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幸福,说穿了,就是一种心态。 人这一生,物质可以极简,但精神却要丰盈。 如此,才能将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物质极简,拿回生活的主导权前阵子和一位朋友小聚,我问她最近在干什么。 她说在忙着收拾房间。 她笑着解释说,某天晚上想要涂眼霜,才发现已经过期好久了,满满的一罐,几乎没怎么用过。 然后她随手拉开化妆桌的抽屉,发现里面还有许多未拆封的护肤品。 又翻了翻衣柜,翻出好些穿过几次却再也不想穿的衣服。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她说:“以后买东西,只买当下必须的,而不是看到喜欢的,便宜的就先囤起来,也不管用不用得上。” 她的话让我大受触动。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停地买买买,并不是真的需要那样东西,而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 只有内心极度空虚的人,才需要借助外物,来让自己得到充实感。 在《断舍离》这本书中,就对这种心态有过非常精准的描述:
人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角,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物质的追求上,便会最终本末倒置,成为欲望的奴隶。 林语堂说:
物质极简,并不是要过贫苦的生活,不要任何的物质享受。 而是要放下对物质的那份执念,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在需要。 这样你才能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导权,而非被物欲所累。 哈佛大学曾经得出一项研究结论:“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居家环境往往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和肮脏中。” 乔布斯的家中陈设特别简单,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照片,一盏蒂芬妮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他的穿着也特别简单,在历年苹果发布会上,大家看到的他,永远都穿着黑色套头衫、牛仔裤和运动鞋。 越是内心坚定,目标明确,生活充实的人,他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便越是简单。 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借助外物,来为自己寻求存在感与安全感。 精神丰盈,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一位隐士,开了一个小铺子,但他每天只要挣到一百钱就关上店铺,开始读书。 当地有一个富豪,见隐士生活清贫,就要接济他,给他送来了钱粮。 隐士谢绝了,他对富豪说:“我富足,而你贫乏,怎么可以让贫乏的你来接济富足的我呢?” 富豪惊讶地问道:“我拥有万金之富,你没有一石粮,却说你富足而我贫乏,这不是很荒谬吗?” 隐士说:
富豪听后,感到十分惭愧。 巴菲特说:“精神的富足,才是一生最大的财富。” 世人常以金钱的多寡来评判一个人是否富足,总觉得有钱人的日子才谈得上精彩,没钱人的日子便只剩下凄凉。 但事实却是,人生的幸与不幸,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由精神决定的。 在亦舒的小说《喜宝》里,喜宝到最后,继承了千万遗产,她曾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得到了。 但她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只觉得空虚,觉得人生无望。 而与之相反的,是史铁生。 史铁生曾说:“在他最初得知双腿残废的日子里,曾无数次想到死亡。” 直到有一天,医生告诉他,在住院的日子抓紧看书,活着的任何一天都不要白活。 这件事,对他日后影响重大,无意之中给他指出一条路。 之后住院的日子,他坚持看书、坚持创作。 写作成为了他的人生信念,让他从贫瘠的现实世界走向文学的沃土。 有些人,看似拥有了一切,但他的内心是贫瘠的,便只会觉得生活乏味无趣。 而有些人,看似一无所有,但他的内心是丰盈的,他能找到活着真正的意义。 林清玄说:
一个内心富足,精神丰盈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生活随性,不要有太多的杂念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境缓慢,难以突破?” 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 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 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里的水已经注满了。” 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还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倒水如此,学业进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道:
心就像一个容器,它有自己的容量。 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便只能把旧的东西倒出来。 我们常常错过生活的美好,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心里装着太多的事,无暇再去顾及。 生活,就应该随性一点,无论外界有多嘈杂喧嚣,只管听自己的心就好。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说:
所谓热爱生活,不过就是善待自己,诸事随心。 尽量地,去爱自己想爱的人,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随意一点,也就快乐一点;释然一点,也就幸福一点。 人生只有一次,不要走自己不喜欢的路。 有的路,虽然道阻且长,但全是自己喜欢的风景。 那么你便一直勇敢地、满足地、喜乐地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