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成功揭示了教育的三个真相┃望舒

 丄学号 2023-04-09 发布于广东

作者┃望舒   朗读┃蓝羽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用镜头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乒夺冠的故事。

从戴敏佳(邓超饰)由意大利请缨回国任国家队教练开始,再现了中国男乒4年历经挫折,重新夺得斯韦思林杯。

尤其是“国乒五虎”,1995年在天津世乒赛精彩紧张、扣人心弦,看得人热血沸腾。再现了自我博弈与家国情怀,使我们重温了伟大的历史瞬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电影是一体育大片,不仅展现了运动本身,还通过逆袭的中国乒乓揭示了教育的3个真相。

01

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认输不放弃

运动员可谓是“老弱病残”,有的是1000多度的近视;有的有严重肩伤;有的快三十岁了;有的才十几岁。

倪晓冬(梁超饰)教练直言不讳地说:“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甚至,提出要去女乒当教练。

不仅人才储备匮乏,还被专业器材所困。

戴敏佳在竞聘时,说出了“两年夺回斯韦思杯”的豪言壮语。所有人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可就是这种舍我其谁的豪气,激活了“残兵败将”的斗志。

正如电影宣发词中的“成为大魔王之前,是打不死的小强”那样,这支队伍不认输、不放弃,在国际赛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他们卧薪尝胆,终于在两个两年后,在天津世乒赛赛场上,实现了绝地反击。

尼采说:凡是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强大。

前段时间,大部分学生一直上网课。“加长版”的寒假结束后,新学期开学,一些学生各种不适应,发生一起起跳楼事件。

这些年,各地每到开学季,都会传出类似的悲剧,令人扼腕。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假期作业。

作为孩子,不写作业,难道老师不应该批评吗?真正让孩子走上绝路的,是心理脆弱。

生命的接连逝去,令人痛心不已。更可怕的是,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里指出:我国目前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

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孩子输不起,看来起好像是小事,其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输得起的孩子,才能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心中才会有力量。

正如洛克菲勒对儿子约翰说:“要想在竞争中获胜......你不是放弃和认输,而是应该努力去磨练、强化、发展双脚,让它们发挥力量。”

02

永远作孩子坚强的后盾

做精神上的有力支撑

影片用数字记录了中国乒乓史的传奇:117位世界冠军,254枚金牌。

电影的开始是失败的低沉气氛,中国男乒被多次无情地击败。但是,他们淡化成功、正视失败。

不仅展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之所在,而且体现了教练的集体智慧,所有队员的互相理解、包容谦让。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

想起了同样是邓超导演并主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马飞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

教导主任更是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要开除他,咬牙切齿地说:“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

马浩文面对被教导主任称作“煤球”的儿子,从未放弃过,用无条件的支持与爱陪伴儿子一路成长。

马皓文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那每天的拉弓就毫无意义。”

他一直是孩子精神上的有力支撑,努力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父母永远作孩子坚强的后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马皓文的有力支持下,马飞一路逆袭,成为世界瞩目的航天员。

为人父母者,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穷养、富养,而是给予孩子对抗世界的精神源泉。

是非成败转头空,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失败和低谷,是人生的常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家长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成败有正确的认知。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有智慧的父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包容谦让

03

自己和解接受孩子的平凡

无论是赛场,还是各行各业,冠军永远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一生只能是配角。

电影中,陈文8岁开始打球,19岁进入国家队,他技术上仅次于白民和。但只能成为“秘密武器”的练习对象,一直是对手的陪练。

后来,陈文因为打架斗殴被迫退役,回老家做了大排档老板。

在看决赛直播的那个晚上,陈文始终守在电视机前,看到龚枫的高光时刻时,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冠军的背后,更多的是像陈文这样,从来没有机会上场,只能当陪练的队员。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是《不完满才是人生》。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完满的。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出色,很少问过自己:为什么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能允许孩子的普通?

父母如果把自己的不甘,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本身就不公平。

有位专家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在他身上,你不能容忍的许多脾性和缺点,都来源于父母双方的基因遗传。

况且,在网上屡屡看到,父母都是名校高材生,两个学霸生的孩子却是“学渣”。付出再多,也无力改变。慢慢接受现实后,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作为父母,不要紧盯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如果只局限于成绩,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后果将很可怕。

每个小孩都不是完美的小孩,同样,每个父母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彼此接纳、彼此珍惜,才是最好的模样。

为人父母应该学习的第一课,就是与自己和解,接受孩子的平凡。每个人,大概率一辈子都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先有好父母,才有好孩子!

正如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电影的那句台词“球不落地,永不放弃”,向我们传递着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这世间的一切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作者:望舒,从事教育工作,酷爱文字。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