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恰克图大漠走来的六品皇商张殿铃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4-09 发布于山东

                                 宋志强
    丁酉暮春,京师亚运村附近一处茶歇之榻,一盏产自武夷山的乌龙茶,它既有绿茶的清冽,又不失红茶的醇厚,渺渺升腾散发出的茶香,伴随着茶室屏幕上低音滚动播出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影像情节,杯盏中那浓郁色彩的茶意,那种发酵茶的苦甘,使人似乎又听到了茶马古道上那叮叮咚咚的伤感驼铃,也仿佛让人走进了当年汾阳商人汗洒福建茶山,出走大境门,一路库仑、恰克图大漠深处的那些跌宕画卷。
       茶桌对面坐着一个从中石油系统退休、一位六品顶戴花翎的汾商后人。她揭起茶盖,将侍者送上的一瓶滚烫的北京玉泉清水倒入壶盏,滚水慢慢浇在香茗叶子上,伴着慢慢唤醒了岁月沉睡的老茶,我们的话题,自然就从她爷爷当年光绪年间库仑茶商和接受朝廷官品授衔说起。
                以商爱国 出自汾商的精彩
       恰克图的俄文语意是“有茶的地方”。明代早期,精明的汾阳商人,就以“番人嗜奶酪,不得以茶则困以病”的商业信息和经营意识,逐步染指万里外的恰克图,经营着茶马互市中的“俄人所需”。                                                                                         _      有清一代,雍正帝于1727年与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汾阳商人借此天子利好,便把中俄边境贸易做的风生水起,并在1792年至1868年间达到了鼎盛。那时,汾阳商人在恰克图“买卖城”的商号云集,祥发永、壁广发、大成魁、日光升、公合盛等商家,字号招牌闪着金光,赞誉不绝。在这场浩浩荡荡的跨国贸易中,有最早手持龙票的汾阳商人朱成龙、金融贸易兼做的大户王廷荣、贸易横跨欧亚大陆的牛允宽、洋行达人马汝朝、“永新牛羊社”财主殷尚质等一大批艰辛与富有的巨商。当然,从东阳城村走出的张殿铃老先生,也是这支晋商集团太汾商帮中的佼佼者。张殿铃的孙女张玉珊,向我们讲述了这位商人爷爷在库仑、恰克图经商的曲折、烦恼、奋发、坚强,讲述了这位爱国老人由护商爱国、实业救国、文化报国的思想理念和爱国行为的升级转换,她还向我们展示了清朝光绪政府给爷爷六品顶戴花翎授衔的功牌证书。
        爱国汾商张殿铃老先生,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汾阳东阳城村。自小面向黄土背朝天,光景清贫。十八岁那年,汾阳遭遇大旱,李燧在《晋游日记》中说:“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年),晋乡汾(阳)、平(阳)、泽(州)连年凶旱疾疫,桑条无叶,农夫心如汤煮,唯恐不雨者迎龙娱神。”汾州大地难民无数,成群结队的饥饿者逃离故土寻找生计。也在这时,少年有志的张殿铃,找到了时年二十五岁的本村乡友卫璋先生,探究人生出路。卫璋先生很看重这位比他小七岁岁且诚实聪明的街坊好友,对他说:“你读过私塾,脑子灵变,出去拉骆驼吧,学着做点生意,说不定能有出息”。就这样,年轻而涉世不深的张殿铃跟着村里的乡亲离开了故土,走大同、出张家口、沿着茫茫的大漠戈壁向库仑、恰克图走去。
        五年回了两次家。此时的张殿铃已经二十六岁了,厚道诚实而精干利落的他,在商道磨砺中,初步成为了一名在库仑、恰克图商圈中小有成就的汾商。而此时的好友达臣(卫璋)也取得功名,被聘为汾阳县清徭局主管兼地方赈济事务的官员。友朋相见,张殿铃感谢卫璋当年的示路,达臣也取出他习字临帖的书法珍品相赠老友,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出门在外,仅靠吃苦不行,要用文化行商。”怀着汾商爱国的情怀,张殿铃再踏征程,顶严寒冒酷暑,行走在闽越茶山、口外库仑和汉蒙边境的恰克图。
        时光几度,又是五年口外的劳辛,张殿铃收获满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年三十岁的他,被朝廷派驻库仑的两名(钦差)办事大臣(注:清代驻疆大臣一般由旗人与当地民族'蒙人’联合执政)的 丰升阿(厚斋、郭博勒氏,正白旗人、副都统衔),以及蒙人札萨克(钦命掌印办事大臣,等级次为亲王、贝子并受当地办事大臣节制),以兵部的名义授予六品职衔功牌证书,从此成为了有顶戴花翎的汾阳籍皇商。功牌附录如下:
        钦命驻剳库伦掌印办事大臣丰、办事大臣札萨克固山贝子绷,为给发功牌事,照得本大臣奉命办理库伦事务,所有在事出力员弁兵丁,前准兵部文移,自七品顶戴至五品顶戴,准该大臣随时自行奖励等因在案。兹查有恰克图甲首张殿铃当加奋勉堪以赏给陆品顶戴,除归案咨部外,合先发给经商功牌以昭激劝须至功牌者,右牌给六品顶戴张殿铃  收执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廿三日本大臣:(兵部印)(签发):行(功牌一式两份,左牌存档备查,右牌颁给本人)。
        虽然这是一张当朝皇帝委托颁发的纸质功牌,但是,它的分量,它在汾阳商人的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它的每一句话,除了皇家语意,都有一段内涵深义的故事。它无不刻录着张殿铃老先生“经商”中的诚信与精诚,记录着他带领晋商、一团正气、肝胆相照的“甲首”作用,记录着他成就赫然的“当加奋勉”功绩, 记录着他敢于战胜困难、勇闯边贸的民族精神,还记录着他以商爱国、支援边关将士、一腔热血、奉献朝廷的爱国扶危壮举。
         我们审视着这纸朝廷颁发的功牌荣誉证书,它就像一根划着了的火柴,助燃起了汾商太多对家国情怀的牵挂、对故土情谊的眷恋、对亲人亲情无限思念的记忆;它就像一滴家乡的清泉,串连起无数汾阳商人走草地的涓涓溪水,汇入到与它风雨的汾河,与它霜雾风沙的色楞格河,和与它生死与共的恰克图的石勒喀大河。让我们体味到了远在异国贸易中的爱国情怀和商贸甘苦,感受到了在远去的故事中,隐藏着张殿铃和他那一代大地万物的生命规律和当年汾商曾经辉煌中鏖战不露的本色和泪水,感觉到了荣耀中书写着先贤们那坚忍不拔的气势,生死与共、奋发爱国的豪气,或者是那股不该忘记的力量永存。
                  实业救国 来自汾商的行动
         三十而立之年,张老先生获得了皇家文职品位的荣誉,自然也成为了有成就的皇商。事业的辉煌,光宗耀祖。喜讯传到家乡,东阳城村无不欢欣喜悦,都为村子里出了个比县官还大的人物奔走相告。此时的同乡好友卫璋勤恳为民,也早已升任汾阳县聘为衙门轻徭局主管,兼办地方赈灾事务。友朋相见自是一番相互鼓励,张老先生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您给我的那本《秦澤山碑》临帖,让我知道了爱国,明白了争取荣誉就像登山,更悟出了中国人一步一座碑的道理。您让我勤读书,我买了许多名家墨迹,先贤告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受益匪浅。我还买了一些名医专著,这些书也帮助中俄民众治好了许多疾病”。他还向卫璋叙述了当前口外“老毛子(沙俄人)”无由欺殴中国商人,无理欺诈抢劫中国货物,以及外蒙土匪猖獗,乱杀中国商人等不法行为。卫璋与他促膝长谈,卫璋说:眼下在外经商非易,俄人与蒙人的武装紧逼国门,国家局面危机四伏,外有外族入侵,内有农民起义,朝廷割地赔款,积重难返。你们在外经商,虽经磨难艰险,但也见到了外国工业革命的先进。张殿铃说:沙俄1860年就基本上完成了大规模工业化工场过渡。生产与技术革命的爆发,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为我们的国家和家乡带来了契机,特别是汾阳大量需求工业机械,需求高质量的纺织品。这两位乡邻好友还谈论起当朝大臣,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提出了的:“师夷之长,技以织夷”的治国理念,以及洋务运动在国内创建的工厂、矿山,以及招商局、煤炭、铁路和军工企业自造热潮等“实业救国”“洋务求富”的事例。长谈中,张殿铃心中深深地激荡着奋发商业爱国的魂魄,同时,也萌动着实业救国的眷眷激情。
         张殿铃带着“实业救国”的商路心图再次出发了。
        桌上的杯盏里,换上了茶汤色更艳,味更浓浓郁的第二泡香茗,此时,茶室电子屏幕上的《乔家大院》,恰好播放着乔致庸不顾家人反对,进行家族企业转型,带着各商家的股银,南下前往福建武夷山茶地采办茶叶回到祁县,随后北上恰克图路上一段剧情的对白。伙计问乔致庸:“这驼背上的砖茶真的能变成白花的银子?”乔致庸回答:“你去问问汾州府的老前辈”。这个画面让人震惊,一个太原府的大豪商,居然那样旷达襟怀地仰视汾商,真的让人心存敬畏。当初的晋商就是这样温暖相迎,相互欣赏,可见曾经张殿铃口碑的富有。
      伴着香叶“鮡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那种入夜可邀明月,醒来可对朝霞的心迹,可能是柔韧香茶的内化,可能是爷爷新理念和新生机的感化,张老先生的孙女继续向我讲述着老爷子实业救国的精彩感人和曲折中的伤感。
        1920年,铁了心要实业救国的张殿铃,行走在西域苍茫荒芜的瀚海之中,驼背上的他,脑海里浮现出明代万历十九年汾州知县刘衍畴“购木棉籽种,散给民间,教之树织”的种棉织布的盛况,浮现着沙俄业主低价购买中国茶叶,晋商与俄商进行艰苦卓绝反暴利强卖棉布的壮烈。就在这一刻,他进一步坚定了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大梦。
         回到买卖城,老人经过认真调研,仔细了解了沙俄业主所办织布工厂的机械化作业流程,结合故乡织棉织布的现状,然后执笔家书,信中急询大女婿殷存信在汾阳城东大街47号生产经营织布店的现状。女婿回禀,说自己织造的土布成本高,产品单一,城里人很流行外国的礼服呢、华达呢、甚至毛呢子。此时,心中已有了蓝图的六品皇商,开始了他购买织布机械以商救国的具体实施。
        半年后的初冬,当落日为大地披上瑰丽的纱衣,风中飘来了阵阵悦耳的驼铃,广袤黛蓝的天幕下,一队骆驼缓缓出现在东阳城村张宅门前。信心满怀的伙计们,将卸下的十几件木头箱子抬进二道门里的东厢房。亲自押车回乡的张老先生高兴地告诉前来围观的乡人:“用不多时,我们这些庄稼人,就能用这些洋机器,和城里人一样,穿上自己织造的'洋布’衫。”大家看着木箱上印着的洋文,还有那几大捆谁也看不懂的机器组装说明图纸,张殿铃告诉了乡亲们,帮助组装、调试技术的'洋人’随后就到的信息,大家等待着洋人来建厂织布。就连曾经担任过汾阳第一区长并耀升为县太爷的好友卫璋也逢人便说:殿铃是个有出息,真心爱国的实业商人啊。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几个月过去了, 地上寒风吹落着天上飘飘的雪片,随着几声犬叫,张老先生和乡亲们一腔不改的初心,等来的却是一封因由边境战乱,“老毛子”单方撕毁合同的告知书。平地起雷,一身滚滚的热气,沮丧中的沉默,灯下只有一壶老白汾酒,张老先生人生逆旅的苦涩痛楚尽喜忧悲。望着院中堆积的未曾开封新机器,看着乡亲们期盼的延伸,从未被困难压弯腰的他信念不死,借助这壶老酒,乘兴登高发誓说:“老毛子不就是欺负咱们不懂洋文吗?明年见!到时拿不下这些破洋文誓不回家。”此言发自肺,他当即与送行的妻儿老小抱拳惜别,带上他少年的大儿子远赴恰克图。

        民国十年初春,恰克图的沙漠上面覆盖着皑皑的白雪,张殿铃带着十三岁的大儿子张全户赶着自己家的驼队,向着曾经熟悉而陌生的大漠深处远行。那一耸耸高大威武的驼队,仿佛使他感觉到了驼背上负载着百姓的希望与生命,那驼颈项下一声声清脆的驼铃,也仿佛使他追随着在天幕下依然从遥远天边悠然而来不绝如缕中,听到了那漫漫人生长路中摇响起的岁月希望。一路之上,张老先生看着骑在驼背上年少的大儿子,就像看到了自己创业而高高竖起了自己旗帜的形象。他期冀初涉商海的爱子,要像骆驼一样躬身前行,藐视途中一切环境和困难,潜心积蓄自身力量与勇气的烁烁精神。在这里,老先生的豪情与柔心,更让我们更体味到他在沉甸甸的壮丽旅程中,驼铃发出的那瀚海不睡的空灵与悠扬。
                   文化报国 原自汾商的感悟
        初到恰克图的张全户,虽然环境艰苦,但在他少不涉世的眼里,所有的事都是新鲜的。白天,跟随父亲学习和打理生意,晚间,父亲经常是驱赶走几个纠缠不休的沙俄奸商后,拿来几张俄文资料,请当地懂俄语的华人教他学习。天真的理想与面临的复杂现实,这在儿子心中埋下了许多的不解和不快。儿子问父亲这是怎么啦,父亲说,这是大人的事情,你的任务就是尽快掌握外语,尽快回家组装机器实现生产。
        外面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自从大清政府“庚子赔款”以后,1904年为了加强我国东北因日俄战争烽燧所致的国土守卫,清政府从恰克图、库仑调回了大部分战斗兵员。这里的华商被穷凶极恶的沙俄恶棍欺负的更是日子难熬。皇商张殿铃心疼自己的亲骨肉,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像一些华商那样惨遭悲哀。父子几次见面,俩人言谈达曙,无所不及。有一次,张殿铃曾经当着孩子的面对伙计们说:“在俄邦,华人吃尽寒暑大漠之苦,几驼上等好茶,才许换得几捆洋布。除俄人,还有八国联军虎视眈眈。我将老矣,空有抵御外敌之力,数年来留心洋货自造,积攒购物之需,终于换回洋机器、、、、、欲将此重任托付故土儿孙亲朋,办厂织造,救国富我。”爷爷这番发自胸膛的话语,字字句句如重锤实锤,敲打着后人心坎。
       边贸形势日趋紧张,大批华商被欺诈、被抢掠,有的甚至被无辜杀害。次年冬天,亲自把孩子带入俄境的父亲,这次又要亲自把孩子送回故土。父亲拉着孩子的手痛楚地说:“俄人欠债不还,家乡商人在此饥困潦倒,我作为朝廷钦赐六品,护商乃我职责,岂有苟且偷生之理,我要与俄人法庭相见,还我堂堂中华正义。”此时,穿越时空的卓识担当之语令人惊异。他给即将离开的儿子背了一首诗:“此曲家台招旧部,锦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为何留下护商的意志。他抱出沉甸甸的几麻袋线装书交给孩子,并语重心长地嘱咐说:“我家经商最大的缺憾就是少了文化,家里还有许多我买的各种书籍,回去后,要告诉你的弟弟和两个姐姐,要学文化,有了文化才能明事理,才能顶起咱们这个家,才能'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为咱们的国家立志,立功、立德、立言。”老先生这番震撼天地之语,成为了张家后代永久的家训,也成为了张殿铃留给世人最后的遗言。
       1929年中国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断交,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这次在苏、蒙的四百多家商号损失白银一亿多两,人员死难不计其数,张库大道被迫中断。同年,张殿铃故于异国,享年56岁。次年清明时节,汾阳城南的东阳城村,这位从小立志发奋,天涯羁旅,忠信义达,曾想筚路蓝缕,穿草越漠饱受人间酸楚的汾阳商人,这位一生颠簸漫漫隔壁背井离乡茶马互市的远行者,货通天下、德通天下的开拓者,一位创造了恰克图商业传奇的汾阳六品皇商,由于战火与万里遥远,他的遗体由乡人就地掩埋,伙计们用数斤白银铸造了老人的灵魂化身敬送回乡。家人含泪连同老人的衣物杂品,在祖坟中让老人入土为安。乡亲们聚集在魁星门前,满地纸钱为这位给故乡走出了一条爱国爱乡、率领众家摆脱贫困的好乡亲、好街坊的强韧筋骨男人送行。省亲们跪立在坟茔前哭泣,祈祷这位在丝绸之路创造辉煌的六品皇商,在另一个世界里,笑迎着家乡盛开的杏花陪伴,不再寂寞,不再孤单。
        张殿铃去世后,张家后人谨尊先人嘱托,儿孙们全都勤读诗书,汗牛充栋,博闻强志,多才多艺,成为了知识性的国家人才。走出了一条文化报国的灿烂大道。
        茶桌上杯盏里的茶汤换上最后一泡,漂浮的叶子渐渐地沉入杯底。浮时,茶汤是那样的真香漫溢,此刻叶子沉下,茶汤却依然散发着一种坦然的幽香。人生也是如此,一浮一沉,举放之间方才懂得生命的风采,待的茶尽具净之后,世界也随着静了下来,只剩下纯净的灵魂和雅音凡尘。墙幕上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播放着大结局,诠释着晋商世界的酸甜苦辣。茶与电视剧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谈到张家的文化,孙女张玉珊深有体会,她说,爷爷那一辈虽然是拉骆驼出身的六品皇商,他除了私塾的文化底子,后学的底蕴很深,经商中他置买了那么多的书,有励志的,有历史哲学的,书法美学的,还有大批中医药除灾治病的,这在晋商中是少有的。老人家一辈子敬畏文化,还期冀后代儿孙的学习教育,读书与学习,爷爷的文化梦,读书强国梦福惠着他们那一代的丝绸之路,也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发学习,这是因为,文化里面有天地,有春秋,有灵魂,更有传代的生命基因。爷爷离开我们将近九十年了,但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爱国、救国、报国的志向情怀,现在已经穿越时空,开枝散叶,滋养惠及给了后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授予张殿铃六品顶戴经商功牌。


张殿铃遗存的前汾阳知县卫璋(曾用名卫晋九)《长安本秦泽山碑》手迹。


张殿铃遗存的“库仑商号往来帐页”


张殿铃遗存并签名的中医名著《验方新编》


张殿铃遗存的明代大书法家《董宗伯(董其昌)笔迹》


张殿铃遗存的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医科名家《傅青主(傅山)先生女科》


张殿铃遗存的《梁任公(梁启超)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