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镇海铁狮:重32吨千年不倒,却在20年前被专家损毁,咋回事<div></div>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4-10 发布于北京

文物,是民族的“灵魂密码”。关于文物保护,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曾说过:“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相比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意识实在是提高了不少。不仅政府重视,群众也积极配合,乐于去了解看似与自己生活较为遥远的文物。

保护是好事,但如果用错了方法,只会“好心办坏事”。重达32吨的沧州铁狮子,自铸造后屹立千年不倒,但在一次狂风暴雨中因被吹倒而损坏。在专家们的几次大型维护、修复后,

不但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它的损坏程度。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充满故事的“镇海吼”

沧州铁狮子原名镇海吼,坐落在我国河北沧州市,铸造于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后周广顺三年。高一丈七,长一丈六,脑袋上还刻了“狮子王”三个字。比起其他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文物,镇海吼的来历可以说是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感。

关于镇海吼,民间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是周世宗北伐契丹族,打下沧州城后,特意铸造这个铁狮子用于震慑以狼为图腾的契丹人,防止契丹族卷土重来,危害后周边境安全。也有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信徒们

希望再次见到文殊菩萨,铸造了这个铁狮子来纪念他。

最后一种说法正是“镇海吼”这一名字的来源。据说沧州历史上受到过水患影响,当地人认为水患是恶龙造成的。这条作恶多端的恶龙,最终被一头狮子所制服。这头传说中的狮子,便传说中是“镇海吼”的原形。当地百姓为了镇压恶龙,铸造了这个一模一样的铁狮子。

罪魁祸首

让千年不倒、重达32吨的镇海吼,最终被搁置的元凶,是1803年的一场狂风暴雨。镇海吼被大风刮倒,平时充满威严,带给大家安全感的庞大的身躯,此时成了百姓将它重新扶起的阻碍。缺乏钱财和人力的当地政府无可奈何,只得将此事暂且搁置。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暂且”,长达九十多年。

本身因年岁久远,已出一些腐锈现象的镇海吼,在这九十多年里经历了暴风雨、洪水。数月的洪水浸泡着镇海吼,一

切都让这头威风凛凛的铁狮子雪上加霜。

失败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尝试修复镇海吼。但因缺乏此类文物的保护经验,错误听从了同样也没有相关经验的苏联专家的建议——为镇海吼修一个亭子遮雨。亭子的建立,使地面的积水难以及时被蒸发,亭内增加的湿度,加快了对镇海吼的腐蚀。最后,文物保护部门不得不在20年后将此亭子拆除。

人们为保护镇海吼所做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保护文物更加重视,派出了更多专家针对镇海吼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为了避免镇海吼长期埋在泥土之中,被里面的种种物质加速腐蚀,专家最终决定专门修建一个水泥台,用于摆放镇海吼,也可以防止洪水再次对它造成伤害。

然而,在后续的实际操作和施工中,经验的缺乏和粗暴的方式,对镇海吼再次造成了伤害。吊装镇海吼的失败,使它“千疮百孔”的身体,又多了42处永久性损伤。

想法和假设是可行的,但专业力学起吊分析的缺乏,令这次行动最终功亏一篑。更糟糕的是,将镇海吼固定在水泥台这一过程中,再次因为经验的缺乏,使施工原料遗留在了铁狮子的缝隙中。遗留的施工原料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严重膨胀,导致镇海吼的腿部出现了更难以修复的裂缝。

2000年时专家们又几次尝试和抢救,不仅没有缓解镇海吼原本的情况,反而起了反作用。一次次无用的、失败的尝试,加速了镇海吼的损坏,这头铁狮子就此彻底倒下。

最终,专家们不得不彻底放弃了对它的修复,重新铸造了一个“镇海吼”。仿制的镇海吼于2011年铸造完毕,拥有比原体更庞大的体积和更漂亮的花纹,可以保存长达2000多年,但在历史内涵上,原体是它望尘莫及的。

惨痛的一课

镇海吼的倒下,抢救过程,和令人唏嘘的结局,可以说给文物保护的专家们上了惨痛的一课。除此之外,对国家、政府、群众,亦是值得铭记于心的一课。

文物保护、修复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修复而修复,只会好心办坏事。有保护之心,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相关经验,没有完善的计划,没有细心和敬畏之心,

美丽而脆弱的文物熬过风吹雨打的成千上百年,最终还是会毁于我们之手。

想要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需要万众一心,一起努力。国家要真正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完善相关条例和法律,培养相关人才;政府要将相关保护工作切实落实,不无视不回避;群众更要积极了解相关信息,对文物有敬畏之心,懂得保护和修复文物的意义。文物保护是一件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事,所有人都不应懈怠。

不得不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文物不被重视、尊重的情况越来越少。一系列与文物保护相关的节目如《国家宝藏》《鉴宝》《国宝档案》等相继红火,让更多人对这方面有了了解。

文物保护,不再是少数人的责任。

举世瞩目的秦始皇陵,因其中的种种机关,开发进度十分缓慢。如今我们所能参观的兵马俑,不过整个秦始皇陵的万分之三点五。已经令人感到震撼不已的兵马俑,像是沧海中的一粟。我们的有生之年,都无法看到完全开发完毕的秦始皇陵了,但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总能代替我们看到。

或许在那时候,相关考古技术能修复更多的文物,发现更多更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过去的事物。

文物,是属于所有人的,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宝藏。怀抱着敬畏之心,谨慎地、细心地、坚定地利用和研究它,让它带领着我们一起,见证更多的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