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总督换防,叫老太太走,老太太:都是我儿子,为啥要搬走?

 liuhuirong 2023-04-09 发布于湖北

当代的女性较之从前的女性有了很大的不同,她们开始变得独立自主,她们有开放多元的思想,她们敢于反对教条和束缚。不同于从前的女性,裹小脚,居家相夫教子,遵守三从四德,坚信没有嫁人“父为纲”,嫁人了“夫为纲”。

但是即便是在建国以前,也依然有很多的独立女性。虽然她们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但是她们的思想闪耀着光辉。本文即将介绍到的李氏则属于此类。

命运多舛 幸遇善人

李氏有着一段极为不幸的遭遇,幸好她遇到了一位善良的人,那就是李殿华。李殿华出生于安徽,他喜爱读书,但是科举考试却极为不顺利,屡次受挫的他不再寄希望于自己,而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四个儿子身上。

年迈的他选择留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之上,不再进城读书学习。在故乡的这个小村落,李殿华开设了一个小学堂,教村子里的孩子们读书。偶然的一天,李殿华走在回磨店乡的路上,听到了草丛中传来了婴儿的哭泣声,怜悯之心让他决定走过去看一看。

走近一看,果然是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看着刚出生没多久,李殿华心里想着,“刚出生的孩子就被扔了出来,实在是太可怜了。”

就这样想着,李殿华将婴儿带回了家中。李殿华家中有将近几十亩土地,家中还有四个儿子,生活也还算过得去,只不过再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女婴还是有些困难,但是思来想去,李殿华还是将婴儿带回了家。

可是事情还是有些棘手的。将女婴带回家中以后李殿华才发现了问题,这个女婴被扔在草丛中也许并不是因为家中父母养不起她,而是因为她感染上了天花。有一些医术在身上的李殿华决定尝试着救她。

在那个年代,天花这个传染病让人闻风丧胆,就连乾隆皇帝都不可避免地感染上了,普通百姓更是害怕。

好在李殿华除了饱读诗书,还学过一些医术,带着怜悯之心,李殿华决定一定要治好这个可怜的孩子。

“医者仁心”,经过李殿华连续多天的细心救治,这个女婴成功的活了下来。但是感染上天花的人即便被救了下来,也会留下后遗症,就比如乾隆,治好天花以后在脸上留下了很多的麻子。

李氏也是这样,脸上出现了很多的麻子,后来更是因为这个被很多人嘲笑。

看着这个被自己治好的婴儿在襁褓中破涕为笑,李殿华更是认为自己和这个婴儿有缘分,毅然决然的决定要收养她。自那以后,李殿华家中除了他的四个亲生儿子,还有一个小女儿。

李氏虽然有过一段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悲惨经历,可是幸好他遇到了李殿华。在李家,所有人都将他当成家里人,一家人和睦相处。李殿华更是对她疼爱有加,对家中的四个儿子严厉管教,却对这个小女儿百般呵护。

青梅竹马 终成眷属

李氏长大懂事之后,李殿华就和她说了那段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经历。他认为应该将选择权交给李氏自己,是否要继续留在李家,还是要回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李氏也是个非常懂事,知道感恩的孩子,她说要继续留在李殿华的身边照顾他,报答养育之恩。

李殿华只有四个儿子,整日里都在读书学习,只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细心善良的李氏便承担了很多家中的家务,她想通过多干点活来报答李殿华的养育之恩。

李殿华虽然家中不算穷,但也只是个中农家庭,每每到了年末的时候,也会因为生计发愁。每当这个时候李氏就会出去多干点活,好来补贴家用。

李氏并不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待字闺中的大小姐,家中也没有像母亲长姐那般的人物给她裹小脚。再加上因为天花而在脸上留下了很多的麻子,也并未有人前来提亲,李氏没有裹小脚,虽然干活行动极为方便,可是一双大脚也成了她被嘲笑的理由。

李氏常常在家中照顾自己的四个哥哥,李殿华的大儿子李文煜虽读书极为用心,可是考中秀才之后却常常名落孙山,科举考试数次未中。后来只得同父亲李殿华一样开设学馆教孩子们读书,同时还能帮忙辅导李文安。

李文安是家中的小儿子,不幸的是李文安自打出生起就体弱多病。身体上的虚弱让他疲于读书学习,其他孩子们在四岁时已经读完了《四书》,李文安还在遍地求医,其他的孩子在八岁时已经可以独自吟诗作画,李文安才开始接触诗书。

因为这样的原因,李殿华并没有对李文安寄予厚望,也并没有指望他可以考中科举。

李文安虽然性子慢热,但为人却是极好的。有一日李文安从学堂读书回来,看到李氏睡在了厨房的灶台旁边,大抵是因为干家务太过于劳累。

心地善良的李文安见状,立刻跑上前去,将自己的衣物脱下来,盖在了李氏的身上。天寒地冻的夜晚,李文安的这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李氏的心。

李氏同李文安年纪相仿,两个人有共同话题。李文安在家中读书的日子里,也都是李氏照顾他的日常起居,日子长了,两个人难免互生情愫。因为天花留下的后遗症,李氏脸上有很多的麻子,经常被街坊邻居们嘲笑,李氏还有一双同其他女孩格格不入的大脚,更是让街坊邻居们议论。

李文安就是那个常常站出来维护她的人,更是那个不会嫌弃她的人。虽然外表看上去心慈面善的李文安,也是一个能保护喜欢的女孩子的男人。

李殿华也看出了李文安对李氏有情有义,决定成全这门亲事。更何况李氏本来就是被李殿华抱回来的,二人没有血缘关系。

能力非凡 善于治家

即便是在成婚之后,李氏依旧做丈夫李文安背后最值得信赖的女人。家中的一切大小事情都被包揽,照顾李文安的日常起居,还有家中田地里的农作物浇水收割。李文安33岁的时候,也就是1834年,终于榜上有名。

1834年,道光年间,李文安凭借优廪生的身份考中了科举人。这件事值得全家人为他高兴,李殿华从来没有想到过,家中最不被他看中的儿子会是唯一一个考中科举的人。1838年,李文安保榜进入殿试,同时去参加的还有曾国藩。

科举考试相较于现在的考试不仅流程非常的复杂,考试难度也非常的高。

考生不仅需要熟背四书五经,甚至连民间广为流传的名著也需要了解,准备好这些才可以进京赶考,而考试的题目也是晦涩难懂的八股文。

所以那时候寒窗苦读十几年仍旧名落孙山的大有人在,不少人也会选择半途而废,更何况还有很多考数次仍旧落榜的人,可见李文安榜上有名的喜悦。

李文安知道这些还要感谢自己的妻子。相反,李氏是家中最冷静的一个人,她日夜照顾李文安,也看到了李文安是如何用功读书的,自然是家中最相信他可以榜上有名的人。

李文安考中科举,她并没有喜笑颜开,反而提醒丈夫以后为官要多加注意,谨言慎行,不可因一时的得意忘形而吃了亏。

李氏不仅仅是李文安身后最值得信赖的妻子,更是家中孩子最值得信赖的良母。李氏同李文安结亲之后生有八个孩子,六个男孩,分别是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还育有两个女孩。

除了料理家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务,李氏还需要培养家中的几个孩子。

李氏虽然自己不曾读过书,却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同李文安一样考取功名,经常督促他们用功读书,李文安也会常常指点一二。

除了学识上要足够丰盈,李氏更是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要学会做人,为人善良,温润谦逊,勤俭节约,不耻下问。李文安的身体一直较为虚弱,先于李氏去世,家中孩子的事情都留给了李氏一人处理。

家中两个女儿也都觅得了良人。大女儿嫁给了同县的张绍棠,当时的记名提督,婚事操办的十分风光。当时的张家是首富,和李家的交往十分的密切,还资助过李家兄弟读书。

往后张家和李家仍旧保持密切联系,后来李鸿章的淮军中有很多张家的亲友。家中二女儿嫁给了同县的费日启,当时的江苏候补知府。

六个儿子也都有所成就,特别是大儿子李瀚章和二儿子李鸿章。

清朝总督 教子有方

李氏的大儿子李瀚章拨贡考试后被任命为永定知县,拨贡不同于科举考试,但是同样旨在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李瀚章做了三年的知县后,经由曾国藩的长期考察前去总理湘军粮饷。李瀚章的父亲李文安在1838年同曾国藩一起参加殿试,二人交情深厚,曾国藩也对李瀚章多加关注。

有了曾国藩的背景,李瀚章的职位提升的更快了。前后曾担任过直隶州知州,将西南赣南道道员,广东督粮道,广东布政使等,几年之内便实现了职位的飞速提升。

后又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内部人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李瀚章从江苏巡抚升为了代理湖广总督。

李鸿章更是为人熟知,晚清时期的军事重臣,更是主导了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局面的洋务运动。

1847年考中进士,1860年同样是受到了曾国藩的重视,参加了淮扬水师。曾国藩曾说李鸿章“才大可用”,李鸿章在掌握了淮扬地区的军事大权后,开始发展地方的工业。

李鸿章曾去过国外,回国之后他真切的意识到了国内的工业落后,决定帮助国家发展工业。

李鸿章给自己的军队配备了西方的先进工业装备,西方的工业枪炮,尽最大的能力发展淮军的势力。1963年的时候,李鸿章带领军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救大清王朝于水火之中。1870年,李鸿章成为了曾国藩之后的湘军直隶总督。

湘军最一开始并不受朝廷看重,虽然并不反对湘军的建立,但是也并不管军队的后备问题。曾国藩只能自己训练湘军,向其他军队借或者索要军饷和粮草。幸好在曾国藩的带领之下,湘军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卓越的成就,声望越来越大。

湘军的声望越来越大,李鸿章和李瀚章的职位也越来越高。李氏在晚年的时候一直跟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有着两个做总督的儿子,李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曾国藩将弹劾下去,李鸿章接任。有下属来到李氏的居所内请她离开,理由是总督府的总督换人了,这让李氏感到非常的疑惑,“不管是李瀚章还是李鸿章都是我的儿子,我为什么要离开?”

这一点让很多人都感到羡慕,不管总督怎么换,都是李家的儿子,李氏依旧在总督府里住着。

此后不论总督怎么换,李氏只会说,“随便他们怎么换,和我没什么关系。”如今的总督府还是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

李氏七十五岁生辰时,正值慈禧太后四十岁寿辰,皇帝特地颁布了《褒赏谕旨》,赏赐丰厚。

1882年,李氏病重,卧床不起,清朝皇帝特意给李鸿章一个月的假期回家探望。后来李氏去世,皇帝更是特意颁布谕旨悼念,“李氏秉性淑慎,教子有方”。

1883年三月,从汉口到长江的水路上,各地官员凝望着载着李母的灵柩顺流而下。李氏想要回到磨店乡,那个有她美好青春的地方,在那里,李殿华救下了被抛弃的她;在那里,她同李文安结亲;去世后,她要求同李文安合葬。

结语:

李氏的一生是幸运的,虽然被抛弃,又幸好遇到了善良的李殿华。虽然总被嘲笑,又幸运的遇到了疼爱自己的丈夫李文安。

儿子们都有能力,孝顺她,晚年的生活李氏更是无忧无虑。这一切更要多亏她自己,善良,懂得感恩,教子有方。

参考文献:

[1]胡晓.李鸿章家族述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5):36-41.

[2]马忠文.李鸿章致李瀚章家书二通释读[J].安徽史学,2020(04):59-64.

[3]博雅人物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