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是好奇!在月球的暗面究竟隐藏着什么?

 天文在线 2023-04-08 发布于云南

人类从存在开始,就一直仰头注视着月亮,琢磨着我们挂在天上的同胞有什么秘密。但一直以来,我们仅仅观察着月球上距离地球较近的一面。如果这半面已经向你展现出它的迷人且神秘,就来等着听关于另外一面的消息吧。

这里是《天文在线》,今天我们要来解答这个非同寻常的问题:在月球的暗面隐藏着什么?

事实上,“月球的暗面”这一叫法是不正确的,任何一个称职的天文学家都会指出这一点。这个不恰当的叫法使许多人认为,月球的另一面总是被黑暗笼罩,并且背对着太阳,但事实并非如此。月球有它自己的昼夜交替,而且亮面和暗面能得到相等的太阳光照。月亮的“远侧”由于看不见和未知而变得“黑暗”,之所以存在“远侧”和“近侧”是因为它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即月球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自转和公转,从而始终有一侧朝向地球。但请留意,月球的远侧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遥不可及。

由于月球的绕轴摆动或振动(也叫“月球天平动”),大约月球暗面的18%可以被人类用肉眼观察到,具体取决于实际的月相。从字面意义上说,你会在月球较远的一侧看到相当粗糙的表面,那上面有更多的环形山和更少的“玛利亚”。“玛利亚”是月球表面又大又暗的斑点,被认为是巨大岩浆海洋的遗存。曾经有人推测,地球能够防止月球近侧遭受流星撞击。但目前认为,月球近侧经历了更多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平坦的表面,部分原因可能是月球远侧的地壳更厚更冷。1959年,苏联太空探测器“月球3号”在绕月飞行时首次拍摄到月球远侧的环形山。

一年后,苏联人使用这些数据发布了第一份月球背面的官方地图。然后,1968年人类在围绕月球运行然后返回地球的阿波罗八号任务中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月球背面。但是直到2019年1月,因为与月球背面任务沟通的困难,每次登陆月球都是在月球近侧进行。嫦娥四号携带玉兔二号月球车被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射,证明这一切被改变。发送玉兔二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月球土壤和地表温度。它发现月球背面甚至比预期更冷,这可能归因于土壤成分。这不是关于月球背面的唯一新发现。

2019年4月。科学家们根据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数据宣布发现埋在南极-艾尔肯陨石坑下方的巨大物质。这个陨石坑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太阳系中发现的最大的陨石坑,且这块巨大神秘物质是一块夏威夷岛五倍大的金属块,被埋在地表下186英里处。对于它可能是什么,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意见。最初形成陨石坑的可能是小行星;或者它可能只是月球上氧化物的冷却和凝固。月球背面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在于它很难和地球远端通信。因为月球本身会阻挡无线电波,阿波罗8号宇航员曾经失去与任务控制中心的联系,直到他们运行到另一侧。这使得月球背面任务变得复杂,但是中国通过发射“鹊桥”,一颗通信中继卫星,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颗卫星利用月球的引力以与月球完全相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它的位置始终在嫦娥四号和地球通讯范围之间,凭借这颗卫星达成两者之间的通信。虽然关于卫星的设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但是任何人都花了很长时间才实现真正尝试—目前为止,它确实有效。这意味着人类与月球背面远端通信时最重要的问题基本已经得到解决。当然,的确有人对隐藏在视线之外的事物有着十分不同的看法,同时关于月球背面的阴谋论比比皆是。

近日有观点认为,整个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事件都是假的。而另一些持极端观点的人相信,嫦娥四号探测器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它有一个秘密目的:记录隐藏在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

“有外星人在月球背面”这一理论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一些理论家称,看到过这些外星人的宇航员已经宣誓保守秘密,并且这个外星人基地的代号为“LUNA”。外星人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他们在那里做什么?这些我们还不得而知。

然而,这确实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月球背面搞建设真的是个好主意吗?即使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人类真的决定殖民太阳系,并且以月球作为这一任务的第一站,那么在月球的整个表面殖民才是明智的。月球背面的温度可能会低一些,但就像之前所讨论的,月球背面也是有昼夜交替的,同时,凭借着鹊桥中继卫星我们也建立了可靠的通信。

月球的背面比近地面更难到达,但我们不需要发射航天器去那里:我们可以只在近地面建造,然后用月球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通过陆地把东西运到背面。殖民月球的另一个好处是在那里进行太空发射,探索太阳系的其他部分,因为月球的逃逸速度只有1.5英里/秒,明显低于地球的7英里/秒,这将是实现如火星或金星等更远的殖民任务的理想选择。即使殖民地的想法尚未实现,月球背面仍然是一个布置射电望远镜的理想位置,因为这里没有来自地球的干扰,能够从太空其他地方获取最好的数据。

尽管月球背面只是一大片的岩石和荒滩,但月球背面为人类的建设、探索和发现提供了诸多的可能。

这就是隐藏在月球背面的东西。

by:月曜,宿酒不醒, 闹中取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