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 草书《千字文》

 家有学子 2023-04-09 发布于甘肃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是名门之后,祖父、父亲都是南朝陈的高官。但在他十二三岁时,家里突遭变故。其父欧阳纥因才高权重受到陈宣帝的猜忌,被逼率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谋反是满门抄斩的大罪,欧阳询从一个富家公子转瞬成为亡命之人。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有位朋友江总,也是位朝廷高官,他十分喜欢欧阳询,偷偷地把他接到家中,抚育他成长。江总是个颇为复的人物,他在陈后主时任宰相,终日以诗酒自娱,加速了陈的灭亡。但江总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也能慧眼识珠。他觉得欧阳询孺子可教,便督促他学习经史书法。

欧阳询寄人篱下,发奋读书,对《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等史书多有钻研。他还勤练书法,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隋朝统一天下后不久,欧阳询来到北方,在朝廷任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个掌管礼仪的官职,这使欧阳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北方的文化,也促成了他在书法艺术上有进一步的成就。

在隋代, 欧阳询的书法就广有声名。他练习书法,最初学习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 骨气劲峭,法度谨严,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进人初唐,欧阳询的书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欧阳询的草书《千字文》(残卷),拓本从“比儿”起至全文结束,每行10字,计65行,650字,前文缺失。沈鹏先生在自书《草书千字文》后跋曰:“千文内容芜杂,有不入眼处,历代名家所书,余最服膺者欧阳询、怀素、赵佶数家,曾揣摩笔意,约取所长。”可见欧阳询的草书成就也是影响深远的。

相信,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只要是提到欧阳询,我们就能够联系到他的楷书作品,作为楷书大家的他,很多楷书精品,成为后世的学习典范,诸如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等,每一幅,都是一种高度,是我们无法超越的高度,我们对欧阳询的认识,就定位在楷书四家上,正是这样的定位,却忽略了他的其他书体,其实,他的行书和草书,也十分精妙,尤其是草书《千字文》,更是精妙绝伦,堪称“天花板”,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你知道欧阳询的书法,有多么精彩绝伦吗?

唐初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评价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笔和纸,欧阳询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也就是说,欧阳询的楷书水准就相当于王羲之的行书水准,是可以称之为“第一”的存在。

从这里咱们可以知道,欧阳询的书法是有多么精妙,即便是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无数人在对欧阳询创造的欧楷书体,孜孜不倦的学习。

在隋朝时期,欧阳询的书法就已经名扬天下了,他的书法最初取法王羲之,后来融入自己风格,自成一家,到了唐朝时期,他已经成为能够开宗立派的宗师了。

不过后世绝对多数人,只知道他的楷书和行书,却很少有人知道,欧阳询的草书作品,亦是书法史上的顶尖存在。

他的笔下有一幅草书《千字文》,此作的水平不比被誉为“草圣”的怀素差,虽是残卷,可仍然惊艳了1000多年。

这幅作品原作前半部分损坏了一些,从“比儿”开始留存了下来,全篇共650个字。

此作深得王羲之和王献之神韵,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载萧(子云)永(智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此之诸势,出于自得,向背转折,深得后世书法家的喜爱。

这幅作品哪怕在狂人米芾眼中,都是一等一的精品之作,米芾曾评价此作:“渤海光怪,字亦险绝,真到内史,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若跳掷。”

此作全篇字形结体宽阔,使转摆荡,动中有静,情更纵,笔更放,唐人书法之韵味和气象,跃然于纸上,乃是后世人学习草书的必备法帖。

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先生就评价:“千文内容芜杂,有不入眼处,历代名家所书,余最服膺者欧阳询、怀素、赵佶数家,曾揣摩笔意,约取所长。”

由此可见,欧阳询的书法功力有多深厚,草书成就有多么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