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的加法与减法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二十岁左右我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在年轻时要做加法,年纪大了要做减法”,我当时听完觉得有些道理,但没什么切身体会,如今人生稍有阅历,走了一些路,看了一些书,经历过一些人和事,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
生活中经常碰到两类人,一类人感到迷茫,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时常因为迷茫而感到焦虑。另一类人说自己看透了,觉得这个没意思,那个也没意思,认为努力没有意义,什么都不想做,他们嘴上说要佛系,要躺平,却发现自己躺不平。
在我看来,生活为每个人出了一道加减运算题,做好了就不会迷茫,也不会想着躺平。那么,什么是生活的加减法呢?


生活的加法
首先来讲生活的加法,每个人都是从少年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代对生活有好奇心,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幻想着改变世界,这时候的我们想做很多事情,愿意去学习和尝试,一会儿换这个工作,一会儿换那个工作,一会儿去这个城市旅行,一会儿去哪个城市旅行….在这个阶段,我们有意愿做各种事情,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就是生活的加法。
生活的减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生活的好奇心逐渐减弱,明白自己无法改变世界,甚至连自己的小区、自己的家庭都改变不了,虽然学习了很多东西,尝试了不少工作,但没有一个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这时候发现自己的年龄也大了,无法像过去那样随意尝试,需要减少一些事情,比如自己不适合的、不喜欢的、没有时间做的,这就是生活的减法。
加减法的运用
明白了生活的加减法,再看文章开始提到的两类人,第一类人做的是加法,这是正常的。第二类人做的是减法,这也是正常的,但是二者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加法或减法?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加法?什么时候该做减法?
如果生活是一道加减运算题,把这道题答好的前提是读懂这道题,当你清楚它在问什么,就知道怎么解答了,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生活所出的这道题究竟是什么呢?这道题就是: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都有一个使命,要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情,但你没有地图,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尝试,向东走一走,往西走一走,向北走一走,往南走一走,这个阶段你需要做各种尝试,有可能尝试一次就找到了,也有可能三次找到,还有可能十次才能找到,这就是生活的加法。当你找到自己的方向后,你需要作出选择,放弃其他方向的尝试,专心朝着你找到的这个方向前行,这就是生活的减法。
加法也好,减法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服务,那就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后专心完成这个使命。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目标,有的人把加法做过头了,尝试了很多事情,觉得这个不喜欢,那个也不喜欢,最后变得迷茫而焦虑;有的人把减法做过头了,认为生活是一场空,觉得做这个没意义,做那个也没意义,丢失了生命内在的激情,变得佛系而想要躺平。
正确的做法是带着目标去做加法和减法,在年轻的时候多做加法,主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过程是随机的,就像上文所说,有的人寻找一次就够了,有的人要寻找多次,无论哪一种,这个过程都要尽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完成,这样付出的成本是最小的。做加法有两种结果:1、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没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是第一种,接下来你就要开始做减法,把一切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一件件丢掉,然后专心走向你找到的这个方向(或使命),减法做得越好,你就越专心,就越能把这个方向上的事情做好。
如果是第二种,你尝试了多次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此刻你也要做减法,在你尝试的多个方向中选择两个比较想去的,限定时间在这两个方向上继续尝试,选择一个方向专心的走下去。
当然了,这个世界存在一些多面发展的人,他们可以在两、三个方向上都做得很好,比如达芬奇这样的天才,但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应该尽量选择一个方向发展。
结语
生活是一道加减运算题,你答得好,就可以从难题中解脱出来;你答得不好,就会一直困在难题中。说到这儿,让我想起《道德经》四十八章里的一段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我用生活的加减法做个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每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都有一个使命,呱呱坠地的你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因此首先要为学,要做加法,要学习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人,尝试新的事情,这就叫“为学日益”。其次,你要明白做加法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你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专属于你的,意义非凡,可能很伟大,比如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也可能很平凡,比如在家乡开个饭店、种地、或者做一份普通的工作。
当你找到这个使命的时候,你就会认识自己,此时你要做减法,减少在无关的知识、无关的人、无关的事上花费时间,集中精力专心做你找到的这个使命,你要持续的做减法,减到什么程度呢?减到你真正认识自己,完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到了这个程度,你做的事情都出于你的本心,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勉强,你不需要东想西想,也没有任何刻意的行为,就可以把事情做好,这种状态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