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大师毛主席,10个谈话的方法(上)

 新用户3997fVpW 2023-04-08 发布于浙江

主席,表达的方式很有个性,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颇为独到,对语言词汇的选择异常敏感,说话著文拥有特殊的感染力。说他是语言大师,当不为过。

毛主席很喜欢讲得深透而又通俗明白,给人耳目一新的话风文风。时有记者评价毛主席的谈话,

他谈起话来,老是那样的不慌不忙,沉着持重,随时带着征询对方意见的语调。用语很通俗,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过后想起来,却又隽永有味。

这种印象,与毛主席的谈话技巧是分不开的。

01

侧面打击法

在分析对方具体行动时,必须注意问题的这两个侧面。

抓到了问题的两个侧面,就能拿捏住这个问题和事情、以及这个事情的主人。

比如,过去和将来,就是现在的两个侧面,所以分析当前状态的来源和归宿,在来源和归宿上进行打击,就可以说服现在。

由于疲劳情绪与过份估计敌人力量所产生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使我们懈怠消极,使我们停顿不动,使我们不能由反攻转入进攻,消灭更多敌人,发展更大苏区,扩大红军力量,使我们不能在敌人新的'围剿'到来之前取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充分条件。

这就是从当前的来源这个侧面,加以打击。再从当前的归宿这个侧面,加以打击。于是,

1)就否定了当前现在。

2)同时给了犯错误的人一个可以下的台阶,最大程度的削减了个人抵触情绪。

3)教育了团队里的广大成员,什么才是正确的。而这种错误,是谁都可能犯的。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大家就可以在归宿和来源上形成共同的基础,在这个新基础上获得重新的团结,从而使团队更上一层楼。

这种从侧面打击法,就成了以一及万的教育法、去除了所有的私人情绪、符合了客观公正。对内,这是一种缩小矛盾的战术。

02

进攻中的部分退却

使他们有所得,这就是进攻中的部分退却。所得过少,他们就不愿意来。

通过实施进攻中的退却,有所让步,就使得对方有所得,就可以使进攻的一面得到执行,从而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下一步的新阶段,就可以在过渡阶段成熟后展开。

比如,

所有的发言、报告,都可以拿回去修改,字斟句酌,在五天之内,把那些没有讲完全的,或讲得不妥的,再加以修改。

这样子,

1)需要发言和作报告,是进攻的。

2)但允许拿回去修改,是退却的。

就使得这种进攻,得到了一个结果,事实上这种进攻是成功了的。

比如,

协议是要执行的,但你们害怕,只好慢点执行。今年害怕,就待明年执行;如果明年还害怕,就等后年执行。

这样子,

1)要执行,是进攻的。

2)慢点执行,是退却的。

这就使得这种进攻,得到了一个结果,事实上这种进攻是成功了的。这是一种缩小矛盾的战术。

03

求同、提出转化条件法

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

反之,在相反的条件下,则矛盾也就可以消失,只要提出一定的、可能相反的条件,就可以和对方求同——这是身处险地、求得自身安全的重要条件。

比如,在重庆谈判中

有的人指责: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针锋相对地回答:“'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我很赞成,但是蒋介石得要管饭,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

这样的回答是,

1)既求了同,和对方观点达成了一致,从而为进一步团结和争取提供了基础。

2)又坚持了原则,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态度。

在这种充分的求同下,对方首先看到的是己方的配合,其次产生了一定的谅解,其结果是谈判时战果的扩大。

周总理:但抗战初期只给我们三个师;林彪同志去时,我们要九个师,蒋只给六个师;林伯渠主席去时,我们要十六个,蒋只给八个;毛主席去,一下就给了二十个师。

凡要谈判的成功,都是要求同的,充分的求同、就能得到更充分的战果。这是一种暂时搁置矛盾的战术。

04

将来选择法

当交涉时,对方经常会使用给出几种选择项的谈判法,这个时候,很容易掉进对方可能的陷阱、或者使自己陷入惯性让步,这个时候,用将来选择法,就可以抵御对方可能存在的未知陷阱。

比如,

赫尔利回美国前,要我们交出解放区,说要么承认,要么破裂。我说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当对方给出了两种选择,毛主席在这里,就是既不选择承认、也不选择破裂,同时提出了一个答复——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通过强调“问题复杂,还要讨论”,这就给了一个不是否定的答案、又给出了一个将来选择的答案,从而把两种选择都给挡了回去。

把现在推到稍后,此时,对方的意见是最坚持不住的。比如,

以为敌置武汉抗日的重心于不顾,而将主力立即转向华北及西北打击游击队及切断中苏交通的估计,是不适当的。这一步骤的到来,将在稍后。

这是否定中的肯定,否定的是现在,肯定的是将来,这就使自己的否定得到了存在的空间,也使对方的意见在稍后获得存在空间。这是一种无伤式否定法。这是一种暂时搁置矛盾的战术。

05

证明求同法

当交涉时,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陌生、警戒、敌对等,使谈话缺少广泛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可以每每去证明对方的各个观点、为对方的观点补充信息和材料,以此就得到了广泛的求同、从而形成广泛的谈话基础。

证明对方,是得人心的。

比如,

尼赫鲁:我们虽然到中国只有1个月零3天,但却到了很多地方,如西安、成都、重庆。
毛主席:你们到过的地方比我还多,我没有去过西安和成都,只是蒋介石强迫我到过一次重庆。

这就是给对方的话,加以证明。

比如,

尼赫鲁:我们在中国感到如同在自己的家一样。
毛主席:这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共同之点,不仅我们的地位是相同的,而且我们大家都不做损人利已的事。

这是给对方的话,加以证明,并补充材料和信息。

尼赫鲁:中印两国人民间有难以形容的友谊,而我们对欧洲人就没有这种感情。

毛主席:那是很自然的,首先,欧洲人看不起我们,这样事情就难办了。

这是给对方的话,加以证明,并补充材料和信息。

这种证明,就达成了自己是对方支撑、支持者的效果。对环境里的每一个人都加以支持性的证明,在外观上,就会得到,

斯特朗回忆说:我很少见过这样能和周围环境打成一片的人。

这种证明法,用在各种不同的对象、场景、语境中,有大用、有奇效、有意料之外的非凡作用。

蒋校长一生不同阶段,软禁了不少的人,在重庆谈判时,毛主席能全身而退,可以说这是与毛主席的种种说服人的技巧密不可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