
图片

张仕林认为,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读书的这两年多,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安逸而又充实的时光。在北影的生活,消除了他心里的戾气和怨气,如今可以心态平和地去面对所遭遇的好的或坏的事情,这是他觉得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最大的收获。

他想特别感谢李彬老师和李九如老师,以及两年多以前硕士研究生复试现场的各位老师,他在电影学院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得以在成年后再次成长。两位李老师都是他的导师,也是他时至如今受到影响最深的老师。李彬老师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科研态度,一直在潜移默化中鼓励着他不断前进。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慈祥有爱,是他能在这里安心学习的重要原因。李九如老师风趣幽默,讲课的时候热情洋溢,他的“民国电影专题研究”选修课张仕林更是常听常新。在学术上,李九如老师对他的指导总是能让他获得“眼前一亮”的感觉。在电影学院这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写论文时遇到了难题,两位老师总是能给出醍醐灌顶的答案,指引着他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张世林提到,他很幸运,几乎每位老师都在学习或生活中真诚地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他在电影学院得到的每个方面的提升,与上述的每位老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本科毕业以后,张仕林一直做的都是编辑记者相关的工作,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写东西、改东西,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或者报道哪个方向,他认为想要表达就必然得有输入,总是需要不断地看书、调研、采访。对他来说,读研不是“去上学”,它依然还是一份工作——在他看来,研究生的本质也大致如此,“每个月拿着700块钱的基本工资(生活补贴),与职场一样以结果为导向,对标对表各个层面给出的政策、规定,规规矩矩做出自己的成绩后,获得绩效(奖学金)。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身在职场的第一要务是谋生,写什么东西它都是“谋生”的一部分,尽管有可能这份工作是曾经的“理想”。读研相反,读研期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这与谋生无关,却与真正的理想有关。”因此,关于过渡时期,他觉得如果从一开始就把研究生当成一份工作,恰恰就不会有那么多所谓“身份转变”带来的烦恼、迷茫、焦虑了——研究生想要毕业有学分、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的指标,“刷KPI”就对了。

研究生期间,张仕林完成了多篇优秀论文,他认为督促其不断前进,取得成就的动力,是深切的感恩之情。张仕林提到,在国内,绝大部分高校是事业单位,不像企业、民办学校一样有营收指标,国家、学校等各个层面,对每个学生所投入的资源其实远远超过学生所交的学费。他们无私地将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学生们,憋着“怒气”读他们写得并不那么出色的论文、剧本,“咬着牙”看他们拍的不那么好的片子,然后耐心地一点点指导、一次次帮忙修改,24小时都有问必答,老师们的付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张仕林觉得既然能有机会在学校里学习,那就一定要对这些投入有所产出,不浪费掉任何一次写课程论文的机会。每篇论文他都以发表的标准来对待,日积月累也就慢慢丰富起来了。另外张仕林还提到,研究生考试需要笔试与面试,面试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果不尽人意,老师们哪怕稍微有个一念之差,可能就是无缘。学生们理应为这缘分、赏识给出自己的真心感恩,给出自己的工作结果。电影学院是无数人向往的平台,他又是工作后才来到学校,张仕林发自内心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关于实践与学习的平衡,张仕林认为来到电影学院以后,既然已经占用了资源,就不应该浪费掉这些资源,努力进行学术生产,才是对学校、老师、亲人、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回报。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写论文上,实践基本上很少。

他说,自己何其有幸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有这样良好的环境以及各类型的奖助,感谢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的各位老师,让他能再次回到学校做了两年多自己想做的事,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图片
图片

采访攥稿与排版:刘珂玮

刘宁

武颖格

审核 | LH J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