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186:崔寔的《政论》

 花言大帅 2023-04-08 发布于上海

学习内容:崔寔的文章——《政论》

【原文1】
十一月辛巳,京师地震。诏百官举独行之士。涿郡举崔寔,诣公车,称病,不对策;退而论世事,名曰《政论》。其辞曰:“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敝而不悟,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怢不自睹。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译文1】

十一月二十八日,京师地震,皇帝下诏,命百官举荐独行之士(特立独行,有高尚节操,不随波逐流的人)。涿郡举荐了崔寔。崔寔到了公车(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称病,不参加对策,回去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议论政事,名叫《政论》,文章说:

“天下之所以不治,常常是因为人主承平日久,风气逐渐败坏而不能察觉,政治日渐衰微而不改进,对危乱习以为常,疏忽怠惰而不自知。要么是荒淫嗜欲,不理国事;要么是不听谏言,喜爱假话,厌恶真话;徘徊歧路,不知所从;亲信的近臣,什么事也不做,只求保住禄位;疏远的官员,说一点真话,又因为人微言轻,不被重视。于是王纲废弛于上,智士抑郁于下。悲夫!

【原文2】
“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且济时拯世之术,在于补(1)决坏,枝拄邪倾,随形裁割,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

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伟所闻,简忽所见,乌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故言事者虽合圣德,辄见掎夺。何者?其顽士暗于时权,安习所见,不知乐成,况可虑始,苟云率由旧章而已。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寡不胜众,遂见摈弃,虽稷、契复存,犹将困焉。斯贤智之论所以常愤郁而不伸者也。

【译文2】

“自汉兴以来,已经三百五十余年,政令垢污,积习难改,上下懈怠,百姓怨声载道,都希望能恢复中兴气象!济世救国之术,在于将决坏之处补好,将倾斜之柱扶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求恢复天下安宁。所以圣人会用权变之道,根据当时的需要来制定法制,采取的具体步骤,各有差别,总之是不强人所不能,也不放弃急切之事,去追求自己向慕的理想状态。

“当初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近处的百姓喜悦了,远方的人民自然就来归附。鲁哀公问的时候呢,他又说政治就是任用贤才。齐景公问他,则答以节俭财用,尊崇礼制。这并不是孔子有不同的主张,而是每一个问话的人,他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所亟须解决的事情不一样。俗人拘泥于文字,一心稽古,不懂得权变。奇伟所闻,简忽所见,听到的古代的故事,他觉得珍奇伟大,眼前明摆着的事实,却视而不见,这样的人,怎么能跟他谈论国家大事呢?

“所以,臣上书谏言,虽然说的话皇帝愿意听,还是会遭到阻碍,不能施行。因为那些顽劣之辈,不懂通达权变,只是习惯于日常所见。你和他一起干成一件事他都找不到快乐,更何况要他一起来谋划未来!他们的愿望,就是一切按旧章惯性往前挪步罢了。顽劣之人如此,那些有能力的大臣呢,又嫉贤妒能,只认为自己高明,办法再好,只要不是他提出来的,他就要奋笔疾书加以反对,一定要搞到你弄不成!

“于是,谏言者寡不敌众,终于被君王抛弃,就算是稷、契这样的圣贤复生,也是有志难伸,这就是贤智之论总是抑郁而不能伸展的原因。”

【原文3】
“凡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算计见效,优于孝文。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政道得失,于斯可鉴。

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敝之理也。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
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养疾也;以刑罚治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拑勒鞬辀以救之,岂暇鸣和銮,请节奏哉!昔文帝虽除肉刑,当斩右趾者弃市,笞者往往至死。是文帝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寔,瑗之子也。
山阳仲长统尝见其书,叹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译文3】

治理天下的人,并非以至高无上的品德来教化,从严则治,从宽则乱。何以见得呢?近世孝宣皇帝明于君临天下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所以严刑峻法,奸恶不轨之人为之破胆,海内清净肃然,天下人心安定。算下来宣帝的政绩,优于文帝。到了元帝继位,多行宽政,以致堕损,威权旁落,汉室衰落,就是从他开始。政道得失,由此可鉴。

“当初孔子作《春秋》,褒扬齐桓公、晋文公,赞叹管仲之功。孔子岂不以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为美呢?那是他通达权变救世之理。圣人能够与时俱进,而俗人不知时变,还以为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可以治理秦朝乱世;以为当初大禹在宫中举行'干戚之舞’就让有苗部落闻而归降的方法,可以解得了高帝平城之围。

“像熊一样不断伸展筋骨,像鸟一样不断展翅跳跃,虽然可以延年益寿,但是治不了伤寒病。呼吸吐纳,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不能把断了的骨头接起来。治国之法,就像养生,平时当然是修养生之法,但是如果生了病,还得靠吃药。刑罚,就是治乱世的猛药;道德教化,那是太平时期的营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乱世,就像吃营养品来治病;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太平盛世,就像给健康的身体吃药。

如今在历代先王弊政之后,厄运交会,数世以来,政令松弛,犯法之人,都得到宽恕。就像车夫扔掉了缰绳,马儿甩掉了口勒,这时,驾车的四匹马,只会横冲直撞,就算是平坦大路,也要翻车!这正是收紧缰绳,救亡之时,哪里顾得上车上铃铛响的节奏和不和谐呢?当初文帝废除肉刑,结果是该砍脚趾的改为弃市,鞭刑的直接处死,所以文帝治下的太平,也是靠严刑峻法得来的,而非源自宽厚。”

崔寔,是崔瑗之子。山阳人仲长统看了他这篇文章,叹息说:“凡为人主者,都应该把这篇文章抄写一遍,作为座右铭!”


【学以致用】

这一段很长,看翻译就很有意思,所以必须把原文整上来,阅读起来有劲(气)

山阳人仲长统看了这篇文章,叹息说:“凡为人主者,都应该把这篇文章抄写一遍,作为座右铭!” 我们作为领导者,作为管理者,或者对管理感兴趣,都可以认真看看这篇文章

01,如果你想制造一些敌人,你就给工作提建议

前面讲过,时间不对,场合不对,闭嘴,因为没有人听你的,并且会有一大部分人来刁难你

崔寔就很懂这个道理,所以上面大领导想要听策论,他不去参与,而是回家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这个方法就很好啊,不然,你能说服得了谁?

不理解你的人,觉得你在放屁

理解你的人,因为他自身的利益着想,又必须要打压你,反对你,即使你的建议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建议都一样

他们有无数你想不到的理由来反对你,我们当然也知道,这些理由只是表象,人性才是根本

什么人性呢?

1,当一个人身处高位久了,处在成功的位置上(自以为觉得很成功了)久了,就非常排斥任何一个比他更成功的人,尤其是这个人在他圈子里面(发小,朋友,前同事,同学,下属....)一直是不如他的人,这仅仅是外在的物质层面,哪怕是认知方面,他照样排斥,

这就促使他有个无意识的行为就是,任何一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而可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他都是要极力反对的

想想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曾经接触过的人有这种行为

2,习惯性反对

当上面这条性格存在之后,第二条也是必然存在的,他可能自己有时候都没有意识到

当他不能提出好的建议,但是别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建议的时候,他只有用提出反对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感,显示自己的权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不然,如果他认同你了,他就觉得自己'没有思想’,或者思想层次不深,只有反对,才能继续抢占周围这些人的心智权重,尤其是上面的大领导

有一年几个高管开会,大老板突然心血来潮让大家提一提公司遇到的问题以及年底最后一月的冲刺方案,大老板现让我提意见,我说我的意见有点带劲,我得梳理下,等他们发言我再发

后来其他高管都讲完了,又轮到我了,我说,我今天讲完明天我就得卷铺盖走人了,大老板讲了,你今天不讲明天可真要卷铺盖走人了

因为我们自己是做股权激励的,加上我自己沿着这条线一直在看毛选,看1921-1949年这段历史,只看领导人,组织,思想,制度,激励,分配,对手,战略,等等与公司有关的关键词,所以当时就争对公司的问题,用这段历史当中故事来讲问题,讲点有点透了

大老板二老板听懂了我讲的意思,二老板让我第二年配合老板提炼下公司的文化(在初创公司里,算老员工了),但是三老板(直系领导)来了一句话:

没想到你对这一段研究的这么深呐,我经常学习这一段,有两年了。(说这句话的语气语调,就有点存在感的意思)

我们常讲,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嘛

所以,我就知道一些现象

在这种类型的领导面前,你不能表现的太聪明,尤其是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深度

你当他小弟还行,他会支持你,但是,你要在洞察力方面表现的好像比他更深一点,你危险了, 这是很多当老大当久了的人特有的习惯(身边好几个这样的案例)

这就是一种人性的特色,没有什么对错的问题,但是,你要体会到这种状态,不要轻易给自己树敌(毕竟他是老板)

第二年有好几次找我批一顿,说我方法错了(但我其实是知道的,他是在与大老板的意识形态斗争,一个是销售思维,一个是营销思维,这两个逻辑不一样,有意思)

3,你的建议一旦成立,对方又处在你的建议范围内,就得做出改变,或增加一些行动任务,而他不想被改变,不想增加新的工作,所以就得刁难你,阻碍你的建议

所以,那个做财务的朋友,一提出建议之后,就感觉自己在没事找事。这种感觉是周围的环境带给她的感触

崔寔讲这些人'不知乐成,况可虑始',就算你的建议,方案很正确,能把事情干成,但是这些人也不会乐见其成,你还指望与他们一起谋划吗?

你看,崔寔看的多透彻, 这些现象,我们现在的企业组织里面有没有了?我想,肯定多得很,

所以,领导要能意识到这种现象,如果领导者做不到坚定,那么,这个组织就是一盘散沙,什么也干不了

崔寔看到了这种现象,虽然应征到了公车,但是又不想说了,于是请病假回去了,但有忍不住不讲,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所以,对于员工来讲,有些话不方便在会上讨论的,看看公司有没有留言箱,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想法

对于公司领导来讲,要开通这种通道,保护对方IP地址,多鼓励这种方式。当公司人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多,最难得是听不到真正的声音。看到的都是周围信任的人想让你看到的信息

02,宽与严,形与神,民主与专政

这是一个对立与统一的问题,是辩证法的思考

司马光与张居正对这一段有个评述:

臣光曰:汉家之法已严矣,而崔寔犹病其宽,何哉?盖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仁恩所施,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纪纲不立。故崔寔之论,以矫一时之枉,非百世之通义也。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矣。

【原文华译】

司马光曰:汉朝的法令,已经够严了,而崔寔还嫌太宽!为什么呢?大概衰世之君,性格都柔懦,而那些辅佐的官员,又是凡愚之辈,只知道姑息养奸。于是,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天子仁恩所施行的范围,就是他眼前那几个人;奸恶不轨的小人得志,朝廷纲纪败坏不堪。所以崔寔之论,只是一时的矫枉过正,并非百世之通义。孔子说:“政令宽缓,则百姓怠慢;百姓怠慢,再用严猛纠正。政令严猛,则百姓受残害,百姓受残,再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以此和。”这才是万世不易之常道。

【张居正说】

什么是宽?什么是严?后世之论治者,对宽严二字的意思,并没有搞清楚,所以说得都不对。

所谓宽,并不就是放纵松弛,也包含了敦厚宽大,赦免失误,去除烦苛的法令,这个叫作宽。严呢,也不是刚猛暴戾,而是励精图治,整顿纲纪,齐明法度,这个叫作严。

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就像春生秋杀,相代而成一岁之功,雨露雪霜,并效而行天地之化育。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中庸》论圣德,以发强刚毅,宽裕温柔并言,这才是尧舜以来相传的治体。

世儒不知此义,一说要宽,变因循姑息而流于放纵松弛;一说要严,又严刑峻法,伤于暴戾。而人之常情,总是乐于放纵,不愿约束,于是又创造出宁可过宽,不可过严之说。那不就像是说天道可以让阳多过阴,白天长于夜晚,春夏长于秋冬,这能成就一年的天地化育,万物生长吗?当初周公告诫成王说:“敦大成裕,明作有功。”这才是正理,一定要理解到这一层,才能没有弊病,为治者要仔细考虑!

司马光要么是考虑到他的背后还有个皇帝在,要考虑这个立场,要么是作为大儒的价值观体系所限制,没有从道家这套理论体系去看

崔寔的这一段话,有意思

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
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养疾也;以刑罚治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这是道家的辩证法思维

看“神”,不看“形”, “形”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神”是不变的

所以,圣人能够与时俱进,而俗人不知时变

倪师讲过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不要被“形”,被“名词”,被“图”所绑架

就比如我们学《易经》,我们也不能被《易经》的图和文字所绑架

司马光说'仁恩所施,止于目前’

皇帝对大臣宽,大臣就要违法乱纪,老百姓就特别惨

皇帝对大臣严刑峻法,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就宽了

所以,领导者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

在田涛老师的著作《理念、制度、人》里面显示,在文化层面,在价值观思想践行层面,对于高层是严格要求,必须如此,对于基层来讲,就没有什么刻意的要求。

有的时候,刚加入公司的员工,有的对公司的文化,公司的道路极其认可,但也有一部分人并不是那么认可,更多在乎收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是否开心,这都没有关系,很正常啊

这也是严和宽的辩证用法。

这里面得道理太深,那种微妙的变化没办法用文字来完整表达,文字有缺陷,唯有自己去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在“行”中知,你体会到了那个东西就是的。

如果我们理解的程度还不够深,就用张居正所诠释的理论,去实践,这也是一条大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