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提出并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政策建国至1975年多养活了5亿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了30岁。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初步完成大工业框架结构,并储存了深厚的农业生产能力:增加耕地,提升耕地的生产能力(平原地区完善田间排灌系统;丘陵低山建设梯田,建水库增加灌溉面积;治理大江大河及北三线防风林带,增强对水旱灾害的抗灾能力;改造盐碱地(田青)大积大造有机肥,把产粮能力储存在土壤中…… 近二十多年把房产作为支柱产业,从GDP及城镇就业角度上看增速确实加快了。甚至达到10%。城市就业人数增加了2亿多。带动了建筑,建材,冶金,装璜,家电,乃至汽车,能源工业。但从2008年至今已出现3次由房地产业下行引起的全国经济增速减慢,财政赤字增加,就业困难,贫富分化,乃至粮食自给率降低,人口负增长等经济与社会问题。可见,农业可以长期作基础产业,房地产业却不宜。其原理:基础产业的条件:可促进多业发展(作为多业的原料:种植农业向养殖业提供饲料,向副业提供原料如编织,向粮油加工业,酿造业,发酵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造纸业,纺织业;向多业提供市场:化肥工业,农药,农膜,农机,能源工业。其产品年产量可最大限度被全社会消费;产品可流动可储存,因而当产品产量与消费量差异可在空间国内调度或进出口调度,可在时间调整一一补充或消化库存;过量生产能力可以长期储存一一一年多季或轮作休耕,储存或消耗肥力;二是产品生产所需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且可循环利用;三是自然资源改变成产品所需能源可以在劳动力和自然能之间相互代替;四是产品生产可以根据本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加以调节,最大限度降低失业率;五是产品生产对自然能的利用可以尽量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 为一是产品需求差别:二是产品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耐;三是产品生产对自然能源的依耐;四是产品生产对劳动力的吸纳。 |
|
来自: 昵称418409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