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参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

 东山威夷 2023-04-08 发布于广西
文章图片1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帮助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生化气血精微、维持机体健康的主要器官,但也是易于发病、不易治愈、较难养护的机体脏腑。胃溃疡(gastric ulcer,GU)乃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棘手病,现阶段一旦罹患,难以彻底治愈,并将长期反复被其困扰折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在西方部分国家,胃溃疡发病率约2.4%[1];在我国某些省市,胃溃疡发病率高达6.07%[2];我国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南高北低趋势,哈尔滨地区检出率为10.33%,广州地区检出率为32.58%[3],胃溃疡占比消化性溃疡30%左右,发病高峰年龄为51~60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4-5]。

目前胃溃疡的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是一种或多种攻击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乙醇、药物等)对胃黏膜破坏超过黏膜防御机能的保护因子(如黏液-重碳酸盐屏障、黏膜血流、内源性前列腺、表皮生长因子等)的抵御和修复能力,即黏膜损伤因素大于防御因素的持续作用所引起的胃黏膜动态失衡而致溃疡的综合结果[6]。胃溃疡早期一般表现胃脘疼痛、胃痞胀满、吐酸反酸及反胃腹泻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诊治,将可能引发胃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恶化癌变等严重疾病[7],甚至危及生命健康。而今临床治疗胃溃疡多采用抑酸抗酸、胃黏膜保护剂、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方案[8],实践已表明多数化药需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后遗效应明显、易产生依赖,且无法根治。

对比中西医治疗胃溃疡效果,中医药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0%以上、治愈率50%左右,显著高于西药疗法(抗酸药、抗Hp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单用或联用治疗)的总有效率约70%、治愈率近30%[9-12]。相较于化学药,中医药治疗胃溃疡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作用的特征,疗效突出、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抗复发性强[13-15]。鉴于化学药治疗胃溃疡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不少研究者已逐渐将视线转移至中药研究。近年来,诸多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党参具有良好的补脾、生津、益气等功效,在治疗脾胃虚损、食少倦怠等病症方面疗效显著。

党参Codonopsis Radix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素花党参 C.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 (Nannf.) L. T. Shen或川党参C.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药性甘、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肺、生津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胃肠不舒、气血亏虚、气津两伤、内热消渴等症候[16]。

《本草从新》阐述“参须上党者佳……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得配本草》载有“上党参……补养中气,调和脾胃……”、《本草害利》载述“潞党参……甘平,补中气,和脾胃……”以及《本草正义》记载“党参力能补脾养胃……健运中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皆明确党参性缓而薄、甘平滋益的药用特性,肯定其调脾胃、健中气、补虚羸的功效。吕建军等[17]收集分析含党参的所有成方制剂,发现治疗脾胃病的组方占比高达20%,主要包括脾胃气虚、脾虚食积、脾胃阳虚、脾肾两虚证等证候。现代研究表明党参的有关配伍、单味药、有效部位及成分等均可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18-21]。由此可见,中药党参防治胃溃疡等脾胃病症具备巨大潜在价值尚待挖掘。

目前党参以补脾调胃为导向、益气生津为基础的众多研究,已证明其具有保护胃肠运动、促进胃肠调节、加速胃肠修复等药理作用。本文综合近年来党参治疗胃溃疡的相关研究以较为全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深入研究党参防治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科研思路。

1 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随着党参研究的日益丰富,已逐渐发现其提取物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有效物质成分,如:党参多糖、黄酮及皂苷等,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相关联的靶点或通路,以清除体内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减缓脂质氧化反应,促进机体新陈代谢。OFR具有细胞毒性[22],可介导脂质过氧化而加剧胃黏膜组织损伤[23],在多种不同因素诱发、恶化胃溃疡病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机制[24],而清除OFR可有效防止胃溃疡进一步发展[22]。

李思维等[25]通过细胞体外实验研究党参多糖(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CPP)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CPP-1在质量浓度为16 mg/mL时对ABTS、羟自由基、DPPH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较佳的清除效果,清除率分别为73.89%、70.45%、83.22%和82.34%,有效证明党参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官德莲[26]通过应用Fenton法体外测定党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发现随着使用含量的增加,党参黄酮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不断增强,当党参黄酮浓度达到0.8 μg/mL时达到最大清除率(45%),表明党参黄酮亦有较强的抗氧化效用。

王涛等[27]探讨党参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无水乙醇给大鼠灌胃建造急性胃溃疡模型,实验组给予党参甲醇提取物,结果表明党参组相较于模型组可明显降低胃黏膜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达59.8%,检测党参组大鼠血清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相对显著提高,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是机体中促进清除OFR的高效催化酶,能够加速催化体内超氧阴离子等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具有保护细胞DNA、蛋白质和细胞膜的作用[28]。当机体SOD活性下降,则抗氧化铁能力降低,加剧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可导致胃溃疡发生[29]。MDA是脂质过氧反应的主要产物,由氧自由基氧化膜细胞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其表达水平变化可反映胃黏膜组织受损程度[30]。

党参能够降低炎性细胞表达,改善胃组织炎症损伤[31]。Li等[21]研究党参提纯物—菊糖型果聚糖(CP-A)对乙醇所导致的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3级胃黏膜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CP-A处理组相较于模型组的黏膜溃疡指数明显下降(P<0.05),胃损伤状态得到有效缓解,且通过检测大鼠胃组织发现实验组的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水平显著增加,而MDA和NO含量明显降低,胃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得到抑制。

GSH-Px可催化谷胱甘肽与OFR反应而转化为氧化型谷胱甘肽,促进H2O2分解,阻断超氧阴离子细胞类脂过氧化,进而保护细胞膜结构、功能免受氧化物的损害[32]。NO可保护胃黏膜细胞,降低损伤易感性,但胃溃疡状态下大量NO可与OFR结合成过氧化亚硝酸离子(ONOO—),致使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炎性损伤[33]。MPO是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激活标志[34],可定量反映胃溃疡局部炎症损伤程度[35],活性过高则加剧胃溃疡处炎症。

刘雪枫等[36]研究党参水煎液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保护作用和抗炎机制,结果表明党参水煎液有助于改善UC大鼠的结肠黏膜形态,可抑制结肠组织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水平,促进IL-10 mRNA表达(P<0.01),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蛋白表达(P<0.01),并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P<0.01),提示党参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促炎因子释放,从而修复黏膜炎症损伤。党参所含的苍术内酯Ⅲ等倍半萜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成分[37]。故党参治疗胃溃疡不仅通过抗氧化功效缓解胃黏膜损伤,也可能通过抗炎途径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溃疡指数,见图1。

文章图片2

2 调节相关激素分泌

罹患胃溃疡,必然引起机体内部分激素分泌紊乱,从而不断加剧胃弱溃疡的状况。党参在治疗胃溃疡时可能通过调节一系列相关激素达到缓解胃溃疡症状、改善胃肠动力的目的。目前研究已表明党参可能在机体内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前列腺素、生长因子、胃泌素等激素的合成释放从而减轻胃肠溃疡,加速修复愈合。

2.1 提高前列腺素含量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广泛分布于人与动物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防止各类有害物质损伤或致死消化道上皮细胞[38],是防御修复胃黏膜的重要因子,可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加快胃黏膜液分泌、促进表面活性磷脂释放、清除氧自由基等多种机制保护胃黏膜[39],从而一定程度上快速有效地缓解、减轻多种胃黏膜急性损伤。胃溃疡患者体内的PG水平相较于正常者呈现明显降低态势[40],王琼等[41]采用吲哚美辛诱发小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亦证明小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糜烂、出血和坏死脱落状态时,黏膜中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显著减少。

党参在治疗胃溃疡时,可有效提升患者机体内的PG水平,刘良等[42]研究党参及其有效成分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与机制,实验表明提取部位VII-II在给药剂量20、30、40 g/kg,给药时长3 h,能明显提高正常大鼠胃组织内PGE2含量,且量效关系良好,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后再给予党参组大鼠致坏死性物质(无水乙醇和0.2 mol/L NaOH)损伤胃黏膜,结果发现该提取部位具有明显拮抗作用,呈现显著的抗损伤、抗溃疡作用。

韩朴生等[43]研究党参正丁醇中性提取物(n-butanol neutral extract of Codonopsis,NBEC)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和胃黏膜防御因子的影响,证明NBEC对大鼠应激型、幽门结扎型及消炎痛与阿司匹林所致的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显著的预防保护和一定的缓解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发现NBEC可拮抗消炎痛和阿司匹林导致的PG合成抑制,从而促进PGE2释放,提高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达到促进胃黏液合成、增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功能的作用,以益于抗溃疡。可见党参能够显著提高实验对象溃疡状态下胃黏膜中的PG含量和活性,以减轻胃部水肿溃疡和炎症损伤,但党参作用于该通路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促进生长因子分泌

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保持胃肠黏膜完整和损伤修复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以防护胃黏膜受损[44],而且能够促进胃肠黏膜上皮中DNA和蛋白质合成以加速胃黏膜细胞再生分化[45],还可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促进胃黏膜糖蛋白的合成和分泌[46],从而改善胃黏膜血循环,增强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研究表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患EG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者,推测EGF与人体胃溃疡的发病和愈合相关[47],而通过促进EGF生成释放、提高血清EGF水平途径,可有效维护胃黏膜稳定、清除坏死物质、加快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48]。

党参具有促进EGF合成分泌、提高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药理作用。靳子明等[49]研究党参超微粉对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证明党参超微粉具有明显的抗胃黏膜损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PG含量,促进合成释放EGF,而促使胃黏膜液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抑制胃酸分泌,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加速溃疡痊愈。李廷荃等[50]研究党参等补气活血中药治疗溃疡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采用Okabe乙酸涂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结果表明党参、黄芪、当归、丹参均可加速溃疡愈合,有效降低溃疡指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党参等补气药可显著促进EGFR的表达,使EGF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

2.3 抑制胃泌素水平

胃泌素(gastrin,GAS)是由胃窦黏膜的G细胞合成释放[51],是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胃肠道激素[52],而胃溃疡患者血清中GA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正常者[53],从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加剧胃溃疡症状,伴随溃疡逐渐康复自愈,GAS则恢复至正常水平[54]。因此GAS密切参与胃溃疡的形成、演变与愈合,通过降低胃溃疡患者GAS水平,可能达到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加速溃疡愈合的作用。

党参可有效抑制机体GAS释放,孟静一[55]以番泻叶、大黄等苦寒药建立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研究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模型组,党参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和四君子汤组血清GAS水平显著降低(P<0.01)。宋丹等[56]通过建立乙醇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探讨党参炔苷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党参炔苷小剂量组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表明GAS含量明显降低,提示可能以此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小胃溃疡指数。

2.4 促进胃动素释放

胃动素(motilin,MTL)是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由小肠上段分泌细胞合成释放,属于兴奋性胃肠激素,是评价胃肠动力的重要指标[57],具有刺激上消化道机械运动和生理肌电运动;促进胰腺分泌;增强胃肠运动、加速胃排空等生理作用[58]。胃溃疡形成和愈合早期,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其意义有利于胃排空,减少胃酸停留时间,利于溃疡加速愈合[59]。郭军鹏等[60]研究补气中药对小鼠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证明党参组(P<0.05)与黄芪组血清MTL水平均明显增加,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P<0.01)。

葛斌[61]通过研究党参提取物改善机体功能作用发现,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党参组小鼠血清MTL水平增加显著(P<0.05)。王少根等[62]研究党参对胃肠功能紊乱和肠源性感染预防作用的调理机制,通过制备豚鼠肠胃黏膜Ⅲ度烫伤模型,实验组给予党参煎剂灌胃,结果发现党参具有显著拮抗肠胃严重烫伤后的血清MTL浓度降低,提示党参能够有效地调理严重烫伤后的胃肠动力,在减少毒素吸收和炎性介质分泌方面发挥突出作用。由此可见党参在促进MTL分泌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可能是其抗溃疡的重要作用机制。

2.5 提升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

SS是由垂体后叶、胃肠道神经、胃黏膜、胰岛等组织器官所分泌的一类肽激素,可有效抑制胃肠蠕动、胃酸分泌及胃泌素、胃蛋白酶、胰酶释放,从而显著减少胃黏膜发生酸蚀[63];还能有效减少胃肠等内脏器官血流量,降低侧支循环血流、压力和门静脉压力,致使胃、小肠及胆囊的分泌活动减少,相关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作用[64]。机体胃溃疡发生后,SS可有效抑制炎症介质反应[65],抑制胃酸分泌,促使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显著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明显降低,上调止血功能[66],以减少胃酸对溃疡处血痂或肿块的消化影响,从而显现出对胃溃疡出血病灶止血、促进溃疡处修复愈合的良好治疗效果。

SS的分泌减少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胃溃疡患者胃窦黏膜生长抑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者(P<0.05)[67]。党参可有效调控SS分泌,陈少夫等[68]通过观察党参对兔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中GAS、SS的影响,以探讨党参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白兔分别灌胃党参煎剂、蒸馏水,结果发现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处的组织SS浓度明显增高(P<0.01),推测党参可能通过提高SS浓度的途径以益于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董虹等[69]采用利血平建立北京鸭脾胃虚损模型以研究党参、白术对肠道血清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VIPS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脾虚组鸭十二指肠和空肠SS mRNA的表达均显著(P<0.01)低于正常组,党参预防组、治疗II组治疗效果均显著,可使十二指肠和空肠SS mRNA的表达回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党参通过拮抗溃疡所致的SS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以加快胃肠修复,或许也是其治疗胃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的重要作用机制,见图2。

文章图片3

3 调控神经通路

3.1 抗胆碱作用

胆碱能神经在调控胃肠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调节消化系统的多项生理功能[70]。迷走神经兴奋回路介导了胃的抑制和兴奋,可有效调节胃排空的速率;还是胃酸分泌和激素释放的主要调节剂[71]。溃疡病患者的胃壁胆碱能纤维分布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者,可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促进GAS分泌,进而加强胃壁泌酸,导致溃疡发生;或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胃黏膜血流减少,胃活动减弱,黏膜屏障保护作用降低,从而引起溃疡[72]。因此胆碱能神经与胃溃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党参在抗胆碱方面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可能是其调节胃肠功能、治疗胃溃疡的重要作用机制。侯家玉等[73]研究党参对应激型胃溃疡大鼠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束缚水浸复制应激型溃疡模型,建立党参水煎醇沉组和阳性(阿托品)组,结果观察到党参与阿托品对应激型胃溃疡均有较为突出的保护作用,可有效调整BER节律紊乱,抑制胃运动亢进,延缓胃排空,因此党参可能具有类似阿托品的抗胆碱作用[74]。

另有研究表明党参具有拮抗阿托品的作用,郑天珍等[75]研究党参对在体小鼠胃排空的影响,结果发现党参(30、40 g/kg)可使正常小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增多,对阿托品所致的胃排空延缓现象具有显著拮抗作用,提示党参可能通过作用于胆碱能M受体发挥抗胆碱功能。对比说明党参调控胆碱能神经具有“双向调节”的意义。陈立江等[76]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结果证明党参既可显著拮抗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导致的胃平滑肌松弛和胃排空减慢的状况;又可有效拮抗新斯的明发挥抗胆碱酯酶作用而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所致的胃肠蠕动及分泌增加的现象,进一步证实党参在抗胆碱方面确有“双向调节”作用。党参在治疗胃溃疡是主要通过抗胆碱作用,还是发挥抗胆碱的“双向调节”作用,目前尚需实验验证以进一步证明。

3.2 调节其他神经通路

除乙酰胆碱(Ach)作用途径外,其他神经递质及通路在调节胃肠道功能和治疗胃溃疡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内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peptide,VIP)明显高于正常者,P物质(substance P,SP)、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则明显低于正常者,随着溃疡愈合,SP、NE及5-HT水平逐渐上升,而VIP逐渐下降[77]。VIP属于抑制性递质,可调节胃血流量、降低胃紧张性、抑制胃酸分泌及保护胃黏膜[78],VIP减少,则致使D细胞释放SS减少、G细胞分泌GAS增多、促使肥大细胞脱颗,导致胃溃疡形成;但胃溃疡肌层VIP增多,会抑制胃运动,减慢胃排空,延长胃酸在胃时间,反而加剧胃溃疡[79]。

5-HT主要由胃肠道的肠嗜铬细胞合成,能够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快胃肠蠕动[80],抑制胃酸和蛋白酶释放,引起PG和花生四烯酸释放,参与溃疡修复后期的自愈过程,但分泌增加也可使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对胃溃疡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81]。SP广泛分布于胃肠壁迷走神经及脊髓传入神经末梢,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具有增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及胃动力等作用;而SP减少,可致平滑肌收缩减慢,胃排空时间延长,胃酸在胃时间相对增加,导致胃黏膜防御能力削弱而形成胃溃疡[82]。NE作为重要中枢神经递质,广泛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也是应激性胃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且向侧脑室注射NE可造成非应激大鼠引起类似应激性溃疡[83]。因此以上神经肽或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机体内的变化与胃溃疡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84]。

现今已有研究表明,党参具有调节VIP、5-HT、SP、NE等神经递质分泌或有关受体表达的作用(图3)。陈亮等[85]研究发现低剂量和高剂量党参水提物均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内5-HT水平,减少VIP的释放;董虹等[69]研究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和脾虚组,党参预防组、治疗I组和治疗II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IP表达均出现一定水平的降低。潘卫峰[86]基于NEI网络探讨党参等中药对利血平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脑-肠轴P物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党参组相较于模型组的胃窦SP含量明显增加(P<0.05),证实党参具有刺激SP分泌的作用。

郑天珍等[87]探究党参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党参30 g/kg可使小肠碳末推进作用显著加快(P<0.001),且对NE引起的小肠推进抑制有拮抗作用,提示可能党参作用于机体肾上腺素能α受体。由此可见党参能够调控 VIP、5-HT、SP、NE等神经递质及有关受体,表明党参内可能含有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但目前尚无深入研究表明党参可通过此类通路有效治疗胃溃疡,具体机制仍有诸多空白,且需进一步探索。

文章图片4

4 抑制胃蛋白酶(pepsin,Ps)释放

Ps是胃液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蛋白分解酶,主要由酸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化而成,所有上消化道溃疡均可由Ps及胃酸侵袭黏膜所致[88]。Ps、胃酸等释放增多,可削弱胃黏膜屏障防御机能,进而对黏膜产生消化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是胃溃疡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89]。党参在应用于胃溃疡治疗中,可有效抑制Ps分泌,以降低胃内Ps的释放量。

李红等[90]证明党参水煎醇沉剂对3种大鼠胃溃疡模型(应激型、幽门结扎型、慢性乙酸型)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和促进愈合的作用,可有效降低此3种胃溃疡模型的溃疡指数,胃黏膜损伤抑制率显著,且对大鼠幽门结扎、硝酸毛果芸香碱、组织胺及五肽胃泌素所致的胃分泌紊乱活动可有效调节,抑制胃液分泌量、胃酸排除量,明显降低 Ps 释放量,从而产生良好的抗溃疡效应。

Wang等[91]研究党参提取物(Codonopsis pilosula extract,CPE)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CPE对应激、醋酸、氢氧化钠所致的大鼠胃溃疡模型均有突出的保护作用,党参组大鼠溃疡指数降低,胃分泌活动减弱,Ps释放量明显降低(酶活性无影响),且药物使用量与胃蛋白酶分泌量成负相关,可抑制胃肠系

统的运动和推进,达到保护胃黏膜、治愈胃溃疡的效果。党参抑制胃溃疡状态下Ps释放的效果显著,但其具体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见图4。党参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见表1。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5 结语与展望

脾胃不舒,情志难安;胃脏患疾,百病丛生。对于胃病,无论慢性抑或急性均可对患者的整体健康造成影响,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将引起一系列肝病、肾病等并发症,并持续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当前由于社会食品安全、生活节奏加快和精神压力渐大等问题交织,又叠加个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吸烟酗酒、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偶感六邪等因素影响,致使胃溃疡患者群体基数庞大且日益年轻化[92-93],因此临床中迫需有效治疗的药物。党参已被证明具有突出的抗胃溃疡功效,相较于临床多数治疗胃溃疡的高效药,党参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具有健脾而不损腑脏、养胃而不伤气血等特点,既可益于胃溃疡修复,又可助推脾胃肠运动,是极具潜在价值的“补治兼顾”的抗溃疡中药。

综合党参治疗胃溃疡的相关文献,提示党参主要通过抗氧化及抗炎、调节PG、EGF、GAS、MTL、SS等激素分泌和受体表达、调控胆碱能神经及其他神经通路以及抑制Ps释放等作用机制,从而有效缓解胃溃疡症状、降低胃溃疡指数、改善胃黏膜形态、促进溃疡处愈合。目前党参治疗胃溃疡的药理作用的文献资料比较完善,而关于党参通过哪些药效成分作用哪些有效靶点或通路以减轻胃溃疡、保护胃肠道的理论研究尚不足、实验验证较缺乏。

党参水煎液、醇提物及其他有效部位抗溃疡效果显著,然主要的具体显效成分的研究尚少,相关成分分离和药理研究等内容皆存有空白。故深挖抗溃疡的有效成分、建立“成分-胃溃疡-靶点、通路”关联机制是研究党参治疗胃溃疡的重要方向。有关网络药理学文献分析认为,党参所含的豆甾醇、木犀草素等成分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IL-17、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节炎性因子、介导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而治愈胃溃疡[94-95]。不过党参是否凭借以上化学成分和信号通路保护、修复胃黏膜,还需进一步开展动物、细胞等实验验证。

党参炔苷虽被证实是党参治疗胃溃疡的主要成分之一,但该成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仍较少,在治疗胃溃疡方面发挥的主要药理作用和调控的有效靶点通路尚待充实完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胃溃疡具有相似性[96],因此党参所具的抗氧化及抗炎、调控神经通路等药理效用也可能是治疗UC的主要作用机制。

方今基于党参药效成分和健脾胃功效开发的产品亦存在诸多空白。针对胃溃疡此类长期反复的病症,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偏于补益、药性平和的党参单味药或适当配伍研制成水蜜丸、大蜜丸等缓补丸剂,抑或选用党参提取物制备成口服液、颗粒剂或含片等,通过长期地合理调补,从而根本有效地治愈胃溃疡。因“性平补虚”的特性,党参常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使用,故也可从食品研发角度出发,如将党参提取物或超微粉搭配面粉、蜂蜜等配料制备成饼干、面包、糕点等特色食品,抑或将党参同山楂、陈皮、神曲等健脾胃的中药研发成饮料或养胃粥,而这些党参的食品性产品也将在预防、协同治疗胃溃疡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

此外,党参还具有补气血、滋肺阴、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增强免疫等药用价值。总之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运用党参,既能发挥其抗胃溃疡的良好药效,又可兼备其多种补益价值。研发相关的党参特色产品或进一步深入研究党参的抗胃溃疡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不仅有利于丰富党参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还有利于相关患者更加科学地使用党参及其产品以协同治疗、康愈胃溃疡。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史 奇,陈正君,刘雪枫,黄钰芳,赵鲲鹏,杨扶德.党参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3, 54(7):2338-23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