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感悟篇十五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八佾篇第三

(四)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白话: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源?”先生说:“你这个问题很大啊!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不如节俭。以丧礼来说,与其大操大办,不如发自内心的哀伤。“

感悟:

礼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实在难以回答,只能在具体的事情上做说明,当你看见父母,内心自然产生尊敬之情,你想表达出来,于是向他们问安,这就是礼;当你看见好朋友,内心自然产生喜悦之情,你想表达出来,于是拥抱了对方,这就是礼;当你在街上看见符合你审美的帅哥美女,内心自然产生爱慕之情,想接触对方,但知道这样很冒犯,于是简单打了个招呼,这就是礼……

礼的作用是:我们与人交往时,在保持良知的状态下产生了某种情感,这种情感需要通过行为表达出来,这个行为如果是恰当的,它就是礼。礼可以让我们与眼前这个人建立恰当的关系。

礼的根本在于内心有仁,可以简单理解为有良知,有了良知还不够,因为它在我们的心里,别人看不见,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行为很难把握,要么过度,要么不足,过度了就让人觉得繁琐、虚伪,不足了就让人觉得粗鲁、不尊重,这时候就需要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礼仪,恰当的表达我们的情感,遇见父母该如何做,遇见老师该如何做,遇见爱人该如何做,遇见朋友该如何做,遇见敌人该如何做……看起来好像很麻烦,其实抓住了核心就能掌握,那就是保持我们内心的良知,也就是内心的仁,拥有了仁就懂得了礼,懂得了礼就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条理,不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

(五)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白话:

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王,但不如诸夏没有君王。“

感悟:

礼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根本,有君王却没有礼,不如有礼而没有君王。

此处跳跃一下,看问题要看本质,而本质常常与某个具体的人无关,掌握了本质,顺应它的规律,就站在了别人看不懂的维度里。别人的眼里处处是竞争对手,你的眼里只有本质和规律。

(六)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白话:

季孙氏去祭泰山,夫子对学生冉有说:“你不能纠正这事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夫子说:“唉!难道泰山神会不如林放吗?”

感悟:

季孙氏是鲁国大夫,地位低于诸侯,更低于天子,却僭越礼制去祭天子才能祭的泰山,孔子对这事感到气愤,他的学生冉有是季孙氏的家臣,应当纠正这种做法,但冉有做不到。孔子只好叹气地说:哎,普通人林放都知道向我问礼的本源,季孙氏却不知道,如果泰山有神灵,它为何要接受季孙氏的祭拜,难道泰山神灵还不如林放吗?“

有时候在想,孔子很像我们的长辈,他们常常说:“现在的人都不讲规矩了,不懂得礼节。”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停在叹息和抱怨上,而是一生都在与他不喜欢的世界做抗争,努力让他所处的世界变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他更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后来已经清楚自己的抗争不会有结果,别人也嘲笑他如同丧家之犬,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给中国人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