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里仁篇》感悟二十二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里仁篇第三

(五)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
孔子说:“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是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就不接受。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如果不是正当的方式摆脱的,就不去掉。君子如果丢掉了仁,怎能算得上是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匆忙急切的时候是这样,困顿奔波的时候也是这样。”
感悟:
富贵是我们都想要的,但是否成为富贵之人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如果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要问这个馅饼是怎么掉的,如果馅饼的来源不正当,就不要接受它,否则会承受难以预料的灾难。贫贱是我们都想避开的,但是否成为贫贱之人也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如果时运不济而陷入贫贱,不要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去摆脱,否则也会遭遇难以预料的灾难。
世间的一切都有因果,君子看重【因】,一心想的都是仁,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不在乎,只是专心的种下仁的因,将来必定能得到仁的果。普通人看重【果】,看见富贵就想靠近,看见贫贱就想躲避,一旦慌不择路,就会使用不正当的方法追求财富和摆脱贫贱,这就种下了不仁的因,必定遭遇不仁的果。
贫贱和富贵不受我们的控制,难以预料,君子之所以追求仁,是因为仁可以让我们的心安顿,不受贫贱与富贵的影响。
(七)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
孔子说:“人的过失都有不同的种类。观察他的过失,就知道他心中仁的分量了。”
感悟:
人做的事情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通过正确的事情看不出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因为人会伪装,但可以通过错误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因为很少有人故意犯错。犯了错误不代表就是坏人,而是说更能反映他的真实性格。
(八)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白话:
孔子说:“如果早上能明白人生的大道,就算当天晚上死去也可以。”
感悟:
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到这里做什么,为了钱?权?名?还是别的什么?相信每个人都追问过这些问题,但几乎都找不到答案,或者自以为找到了,人生的多数时间都是稀里糊涂的随波逐流的活着。如果找到了答案,就明白了人生中永恒的东西,只活一天就足够了,因为无论这个世界未来有几百亿人,能生存几千万年,他知道所追求的都是一样的。
孔子已经离开人间两千多年,为什么今天的人还在读他的书?因为他就是那个朝闻道的人,后世的人若想闻道,就绕不开他。
(九)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白话:
孔子说:“一个士如果有志于追求大道,却以粗衣淡饭为羞耻,这样的人不足以跟他谈论。”
感悟:
追求大道的人,已经从物质追求走向精神追求,如果因为物质上的欠缺而在众人面前感到羞耻,那就是从精神追求退回到物质追求,像这种不能坚持进步的人,不足以跟他谈论大道。
需要说明的是,追求大道与追求物质并不冲突,追求大道的时候依然可以追求富贵,但如果因为没有得到富贵而感到羞耻,说明他的人生追求到此为止,不值得跟他谈论更高层次的大道。
(十)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白话:
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各种事情,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的标准。”
感悟:
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个人或一件事,会不由自主的用自己的情感去判断,要么偏向于喜欢,要么偏向于讨厌,然后用这种偏向性的情感去为人处事,如果限定在亲情的小范围内,影响不大。但如果是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若用这种情感偏好来处理事情,就会有失公正,难以服众。正确的做法是抛开自己的情感偏好,采取尽可能客观合理的标准来判断和处理,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