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旺枢纽工程,位于京杭运河的“水脊”汶上县南旺镇,是大运河上最关键的部位,为千里运河南北分水之咽喉,由引水、分水、蓄调水、航运系统有机组成,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它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500余年。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旺枢纽”工程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元、明及清初,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南旺分水枢纽(又称南旺分水龙王庙)包括了柳林闸、十里闸、戴村坝、堽城坝、金口坝、小汶河河道、刑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等,而分水龙王庙明清古建筑群是遗迹最为集中的遗产区。 元代开凿的京杭运河,“水脊”在济宁,后因黄河泛滥淤积,济宁以北90里的南旺地面升高,使得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驼峰航道”。南旺段所处地理位置是整条运河上的最高点,形成大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 永乐九年初,工部尚书宋礼以潘叔正为技术顾问,对会通河进行疏浚、局部改道和原有节制闸整修,但南旺以北河段水量仍明显不足,无法通行重载漕船。 后来宋礼请到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 ![]() 南旺分水枢纽中的戴村坝 宋礼特聘白英为技术顾问,改济宁分水为南旺分水,设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首先在东平县刘家所至南城子村之间的大汶河内筑戴村坝,遏汶分流南旺,并开挖80余里的小汶河,引汶水西南流,从南旺入运河。 南旺水脊运河段水量北少南丰,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石护堤,并建造石拨(亦称鱼嘴),既防止洪水冲刷,又以石拨直角与钝角不同的角度调节南北分水量:七分向北流,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黄、淮。 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后来,这里建有龙王庙,故称“分水龙王庙”,成了分水枢纽的代名词。 ![]() 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 ![]() 南旺分水枢纽河道故址 为削减汛期河道流量,保证运河之需,又设置“水柜”储水。先后修建了安山湖、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水柜”。夏秋水盛时,通过斗门将洪水泄入湖泊,冬春运河水量不足时,再将湖水放入运河,既减轻洪涝灾害,又确保漕运畅通。 ![]() 又根据南旺水脊的不同地形,宋礼、白英为调节水量,又相地置闸。(见前几篇内容) ![]() 南旺枢纽运行机理图解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 缘于此,从皇帝到民间,都对白英的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把白英奉为“永济神”。 ![]() 戴家坝博物馆前的白英塑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