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清一个人,不用刻意试探,看这三个地方就知道了

 小天使_ag 2023-04-10 发布于湖南
×

《事林广记》中有句话: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一匹马的耐力如何;相处久了,共同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能够识别人心善恶。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时间。

只要在较长的时间里,通过慢慢观察,就一定能够窥斑见豹,看得清清楚楚。

可是,现实中也有太多的人与我们初次见面,甚至根本没有办法相处那么久,就必须要让自己清楚知道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决定是否继续相处下去,还是让这段关系戛然而止。

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看清一个人?

细节。

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往往总是在不经意间的细节中真实呈现,或好、或坏,一目了然。

我看了《看人的艺术》这本书,也刻意强调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就能快速、准确识别一个人的真实样子。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身份标签、情感调节器和行为痕迹这三个地方,真正判断这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子。

看一个人平时用什么样的物品展示身份

一个人活在当下,往往都有自己专属的身份印记,这是自己对外的一种展示,更是自我最真实的一面。

最具体的呈现,就是往往会在细节上自然地流露出来。

比如,一个外向型的人,喜欢被人吸引,所以更喜欢选择人物类图片,尤其是动态动作更活泼、更开放型的图片,就是他们的最爱。

相反,对于内向型的人来说,在选择图片作为微信头像或者屏保时,往往不会选择人物类的图片,通常会选择一些风景或者静物类的图片,哪怕即使选择人物类的图片,也只会是一些镇定、安静类的人物。

如果从观看对方和物品的关系,也能看出对方的真实性格。

比如,内向、保守的人往往会重视有关秩序的物品,所以自己身边会多放一些日历、各种计划表,更会注重物品的摆放整齐;

对于性格外向的人来说,会更喜欢摆放一些旅行有关的书籍,或者是一些抽象的艺术品、玩偶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能够体现一个人身份归属的标签,都能真实透露出他最真实的样子。

所以,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不用刻意听对方说了什么,只要看看他身边一些有关物品的细节,就能对这个人的性格做出准确的判断。

×

看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点

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子,往往会通过一件物品投射出来,这就是自己连接外部世界的情感点。

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样子。

比如,很多人会在桌上摆放纪念照、合影或者是象征意义的提示语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呈现,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点。

当然,也有人会在墙上挂出一些激励自己、警醒自己的字样,也都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点,是他向往成为的样子,不是他当下的样子。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初次与一个人相识时,看到对方在自己能够展示的物品细节上,就能推敲出对方的情感依托,以及他的人际关系构成,或者是谁能够带给他精神慰藉,以及内心深处最重视的关系。

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就可以轻松找到彼此畅聊的话题,可以快速拉近彼此的关系,也能通过侧面了解到这个人内心深处最重视的一面,让自己懂得从哪方面切入,才是最佳的选择。

这种个人情感点的外显,可以说充满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手机壳的样子以及选择的图片背景、个人签名等等,都是一个人情感点最真实的流露。

看一个人做完事后会留下什么痕迹

俗话说:

“雁过留声,风过留痕。”

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通过他做事后留下的痕迹窥斑见豹,就能轻松知道。

看过一则数据说,生活中那些容易焦虑、胆小的人比镇定的人更容易磨损刹车片。原因是焦虑的人只要遇到一点状况就会忍不住踩刹车,所以才会留下大量的刹车痕迹。

同样的道理,想要真正短时间看清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他在生活、工作上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看穿对方,而且非常准确。

生活中,可以看一个人的消费习惯,通过一些单据或者是垃圾资料就能看出他的喜好与别人的关系。

或者,可以看他在一些平台上的留言、评论记录,也能看出他的一些真实嗜好,以及隐藏的真实样子。

工作上,要看一个人留下的痕迹,可以看看、听听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以及他从事过的项目,看他在其中的表现如何,也能看到他真实的能力。

这些个人的痕迹代表着他曾经的过去,正因为已经过去,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刻意的伪装,所以更加接近真实。

很多时候,一旦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就能收获到不一样的答案。

对于想要认清认识不久的人来说,只要通过以上三处细节,就能在接触中轻松看到他最真实的一面,因为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模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