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大的教授戴建业,曾在直播时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老板常去立交桥下,招聘进城务工的农民。 后来他转去做项目,手下的员工也由建筑工人,变为整理资料的文员。 为缩减人力成本,他雇佣最多的就是人才市场上起薪很低的大学生。 一次偶然,老板发现这些大学生的父母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为自己工作的农民工。 对此,戴建业不由感慨:贫穷也在遗传,它真的是可以遗传的。 看过一组数据。 美国教育学博士萨斯金德统计发现:在经济收入高的家庭,孩子平均每小时能从父母那儿听到2000个词汇,涉及经济、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这个数字减少到1200,而在贫困家庭中,更是只有600。 殷实的家庭,不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也让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而在贫穷的家庭,父母要为温饱奔波,孩子也因匮乏的教育资源,难以获得成长的机会。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有没有某个瞬间,让你觉得命运很难靠努力去改变。 毕业于清华的网友@小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刚进大学时,他通过社团认识一位同学,这个同学相貌平平,成绩一般,小崔对他不以为意。 此后几年,小崔跟这位同学几乎没有联系。 直到快毕业时,两人在校门前偶遇,小崔发现对方很快要去全球TOP5的大学留学,而自己还在为找工作苦恼。 小崔在回答时说: “后来我知道,他的父亲是某名牌大学的院长,而我来自5线城市的普通家庭。 从小家里人对我说,考上清华你就是同辈人中最牛的;他却听大人说,清华远不是世上最好的大学。 从小父母告诉我,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后日子就轻松了;他却听父母说,考上大学才是第一步。 我家里没人上过大学,导致我入学后只能跟着周围人去选课、做作业和找工作; 而他转学院、发论文、考雅思、出国留学……每一步怎么走,早在入学前就有明确的规划。” 小崔原以为同在清华,自己就和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实算上从家里继承来的见识和眼界,他们之间早已差了一大截。 蔡磊垒说:“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 一个人小时候好比瓷器的黏土,给予怎样的引导,就有怎样的雏形。 中科院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王金战曾说:“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天花板。” 出生后最初接触到的环境——家庭,决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看到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还是远方世界的梦想。 相比物质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穷困家庭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家长浅薄的已知,往往会限制儿女无限的未知。 作家杨本芬早年在湖南乡村生活时,就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 有人自己没上过学,觉得上学没用,于是也不让儿子上学; 有人自己没出过村,就把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藏起来,还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根就在这”。 相比之下,杨本芬的父亲是退伍军官,不仅会教儿女读书认字,还常常说起村外的时事。 60年代末,杨家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穷困潦倒,杨本芬父亲甚至因长期饥饿而去世。 但恢复高考后,杨本芬的哥哥外出教书,弟弟考上大学,一家人很快殷实起来。 而她那些邻居们的子孙后代大多仍留在村里,延续着过去贫农的生活。 真正的贫穷,不是金钱上的匮乏,而是认知上的贫瘠。 父母固步自封,下一代通常也无法获得改命的机会。 父母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孩子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罗伯特·清崎曾说,贫穷并不是刻进DNA里的东西,你对贫穷的解读才是。 诚然,贫穷可以遗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切断贫穷延续的链条。 想起诺奖获得者阿比吉特·巴纳吉,考察非洲一个偏远乡村时的经历。 当地人的日常安排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温饱拼命干活,二是在等待酬劳的日子里看电视、喝茶。 透过这个细节,阿比吉特指出多数穷人所面临的困境: “因为长期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更多关注眼前的物质或精神压力。这会进一步局限认知和眼界,导致他们更难拥有长远的人生规划。” 而要改变这种困境,一个很关键的思路在于“资源的有效积累”。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 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琐事。 琐事之间的短暂闲暇,只够用来刷短视频、段子。 但通过将各类琐事集中处理,一个人或许每天就能匀出2小时的整段时间,并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一项技能,开拓一门副业。 在这种情况下,碎片时间就被积累成了一种“有效资源”。 同样的道理,穷人因为收入不高,在支付基本花销后所剩下的财富,可能只够聚一次餐,放松一下身心。 但10次聚餐的钱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笔投资或是孩子学习一门课程的报名费。 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人,并不是看到了机会,然后去积蓄力量。 而是他们明白,只有自身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机会才会逐渐浮现。 很多时候,穷人仿佛被压抑在一块巨大的天花板下面。 眼前可直接争取到的资源,不足以帮助他们突破圈层。 但如果把这些资源当成可积蓄的力量,等到某天再猛地一下跳起,就可能在天花板上撞开一个口子。 这个口子或许很小,但从中透出的光亮,能让你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其实你和你下一代的人生,已经奔向了一条不同的轨迹。 前段时间,作家闫真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 两人深刻探讨了个人改变命运的困难。 但在谈话快结束时,董宇辉说了一段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我想告诉镜头前的朋友,虽然我们说的是事实,但请相信它不是绝对。 可能深水区有大鱼,浅水区只有小鱼,但如果不出海,你一条鱼都不会有。” 是啊,改变命运不容易,但不改变自己,将成为代际相传的宿命。 在这世上,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在罗马。 但对心系罗马的人,上天终究是会留出一条路的,至少是给你的孩子。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