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本小说

 求是1025 2023-04-08 发布于山东

起源于“说话”伎艺。“说话”伎艺的源头在本土的杂戏之中。“话本”即“话柄”——谈话的资料,后引申作曲折离奇的事情,又借用作“说话”艺人“说话”、戏曲(诸宫调、傀儡戏、杂剧)艺人演出所用的底本等。

“说话”伎艺虽早已出现,有人甚至上推至周代,但真正的话本小说则滥觞于唐,今存的《庐山远公话》《韩擒虎画(话)本》等,是唐代话本小说的留存。至宋代,“说话”伎艺繁盛,“说话”艺人伎有专攻,籍载有“四家”之分。小说、讲史、说经为其中的三家,第四家以籍载不明,且并无实证留存,故莫衷一是(或谓即“合生”)。有学者主张,其时的说话家数,实惟上述“三家”。

“话本”单指宋元“说话”艺人“说话”时使用的底本,不甚科学,只是约定俗成,学界沿用至今。亦有人主张用“市人小说”代替它。话本小说有相对固定的艺术形式,一般有入话,亦作“头回”(或代以诗词赋),正话(故事情节的主体,一般韵散相间,还有“话说”“说话的”“却说”“闲话少说”之类套语),结尾诗词。长篇的话本小说,则篇中分回有目。

宋元的“说话”伎艺,思想、艺术水平都颇高。收在《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刻《六十家小说》中的部分著作)等之中的是“小说”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新编五代史评话》和收在《全相评话五种》之中的是讲史话本;《庐山远公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是说经话本。这些小说虽有经后人润色删改的,但基本上保留了原始状态。其中的小说话本,实已达这种文学样式的巅峰。

至明清,话本小说虽不绝如缕,如保存在“三言”“二拍”中的明代部分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个别小说,清代石玉昆的《忠烈侠义传》《清风闸》等,留存最多的则是为由文人模拟“说话”伎艺形式而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如“二拍”中的一些小说(《怒沉百宝箱》)以及《型世言》《十二楼》《豆棚闲话》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