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物诗

 求是1025 2023-04-09 发布于山东

所咏之物主要包括自然风物、植物、动物以及陈设器物等。咏物诗追求对物象作精切、生动的描绘,并以在物象描绘中寄托怀抱为艺术上的高格。在体裁上,以篇幅短小的律诗、绝句为主,偶见长篇的古体与歌行。在表现手法上,追求形神兼备,多运用比兴,尤其多见巧妙的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也颇为常见。中晚唐以后还大量出现自觉的“避题字”做法,即诗中各句要避免出现与题目所指之物相同的字;宋以后或称白战体,尤其流行。托物咏怀的情感内涵十分丰富,或抒发感慨,或寄托哲理妙趣。

咏物诗起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屈原的《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两汉至魏晋时期,咏物诗逐渐发展。此后,“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清俞琰《咏物诗选·自序》)。南朝咏物诗创作繁荣,所咏之物丰富多样,刻画细腻,描写穷形尽相,但一些作品也存在片面追求形似,缺少寄托的不足。唐朝咏物诗的创作十分兴盛,不仅表现艺术,而且更趋丰富多样,托物咏怀也成为普遍的追求。宋代咏物诗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增添了说理议论的内容。典型作品如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画眉》、苏轼《红梅》、刘子翚《海棠》、杨万里《咏兰》等。此后,历代均将咏物诗视为约定俗成的诗歌门类。如《元诗选》中专列咏物诗栏目,元人谢宗可有《咏物诗》专集,甚至有因咏物而得绰号的,如谢蝴蝶(谢逸)、袁白燕(袁凯)、王桐花(王士禛)。   

在创作手法上,南北朝的咏物诗尚用典,唐代多白描,宋代则多用譬喻、比拟、想象、夸张等手法,从而形成咏物诗体物工致、命意深远的艺术规范格式。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咏物诗若无兴寄,便成诗谜”,即是针对咏物诗的这一艺术规范而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