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探访一家“奇奇怪怪”的深圳旧书店

 胡洪侠 2023-04-09 发布于广东
我同事开着一辆很Q的迷你车去了横岗上围老村,结果成了拍摄道具。和我合影的女孩就是开“古籍书店”的何君茹。李慧玲 手机摄影。


有位深圳女孩,深职院毕业后做了导游,专门负责带团去境外旅游。她喜欢这个玩着挣钱的工作,谁知新冠疫情一来,她失业了。这很正常,那几年整个旅游行业都基本不存在了,她不失业才怪。熬到第三年,她觉得不能再等了,得想办法自救,让生活正常起来,于是她开了一家店。不知她是怎么想的,旅游景点都没有人,难道你开个店就有人吗?关键是她开的还不是一般的店,是书店。没有疫情的时候,书店都没有什么人好吧。当时有一个说法她没有听说过吗?叫做“新冠三年来,流调里就没有去过书店的”。而最让人意外的是,她不仅开了一家书店,还开的是旧书店,牌子上更写着“古籍书店”。结果,她开的书店没火,她写的一篇帖子火了,题目是《失业两年之后,我开了一家古籍书店》。

这个女孩叫何君茹。她的这家书店是2022年7月开张的。后来我安排《晶报》记者去采写一篇“元故事”,结果,余梓宏提交的稿子第一段就问:“都失业了两年,居然还去开一家这么冷门小众的古籍书店,这人得有多想不开?还是多么有情怀?”

前几天,我又想起这个书店,就问小余,何君茹的书店是不是已经关门了?小余说,还开着呢?

好吧,我们去看看。

何君茹的古籍书店开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的上围老村里。她选择在这里开店倒不是因为这里偏僻难找,而是因为她家就住在这里。小何虽是客家女孩,因为做导游出身,口齿伶俐,说话流畅,见面对话几个回合下来,我就已经知道了哪是她家的住宅,哪间屋子是她出生的地方,她家的老屋原来是什么样?我问:“为什么别人家是十来层的楼房,你们家才两三层?”她微微一笑:”我们家没钱。“

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她闹着要开书店,家里也只好凑了二十几万,帮她把店开起来。小何说,开张之后,“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就这样奇妙地发生了。”

她说话爱用“奇奇怪怪”这个词。进到店里,她把一些旧报纸、旧发票、老证件等等摆了一柜台,说,这都是深圳的老东西,我喜欢搜集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她又指着贴有“深圳文献”标签的一架书说,这架书不卖。

不卖?

小何说,是,不卖,这是我个人的兴趣,我要自己读。

闻听此言我大为感慨,不是因为开书店的人都有舍不得卖的书,而是因为,何君茹是深圳本土人,她们何氏家族在上围老村世世代代居住了三百多年了。她算是原住民的特区第二代。她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情,既和她的上几辈人不一样,也和我们这些新移民不一样。我也搜集深圳文献,但那是为了研究与写作。她不一样,她正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为自己寻找新的身份认同,她要靠搜集故乡的本土文献,来完成“我是深圳人”的确认。她是我遇上的第一个本地客家后代自觉搜集深圳文献的年轻人。

我细细地翻了翻她店里的古旧书。真正的古籍不多,且多是晚清之后的线装旧籍,其中不少是残本;民国旧书不少,有些还是新从香港背回来的。她说,今年2月香港刚刚通关她就冲进了香港,前后都去了六、七次了。

我挑了几本店里的旧书,有小开本的法文大仲马小说,有品相不怎么好的《红楼梦传奇》,有一本英文非虚构作品,还有一本日本颜真卿大展的纪念图册。她说她要送我一本书,我说不行,得讲规矩,不然,书都送来送去,书店还怎么开下去?她说那就打八折吧,我说谢谢。

今后怎么办?

何君茹说:“开书店真难啊。“

我心想:开玩笑,如果容易,我都开了好几个了。

她说:“不过我会坚持开下去。”

她说她还有很多东西要学。马上还要去南京和上海参加古籍书籍拍卖的预展。

“希望来书店的人会多起来。”她指着一张折叠椅子说,“这样的折叠椅开业时我准备的了十几张,到现在都没有用上。”

唉!在一个最不适合开书店的时候,在一个不适合开书店的地方,她开了一家证照齐全的古旧书店。深圳,什么“奇奇怪怪”的事都可能发生。

庆幸的是,她的梦想至今完好无损。祝福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