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处网红打卡地,竟然来自乾隆皇帝做的一场梦!

 北京的骑士 2023-04-08 发布于北京
总撰稿 /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1803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常听相声的朋友一定知道
这是说相声时经常会用的一首定场诗
但这首定场诗的背后
却有两个有趣的内容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
一个这首诗网传是乾隆皇帝所写
一个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观景诗
这处景色,就是颐和园
当然,乾隆时期还叫清漪园的画中游

图片

画中游重开
让很多人来到这里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那这处风景到底有什么特色?
当年有关画中游发生过什么传说故事?
图片

图片

“画中游”的修建来自乾隆皇帝的一场梦?




人们都说颐和园是仿照江南的景致修造的,它把江南的美景都集中在一起啦。这话不假。可是也有一处例外。在颐和园听鹂馆的后身山坡上,有一块巨石,上面有四个大字“燕台大观”,巨石下面有一处景致,里面不但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就连名字也起得挺新鲜,叫“画中游”。传说这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手设计的。

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回到京都以后就想仿照江南的样子修造清漪园。他找来北京有名的烫样雷,让他把自己一路上画的图景制成烫样。什么叫烫样呢?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模型。烫样雷是雷发达的第七世孙,制烫样是他家祖传的绝活儿。接到圣旨以后,他不敢怠慢,赶紧制作。

乾隆一天到晚,吃饭、走路、睡觉心里老想着江南,简直象着了迷一样,恨不得一时半会儿就把清漪园修成。

这一天,乾隆吃过晚饭,让人把刘墉找来。他问刘墉:“刘爱卿,烫样可曾制好?”刘墉说:“快制完了。”乾隆说:“拿来给我看看。”刘墉传旨让烫样雷把做好的烫样送进宫来,给皇上过目。不一会儿,内务府的总管就赶着大马车把烫样送来了。

乾隆一看就问:“听鹂馆后面为什么空着一块地方?”刘墉忙说:“此处还没找到合适的图样,现在正派人在江南搜寻,画图。”乾隆说:“难道就不能让人设计一处吗?”刘墉说:“回禀圣上,已经让许多人设计了,只是没有合适的。”乾隆一听心里闷闷不乐。

夜里,乾隆还想着白天的事就睡看了。睡着睡着就觉得眼前一亮。他睁开眼睛一看,门开了,打门外进来一个白胡子老头,手里握着一个拂尘,在老头儿的身边,一左一右跟着两个使女,每人手里各捧着一副画轴。乾隆赶紧起身问:“老者找我何事?”老人笑了笑,可是不说话,用手中的拂尘朝一个使女一指,那个使女手里的画轴就自动展开了,乾隆一看就呆住了,那画上面画的满是漂亮的亭台楼阁,就是自己在江南也没见过。老头又用拂尘朝乾隆一抖,乾隆就觉着自已的身子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跟着老人往画里走去。

刚走进画去,就看见一块象扇贝一样的大青石上有四个大字“燕台大观”。乾隆一看,哟,这字不是自己写的吗?可是自己什么时候在石头上题这四个字来?他心里直纳闷,又跟着老头来到一个大殿阁上。乾隆往殿阁上一站,举目四望,正前方有一大片湖,湖水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左边右边全是翠柏青松,翠柏青松中还露出许多雕梁画栋的高大建筑。老头问:“圣上可曾见过如此美景?”乾隆说:“这个地方好熟悉呀,就是我想不起是什么地方啦。”老头哈哈一笑说:“这就是圣上要修的清漪园呀!”乾隆听了老头的话,又仔细一看,可不是么:面对昆明湖,背靠万寿山,遥望南湖岛……

乾隆顿时觉得心胸开阔,随口念出一首诗来: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朕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念完了诗,使女又送上佳肴美酒,乾隆一边吃喝,一边赏景,心里自在极了。老头对乾隆说:“圣上,可喜欢这里。”乾隆说:“何止是喜欢,朕的一颗心全放在清漪园了。”老头说:“既然圣上喜欢,我送与你一幅画吧。”说完一抖拂尘, 另一个使女手中的画也展开了, 乾隆一看,这画上画的不正是自己吟诗喝酒所呆的这个地方吗?他伸手就去接,可是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怎么着,一起身他头一晕,摔了一跤,一下子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乾隆赶紧叫人拿来文房四宝,亲自动手把梦里的两幅画画了下来。天一亮就送内务府制烫样。后来清漪园修成了,因为听鹂馆后面的那一景是照着乾隆皇上梦见的画修的,也是乾隆为了纪念自己画中游的奇梦,所以就取名为“画中游”啦。

图片

这是一则民间传说,其中乾隆作的诗,我们在《乾隆御制诗全编》中是没有找到的,可见,这首诗应该是后人杜撰的。“画中游”之名出自唐王维《周庄河》“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那乾隆皇帝有没有在诗中写过画中游呢,还真有两首,一首是乾隆十九年的御制诗《晓春万寿山即景八首(其七)》:

倚岩构筑得层楼,面势昆明万景收。我意独欣云外赏,人来群拟画中游。

另一首是公元1756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41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御制诗《初夏万寿山杂咏》,诗中是这样写的:

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

图片

颐和园的画中游到底能看到什么美景?!




颐和园前山西部的园中园景区“画中游”日前已经修缮一新,重新开放。这处景致倚山而筑,错落有致起伏在山地之中。登楼远看,视野开阔,漫游于此,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所以,当年乾隆皇帝命名为“画中游”。开放后,这里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很多游人都喜欢登楼一看,饱览颐和园的山水佳境。

图片

据《颐和园志》记载:“画中游”位于听鹂馆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建筑群由画中游楼(堂)、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楼、游廊等组成。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分明,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

置身于此,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远眺玉泉、西山之山色,是万寿山前山一组重要的观景建筑群。

可以说画中游是万寿山前山西部一处极有特色的建筑群,建于乾隆年间,后被英法侵略者部分焚毁,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令人重建。景区内楼、阁、廊、亭、大殿、牌楼等建筑相互独立而又统一地居于层峦叠嶂、错落起伏的山地之中。所有木结构建筑都是黄绿剪边琉璃瓦顶,在华丽端庄的气派之中,流露出几分活泼灵动之态。景区的最前端为八方重檐的澄辉阁,它是画中游建筑群的点睛之笔。在它的两翼对称建有爬山廊,状如飞翅沿堆叠的山石顺势盘升。其间各缀一座八角重檐的琉璃小亭后,廊势忽呈弯月,向两侧的高楼攀缘而去,东接爱山楼、西连借秋楼,廊脉相承,贯通一气。澄辉阁一层内藏着一个天然洞穴,幽意顿生。阁后裸露的山岩之上,有一片人工堆砌的青石假山,中有盘亘曲折的蹬道,上通正殿画中游。画中游高居楼阁之上,两侧各连16间粉墙爬山廊,是一座面阔三间,前后出廊的歇山殿。殿前设云步踏垛,下连一座高大的石牌楼,上面镌刻乾隆皇帝咏湖山佳景的联句。画中游后面用砖墙围成庭院,中间散缀几块山石,意趣横生。

图片

画中游这组建筑的地势坡度较大,个别山地甚为陡峭。然而工程的设计与实践者却充分利用了这一天然的地貌,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将画中游内所有的建筑打造成各抱地势、处处有景、景景生情的园林奇观。细致分析,这组建筑至少可以划出三个景观层次:

第一层是澄辉阁观景区域。澄辉阁踞山面湖,八面玲珑,四时佳景,一览无余。凭栏西眺:翠峰如屏,横亘天际;西堤桥痕,玉泉塔影,如诗似画,纷至沓来。俯瞰湖光:楼影涵虚,烟霞舒卷;画舫弄波,白鸥翔集。欣然东望:湖山相映,楼殿争辉;燕京万象,历历在目。回首近观:山石嶙峋,奇锋拥翠;楼阁环抱,亭廊萦回。坐揽风月,宜诗入画,真是非澄辉阁莫属。

第二层为爱山楼与借秋楼景观区域。两楼与澄辉阁平面呈山字形相互鼎立,并互为对景。登楼纵目远望,南面水态天光更显空阔无垠,若分别站在爱山楼东望,或立于借秋楼上西观,西峰秀色及京郊美景还可透过澄辉阁的雕栏画罩“借入”眼帘。

最后的景观区域当属画中游。它是这组山地园林建筑的点题之作。俯首观望:黄碧彩翠,错落相间;亭廊依势,隐现山树之中;楼阁层叠,迥出重峦之上。刚才还是“四面云窗万景收”的壮观场面,忽然演变为“闲云归岫连峰暗”的幽籁之地。景象至此,境域由开转合,视线由放至收。远近、虚实、动静、明暗……万千气象,俯拾即得。真是人间仙境,人在画中游啊!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天缘有份“画中游”,颐和园这处知名景区竟出自乾隆帝梦境》 文/户力平
《颐和园传说》
《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
《颐和园》 姚天新/著
《清代帝王笔下的颐和园》
《新中国在这里诞生》
《颐和园趣闻》徐凤桐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