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460多岁的姚家古牡丹,由15代人传承守护!

 黄山五星 2023-04-10 发布于江苏

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但今年的牡丹花期比往年要早一些,清明节前,已争芳斗艳。常熟那棵460多岁姚家古牡丹亦是如此,似乎想以最美丽的姿态,在清明时节纪念用一生守护它的老主人。

去年,91岁的姚维友老人去世。大儿子姚乐和接过了守护古牡丹的接力棒,成为姚家第十五代护花者。在姚家人眼中,这棵牡丹不仅仅是一株古老的植物,更是他们家族的一种象征、一个图腾、一份精神寄托。

古牡丹雍容华贵 吸引各方爱花人士

常熟市辛庄镇双浜村姚家460多岁的古牡丹早在多年前就闻名于世。每年吸引不少爱花人士前来一睹芳姿。“今年清明节当天,陆续来了有100多人吧。其实从4月1日开始,人就多了起来。”姚乐和说,今年一开春,他和妻子就从苏州搬回了常熟双浜村的老宅,一是为了准备祭祀,二是为了照看正值花季的牡丹。

牡丹花占地十多平方米,层层绿叶衬红花,绿叶上尚有刚落下的雨水,显得格外清新。一些花瓣被雨滴打落在花圃的泥土里,花圃是用青石条围成的,正前方的石碑刻有“姚家牡丹”的简介,花丛中还有古树名木的标牌。

“你看,我们家的牡丹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花大,最大的直径要近30厘米,花瓣特别密,层层叠叠的,有些甚至看不到花蕊。”姚乐和说,这就是古牡丹的韵味,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说起牡丹,姚乐和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事实上,这牡丹确是姚家的珍宝。根据族谱记载,他们是北宋名将姚仲平的后裔。明代奉直大夫姚缪因喜爱种植牡丹,告老还乡之时,皇帝把御花园内的一株牡丹赏赐于他。姚缪将花带回老家后,视若珍宝。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家族由安徽桐城迁至常熟,这株赏赐的牡丹也随之落户常熟,至今足有465年。在历代守护者的悉心照看下,古牡丹长盛不衰,至今枝繁叶茂。姚乐和数了数,今年开了120多朵花

培植牡丹有学问 不忍摧花求自然

这片牡丹花对于姚家人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当谈起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护接力棒时,姚乐和摆摆手说:“谈不上什么守护,就是养花,和别人家里养些花花草草一样。只不过我们因为有牡丹而觉得自豪,都下定决心要把它照顾好。”

姚乐和今年也已过古稀之年,退休前从事财务工作,与养花种植毫无关系。他也从没学过花卉种植、园艺技术等专业,照顾牡丹的技巧一靠祖上传下来,二靠自己的兴趣研究。

他介绍,牡丹的培植有1600多年历史,最早是山上的野花,后来人们觉得好看,才开始栽培。但山花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喜水,所以平时不用时常浇水。“一般来说一个月左右不下雨,就需要来浇水了,否则不用浇。”姚乐和说,他们家的牡丹之所以种植在高出地面的土堆里,就是为了能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分。

姚家牡丹“爱食荤腥”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每年十月份左右,姚家人会准备五六十斤动物内脏、碎肉,甚至是小鱼小虾,埋入土中增肥。“要分开来挖坑,放得均匀些,坑要挖得深,否则猫狗闻到味道会翻出来的。”

除了基于数百年的养植经验,姚乐和也会找些文献古籍,学习古牡丹的培植技巧。他介绍,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就写道:“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蔹末一斤和之,盖牡丹根甜,多引虫食,白敛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宋代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中记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好。”

姚乐和说,书上说的内容可以参考,但不一定照搬,比如欧阳修说:“一本发数朵者,择其小者去之,只留一二朵,谓之打剥。”姚乐和从来不舍得将小的花摘去,甚至连软的、无法开花的花骨朵,他都不忍破坏。“书上说的是有道理的,一些长不开的就应该去掉,不然要分营养,但我们舍不得,这么多年下来,不去摘它,开得也挺好的。”

对于养花,姚乐和有自己的理解。“别家有的会给花加个棚,挡挡太阳,让花期长一些,我就不想去弄。让它自然地去生长吧。”他说,有一次一位从无锡慕名而来的赏花人对姚乐和的养植理念赞不绝口,他在留言本上写下两句话:“上不遮阳成自然,下围旧石有古趣。”所谓旧石,就是围在牡丹周围的那些明代青石,可谓与古牡丹相得益彰。

数百年相伴与浸润 牡丹已融入全家人生命里

虽然姚乐和一直说自己就是普通养花,但谁都看得出,牡丹对于姚家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数百年相伴与浸润,古牡丹已融入姚家人的生命里。72岁的姚乐和回忆起过往,似乎哪里都有牡丹的影子。

“那时候我刚工作,大家听说我家里有古牡丹,都要来看。我就招待他们来家里玩,挺自豪的。”姚乐和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社交方式似乎并没有改变。现在他住在苏州市区,小区里的邻居听说有400多年前的牡丹,也争着要来看。于是前不久,十多位邻居组团来到姚家老屋。姚乐和夫妇也是热情地准备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一边赏花论花,一边品尝美食。

对于姚乐和夫妇来说,古牡丹还是爱情和婚姻的媒介。原来,姚乐和与夫人沈洪英当年相识相恋,也有古牡丹的“助攻”。姚乐和是常熟人,沈洪英是吴县(现相城区)人,两家人本不认识,1977年通过亲戚介绍结识结婚。两人交往过程中,姚乐和听说沈家也有一株古牡丹,仔细一看,发现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与自家的古牡丹一模一样。“我们家的牡丹与外面的都不一样,现在很多都是变种,一看就知道,找到一模一样的,几乎不可能。”

沈洪英说,她家的这株牡丹是她的太祖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花120担米从常熟一户人家买来的。多方核实后发现,这牡丹就是从姚家买的。“所以他们一直说,我们真的是叫'花为媒’。”姚乐和笑着打趣说。

姚家、沈家都爱牡丹,两人相识数十年,生活中总离不开牡丹的话题。赏花、浇水、除草、施肥……他们住到苏州市区后,还移植了一小株牡丹到住所的阳台上。儿子儿媳也爱花花草草,如今孩子们的家里也种了不少植物。“媳妇反而比儿子更喜欢弄这些,也是缘分。”

植本留园圃代代相传 开枝散叶芬馥怡世人

关于姚家古牡丹,有很多神奇的传说,说它似乎有灵性,比如只能在姚家生长,移至别处就种不活;比如古牡丹会依年景不同而开花不同。在姚乐和看来,这些说法不过是他们对牡丹的一种心理映射,有些是巧合,有些是则是强加给它的。“就像这次清明,我们订好4月4日祭祀,但天气预报说当天有大雨。我就说了句'没事的,我们有牡丹保佑’,结果4日还真没怎么下雨。”姚乐和说,这除了巧合,也是因为他们家人事事都能想着牡丹,因此巧合的几率也就大了不少。

今年父亲不在了,牡丹开花前,姚老夫妇搬回了常熟老宅,细心打理。“等花谢了,我们再回苏州,以后也是经常要回来的,除草、浇水、施肥总归要弄的。”姚乐和说,这里是他的根,左右住的都是自家兄弟。去年他们移植了一丛牡丹到弟弟姚人和家,今年长势喜人。如今,他们亲兄弟两人以及四位堂兄弟,一共六户人家院子里都植有古牡丹。“都是从这一株开枝散叶出去的。”姚家族谱有载:牡丹旧时姚家种,三百年来此尚存;植本幸有留园圃,看花岂独到儿孙。田园租税还堪给,城市沧桑莫谤论。谷雨预期来岁约,石栏杆畔到金樽。

古牡丹传到姚乐和是第十五代,他应和这首诗,续写了几句:牡丹仍是姚家种,子孙后代永传承,植本乡间有园圃,国色天香怡世人,田园租税无需给,城镇建设不易论,远近亲朋如期约,美好生活大家珎。

古牡丹繁艳芬馥,护花者代代相传。从今开始,守护古牡丹的故事,将续写下一个新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