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级的善良:不讨好、不评价、不越界

 源源不断 2023-04-09 发布于宁夏

图片

与人相交时,不讨好;

出言说话时,不评价;

行善助人时,不越界。

古人曾说:“凡从善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善良真诚是最好的品德;善良有方是最大的智慧。
真正的善良不是一味的顺从,不是无底线的帮助,而是能够远近有度,悦人悦己,让彼此感到舒适。
所以说,为人处世,相交不讨好,出言不评价,友善不越界,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图片不讨好,相交有度
《论语·卫灵公》里有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圣人说:一个国家若是治理有方,就入朝为官,若是法度无常,便远离隐世。
人生事业如此,待人交友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刻意讨好,不曲意逢迎,真诚自然,才能相处长久。
苏轼和王安石便是这样的关系,他们亦敌亦友,在政见上,王安石属于“新派”,主张变法革新;
而苏轼则被划为“旧派”,反对推行新法。
不过,两人在文学修养上却心心相惜,王安石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学,苏轼也敬佩王安石为人正直。
后来,苏轼因牵连被贬黄州,期间,不少人建议他向王安石求情,他却不为所动,因为政见不同,不愿委屈讨好,也不愿使他人为难。
王安石知道后,很是感慨,自此两人友情更加牢固。
可见,待人交友最好的方式,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同时也理解对方的意愿。
不违心,不讨好,便是对彼此关系最大的尊重。
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低谷时,不诽谤远离,高位时,不讨好逢迎;志趣相投时,彼此欣赏,意见不同时,保留尊重,相交有度,才是待人最大的诚意。
图片
图片不评价,出言有方
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真正有智慧的人,出言有方,沉默适时,懂得换位思考,不妄议他人是非,不评价别人言行,故而也能被他人善待。
想起有关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则故事:
季羡林早年读书时,结识了一名胡姓舍友。
这位舍友,性格很是怪异,春夏秋冬都只穿一件长衫,且从不更换;夜间睡觉鼾声如雷,但却极讨厌别人大声说话。
众人常私底下议论他,还有些好事者给他取了不少外号,而季羡林却从不参与其中。
后来,大家各奔东西,几十年后季老再回故乡时,许多人都不记得了,唯有这位胡姓舍友热情相迎,并感慨地说:
“当年大家都议论过我,唯有你从不评价,是难得的好人呀!”
《弟子规》中有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行为习惯也会有差异。
不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他人好坏,不用自己的标准丈量别人对错,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图片
图片不越界,善良有止
《大学》中说:“知其所止,止于至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仅有助人之心,更有助人之智。
恰到好处的善意,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但若是过于干涉,反而会让人失去生活的动力。
听过一则传说故事:
从前,海边住着个年轻人,每日起早贪黑的撒网,捕到的鱼却很少。
恰巧海神路过此处,见他可怜,于是帮他在收网时获得了更多的鱼。
又见年轻人撒网辛苦,就在海滩上变出了很多鱼,只需捡拾即可。
过了几日,海神又觉得来海边太麻烦了,就干脆把鱼送到了家里。
年轻人看到每天门口都有鱼,便不再修补渔网,整日无所事事。
两年后,海神离开了这里,不再有鱼送上门,而年轻人却早忘了捕鱼的技巧,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了。
感触很深,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命题,都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因此,与其帮人做事,不如教会方法;与其包揽全部,不若给人希望。
有节制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有方法的付出才能真正利益他人。
作家王小波说过:“善良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错误的善良,不会给他人带来天堂,只会拖累你掉进地狱。”
凡事有度,过则为灾,善良也是如此。
适当的善良,就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却不刺眼;而过分的善良,则好似夏天的骄阳,灼热而又伤人。
与人相交时,不讨好,真诚坦率,是最大的尊重;
出言说话时,不评价,换位思考,是最好的体谅;
行善助人时,不越界,给人希望,是最佳的善良。
余生,愿我们心中有善意,行善有方法,做一个有智慧的好人。
*作者:木木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