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進河西走廊——莫高窟(一)

 Dyson丁丁 2023-04-09 发布于上海

前言:

克孜爾千佛洞、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2次)、吳哥窟(柬)、象島石窟(印)、埃洛拉石窟(印)、阿旖陀石窟(印)......國內外石窟去了不少,卻尚未到訪莫高窟,深引以為憾。

常言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無意中見到一則莫高窟淡季告示成為了卻此願的催化劑,最終成就此次河西走廊之行:莫高窟(世遺)、敦煌博物館、鎖陽城(世遺)、榆林窟、嘉峪關及懸壁長城(世遺)、甘肅省博、麥積山石窟(世遺)。

莫高窟由僧人樂僔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持續到元代(1271-1368)的上千年營建中,共開鑿735個洞窟,其中492個洞窟有壁畫和雕塑。出於盡可能延緩衰老和保護洞窟的目的,每天對公眾開放其中小部分,分普通洞窟和特級保護洞窟(單獨收費)。就今年淡季(03月31日前)而言,允許觀眾每天參觀12個普窟,以及7個特窟。河西走廊之旅首站便從莫高窟開始...

——————————————

話說首日九時抵達莫高窟,立即購買第二、三天的門票,都只剩下中午的了,然政策如此如之奈何?看完兩場合計40分鐘的敦煌紀錄片後,乘坐景區大巴前往洞窟實地參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

大巴尚在行駛途中,已遠遠望見許多保持原貌的石窟,這些大多是僧侶修行、居住或死亡的居所。下車點在莫高窟對岸的宕泉河(又名大泉河)邊,低頭可見河床內片片冰雪,抬頭則是湛藍天空下嘩嘩作響的白楊樹,一派北國風光。過橋是座清朝式樣的三清宮,此為發現藏經洞的王圓箓道士當年所居之下寺,如今已是藏經洞陳列館。

▲三清宮,門口壁畫有些辣眼睛

所有遊人在講解員帶領下,臨時組成25人的小團隊,2小時內參觀12個普通洞窟。由於每位講解員對洞窟內壁畫或雕塑講解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同個洞窟三天參觀三次,依然像是首次到訪。

今天實際參觀的洞窟名錄如下:

普窟12:

29¹晚唐(西夏、清重修),
328¹初唐(五代、西夏重修),
332¹初唐(五代、元、清重修),
335初唐(中唐、宋、元、清重修),
16晚唐(宋、清重修)-17¹晚唐,
386初唐(中唐、五代、清重修),
390隋(五代、清重修),
397隋(初唐、五代、清重修),
428¹北周(五代重修),
427¹隋(宋重修),
96¹初唐(清、民国重修),
148¹盛唐(晚唐、西夏、清重修)。


特窟4:
156晚唐,
158中唐(西夏重修),
217盛唐(晚唐、五代、清重修),
220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

三清宮隔壁編號16的巨大洞窟,其通道右墻當中便是編號為17的藏經洞!

▲16-17洞窟外觀,又名三層樓

▲道士王圓箓 | 維基百科

▲[法]伯希和在藏經洞 | 維基百科

96窟便是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此為1936年所建。1908年法人伯希和所攝照片上,還僅有五層。其內是初唐(695年)所建之彌勒佛坐像,高達35.6米,其高度在全國位列第三。

▲1908年莫高窟五層樓,[法]伯希和攝

▲莫高窟九層樓(96窟)全景圖

12張拼接

▲96窟入口

▲現存96窟規模僅是古代一半

▲217特窟壁畫 | 網絡

走在棧道上,時不時出現唐宋時期木構,講解員自豪的表示類似的唐代建築,在全國範圍也是寥寥無幾!至於裸露在外的千年壁畫,那就更多了。(合計唐代一處,宋代四處)

▲莫高窟棧道

▲宋代建築

▲千年壁畫

▲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三危攬勝”牌坊,對面是三危山

兩小時普窟,一個多小時特窟,很快便迎來莫高窟景區關閉的時刻。趁著陽光依然熾熱,趕緊去附近鳴沙山欣賞日落不提。

附錄:

莫高窟可提前一個月預約購票,但一個月內限購票一次。如想連續參觀兩三天,須到莫高窟景區售票處購買第二、三天門票。如參觀特窟,須在購票基礎上在第二道檢票口暨“莫高窟”牌坊對面購買心儀的特窟參觀許可。

莫高窟除洞窟外,另有多個陳列館或展示中心值得參觀。早上進去在講解員帶領下,兩小時參觀12個普窟,下午逛逛陳列館、書店之類,時間較為寬裕。如需參觀特窟,要對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因為特窟每天大致有四場:1100時、1200時、1300時、1400時,每場開放7個洞窟中的4個。

【鏈接】

大足石刻

吳哥窟

象島石窟

埃洛拉石窟

阿旖陀石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