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全国卷)梁衡《一个永恒的范仲淹》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4-10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转折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唧唧喳喳,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

⑤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陆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⑥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⑦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④段“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话直接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C.衡王的威风已被风吹雨打去,文章结尾段以刻字、修门楼的衡王来反衬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范仲淹的伟大与永恒。

D.本文叙述了范仲淹对北宋朝廷的卓越贡献,高度评价了他的才能,语言典雅又豪放,体现了梁衡政治散文的语言特色。

8.这篇散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9.梁衡提出散文之美“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三层次理论的具体体现。


7.B8.①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行文。游踪为:首先爬云门山看“寿”字,然后下山到青州城西谒范公祠,最后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

②采用总分式结构行文。文章开篇以青州吸引人的原因(拜寿与凭吊范仲淹)总起全文,之后围绕这两方面分说。

③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我对范仲淹的赞美、敬佩之情,选用大量历史史实(如用井水调药治民痼疾、统兵戍边大败敌寇、主持并推行政治革新等),对范公进行高度赞美。

④局部段落构思独特。如衡王刻“寿”字,既是游踪所至,记奇记趣,也是以其求长寿永恒却转瞬即逝的结局来反衬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9.①描写美:文章第②段对树的描写,有形有色,有点有面,以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挺拔的姿态与坚韧的精神,体现了描写美。第⑥段作者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写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精神永驻,体现了描写美。(列举一处即可)

②意境美:文章第⑤段通过想象老人在院中大彻大悟的画面形成意境美,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第⑥段作者想象范公端坐祠内的场景,让文章显得含蓄隽永,呈现意境美。(列举一处即可)

③哲理美: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直接体现”错误,西夏人与皇帝的话都是侧面间接体现范仲淹的军事才能。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构思的能力。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首先爬云门山看“寿”字,然后下山到青州城西谒范公祠,最后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以空间转换为顺序行文。

采用总分式结构行文。“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文章开篇以青州吸引人的原因(拜寿与凭吊范仲淹)总起全文。“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之后围绕这两方面分说。

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文章围绕我对范仲淹的赞美、敬佩之情,选用大量历史史实对范公进行高度赞美。

局部段落构思独特。“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衡王刻“寿”字,既是游踪所至,记奇记趣,也是以其求长寿永恒却转瞬即逝的结局来反衬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本二说“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如文本一第②段对树的描写“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有形有色,有点有面,以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挺拔的姿态与坚韧的精神,体现了描写美;第⑥段“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作者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写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精神永驻,体现了描写美。

文本二说“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如文本一第⑤段“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回忆着……回忆着……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通过想象老人在院中大彻大悟的画面形成意境美,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第⑥段“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作者想象范公端坐祠内的场景,让文章显得含蓄隽永,呈现意境美。

文本二说“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如文本一第④段“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第⑤段“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第⑦段“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