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到重力所牵引,该天体变成了“意大利面”,这是黑洞在作怪

 天文在线 2023-04-08 发布于云南

天文学家最近观察到因为黑洞的影响而逐渐“意大利面化”的天体,该天体在距离超过地球215光年的位置。这个被观测人员命名为AT2019qiz的天体活动已经持续了六个月。“意大利面化”(spaghettification),在天文用语上一般是指由于潮汐力而引起的天体毁灭或者活动紊乱,这个过程中离黑洞近的天体由于被黑洞吞噬而产生大量的尘埃,其秒速最高可达10000Km/s。此次被吞噬的天体质量与太阳系非常接近,它已经被吞掉了将近一半的质量。

天文学家们近日观测到,一颗距地球250万光年以外的恒星受黑洞影响,呈现“意大利面化”。这一情形持续近六个月,黑洞的巨大引力已经导致这颗垂死的星球分崩离析。

【死于意大利面化】
【毁灭性的意大利面化】



贪婪的黑洞,吞噬着一切靠近它那可怕的引力范围的事物。被吞噬物体受到的引力大小,与其距黑洞的距离成正比。距离越近,引力越强,这使得星体距离黑洞最近的部分呈现出意大利面一般的形态。意大利面化这一指称,在天文学上描述的是“天体的破裂现象或由潮汐作用引起的摄动”,并可持续数月。


注:摄动,指的是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按二体问题的规律运动时,受到另外天体吸引或因其他因素影响,在轨道上产生的偏差。

恒星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且周期性地以耀眼光芒的形式被观测到,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逐渐黯淡。然而,要研究这一现象过程往往颇为复杂,被吸入黑洞的物质释放出的能量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和尘埃,犹如帷幕般遮挡住了真正的景象。


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登的一个项目中,研究员们终于有机会实时观察恒星AT2019qiz的这一过程。

文章共同作者Kate Alexander称:“由于黑洞喷射出的大量尘埃和碎片,我们得以很早便观测到这片帷幕的成型。尘埃碎片的秒速可高达10000公里。这难得的一瞥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确定那些变暗的物质的来源,并实时观察它们如何笼罩住黑洞。”


【名副其实的里程碑】
【真正的罗塞塔石碑】

位于南半球的欧洲观测站,Very Large Telescope(VLT)和New Technology Telescope(NTT),在六个月间持续观察了这颗恒星。他们借助紫外线,光学,X射线,以及无线电光这些快速且远射程的观测,第一次发现光线的迸发直接与星体流失的物质有关。


“观测显示,这颗恒星的质量大小与我们的太阳相当,黑洞已经吞噬了它将近一半,并扩大了一百万倍。”研究员Matt Nicholl进一步说道。

团队表示,恒星AT2019qiz就像一块罗塞塔石碑,十分有助于将来类似的观测,并有利于对超大黑洞、以及在极端引力环境下周围物质组成的理解和研究。

图片:艺术家视角中正受到超大黑洞潮汐作用影响的恒星 ESO / M. Kornmesser

相关知识

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有几个方法。最明显的是以缓慢的吸积(由恒星的大小开始)来形成。另一个方法涉及星云萎缩成数十万太阳质量以上的相对论星体。该星体会因其核心产生正负电子对所造成的径向扰动而开始出现不稳定状态,并会直接在没有形成超新星的情况下萎缩成黑洞。第三个方法涉及了正在核塌缩的高密度星团,它那负热容会促使核心的分散速度成为相对论速度。最后是在大爆炸的瞬间从外压制造原生黑洞。

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足够的物质加入在足够细小的体积内。要做到这个情况,差不多要将物质内所有的角动量移走。向外移走角动量的过程就是限制黑洞膨胀的因素,并会导致形成吸积盘。根据观测,黑洞的类别有着一些差距。一些从恒星塌缩的黑洞,最多有10倍太阳质量。最小的超大质量黑洞约有数十万太阳质量。但却没有在它们之间的中介质量黑洞。不过,有模型指异常明亮的X射线源有可能是在这个遗失范围的黑洞。

by:Yann Contegat

fy:西园寺元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