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知识点扫盲 专练02 地质剖面图(二)

 hjh2004 2023-04-11 发布于福建

地质剖面图花样繁多、理论逻辑性严密,需要进行专门训练,以提高理性逻辑思维,掌握基本的思考方向。

本类专题(二)包含基本题,基本题主要考察基本的地质地貌成因,意在帮助同学们扎实基本功、强化基本思维逻辑。

一、单选题

白沙井组为河流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下图为湖南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与白沙井组Ⅱ相比,白沙井组Ⅰ时期,该河流(   

A.河床高,流速小       B.河床低,流速小

C.河床高,流速大       D.河床低,流速大

2.图中古井水位最高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沿110°E经线地形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关于甲地岩石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气孔       B.质地坚硬       C.有层理构造       D.含有化石

4.图中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岩层上升,风力侵蚀       B.岩层挤压下弯,风力沉积

C.岩层下沉,流水沉积       D.岩层挤压上弯,流水侵蚀

5.下图为某地地表地层分布简图。完成下题。

图片

沿MN一线的地质剖面图最可能是(   

A.图片       B.图片

C.图片       D.图片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6.图中最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示岩浆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M-P-Q-N       B.Q-P-M-N       C.P-Q-M-N       D.M-Q-P-N

8.Q岩石形成前,图示范围内最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有(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下图为某水平面上不同岩层分布示意图(a→h代表的地层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9.图示区域地质构造是    (  )

A.背斜      B.向斜

C.褶皱      D.断层

10.图中①~④四幅地质剖面图,与甲—乙线状况相符的是    (  )

图片图片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该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

12.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该河谷是河流沿断层线侵蚀而形成

C.图中M沉积物比③岩层形成时间早       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13.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上游拆除水电站            B.上游城市化加快      

C.下游修建跨河大桥            D.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下图示意安徽省祁门县大北埠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4.据图判断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5.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西北部的地壳运动主要是(   

A.下沉运动       B.上升运动       C.水平挤压       D.张裂运动

16.该地区东南部地质剖面上存在剥蚀面说明地壳(   

A.沉降运动并接受堆积       B.水平挤压运动后接受堆积

C.隆起并受到外力侵蚀       D.多次水平挤压后外力侵蚀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7.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上覆沉积物主要是内力作用结果

C.丙处的溶洞景观由断裂陷落而成       D.乙处岩石可能为变质岩

18.关于该地区地质作用过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岩浆侵入-褶皱挤压-断层活动-地壳下降      

B.褶皱挤压-断层活动-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断层活动-岩浆侵入-褶皱挤压-地壳抬升      

D.褶皱挤压-断层活动-岩浆侵入-褶皱挤压

读“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9.造成图中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

20.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位于向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

B.②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C.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D.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1.若在该地区修建一条隧道,则应选择的隧道位置与走向正确的是(   

A.M处东西方向       B.N处南北方向      

C.M处南北方向       D.N处东西方向

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C、D、S3、S2、S1、O3,其年代依次变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2.甲、乙之间的地形地质剖面是(   

A.图片       B.图片

C.图片       D.图片

23.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A.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      

C.断层构造       D.褶皱弯曲

24.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泥盆系       B.石炭系      

C.上奥陶统       D.上志留统

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某地区地质地形平面图(下图),对当地进行野外考察,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5.该地理小组成员沿图中A-B一线做地形和地质剖面图,绘制最准确的是(   

A.图片       B.图片

C.图片       D.图片

26.依据图示与考察,下列研学小组的推测可信的是(   

A.图示区内最大高差为202米       B.图示区内可能发育三条溪流

C.图示区地貌主要受外力作用       D.图示区岩层受连续沉积而成

溶洞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下图示意河南某地多层水平溶洞的地质剖面,该地底层形成于一个封闭的浅海海盆,自①~④溶洞的形成越来越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7.可控制水平溶洞形成的是(   

A.裂隙发育的石灰岩               B.封闭的浅海海盆      

C.不透水的水平泥灰岩      D.悬挂于崖壁的瀑布

28.四层溶洞的形成过程中,当地地壳(   

A.持续抬升       B.间歇性抬升       C.持续下降       D.间歇性下降

赞比亚铜矿带是世界最主要的金属矿成矿区之一。下图为“赞比亚穆富里拉铜矿带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处为地质构造的核心部位,b处为地质构造的两翼部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9.穆富里拉铜矿带的主要地质构造属于(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火山

30.形成图中铜矿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       D.重熔再生

下图为学生绘制的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1.图中(   

A.甲为背斜山         B.乙断层形成早于褶皱      

C.丙为火山岛         D.丁由板块碰撞形成

32.图中①岩石(   

A.经冷却凝固形成         B.为沉积岩      

C.由变质作用形成         D.有气孔

下图为红水河地质与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5.能正确表示甲—乙方向的地质剖面为(   

A.图片       B.图片

C.图片       D.图片

36.关于图中岩层所属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期恐龙开始灭绝       B.P2时期属中生代

C.P2末期物种大量消失       D.T2时期属新生代

某高校地理小组在重庆酉阳龙潭槽谷进行地下水采样和动态监测,探究石漠化岩溶槽谷不同坡向的水文特征。研究发现,该地区地表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乙处坡面径流中K+、Fe3+,Al3+浓度高于甲处,但地下径流中K+、Fe3+、Al3+浓度又低于甲处。下图示意龙潭槽谷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7.与甲地相比,乙地(   

A.土层厚度更小       B.土壤肥力更高       C.流水侵蚀更快       D.坡面径流更大

38.造成甲、乙两地土壤水中微量元素浓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坡度       B.海拔       C.岩层走向       D.人类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42.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43.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二、综合题

4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在黄山154km2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2,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河流有36源和36峡谷。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各种类型的形状和分布都有迹可循,且与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黄山花岗岩地貌的演化过程,图(a)为几千万年前的黄山地貌(第一阶段);黄山花岗岩体在第三纪后期出露地表,呈弯形山体,四周被围岩山地包围;图(b)为几百万年前的黄山地貌(第二阶段);上新世(距今500万~250万年)呈穹形山体顶部和缓起伏,周边有明显切割并出现花岗岩山峰:图(c)为今日的黄山地貌(第三阶段);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开始古夷平面被分割,产生峡谷和高峰。

图片

(1)指出地质作用对第一阶段黄山花岗岩穹状山体形成的影响。

(2)分析穹状山体周边花岗岩山峰发育的过程。

(3)未来黄山独特的地貌将逐渐被外力侵蚀夷平,推断其是否有“回春”(花岗岩山峰地貌重新出现)的可能,并说明原因。

45.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正是有了祁连山,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使植被覆盖显著提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1)描述河西走廊城市的分布特点。

(2)分析祁连山对河西走廊的生态保护作用。

2020年7月,张掖世界地质公园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下图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

图片

(1)说明彩色丘陵区地貌的形成过程。

4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地质历史时期,物质沉积的过程经常会被中断而导致地层不连续,外力作用侵蚀了先前的沉积,然后又恢复沉积。岩石中记录这些中断的地方被称为不整合面。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种岩石单元(岩层或岩块)包裹有另一种岩石单元碎片的现象,这些被包裹物被称为“捕掳体”。下图示意某地含有捕掳体的地质剖面图。

图片

(1)请用波浪线“~~”在图中合适的地方标注出不整合面。

(2)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捕掳体形成的早晚顺序,并说明甲处花岗岩捕掳体的形成过程。

4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平潭岛是福建省最大的岛屿,我国第一大风区,其东北部迎风海岸分布着一座大沙丘,相对高度达30米,当地人称之为大砂山,大砂山上无法生长植物,只覆盖着一些夹杂黑色碎石的沙土。大砂山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的特殊现象。研究表明大砂山是第四纪晩期以来在气候冷暖变化背景下,主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左下图示意大砂山区域地理环境,右下图示意大砂山地质剖面。

图片

(1)分析大砂山“沙不袭村”的原因。

(2)判断大砂山风砂层、海蚀崖、冲积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1.读图可知,白沙井组I时期沉积岩层地势较高,即河床高;流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流速越大,沉积物的颗粒就越大,流速越慢,沉积物的颗粒就越小。白沙井组I时期沉积岩以亚砂土、亚黏土为主,颗粒更细,说明该时期河流流速较慢,搬运能力较弱,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据图可知,古井位于隔水层之上,推断补给水源来自地势较高的白沙井组所在坡地;根据题干信息,图中古井位于湖南,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白沙井组所在的潜水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夏季降水量远大于其他季节,因此夏季地下水最丰富,古井水位最高,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流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流速越大,沉积物的颗粒就越大,流速越慢,沉积物的颗粒就越小。

3.B    4.C

【解析】3.甲岩石为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岩石质地坚硬,表面具有颗粒状,B选项正确。喷出型岩浆岩,典型岩石玄武岩,表面具有气孔状,A选项错误。有层理结构和化石的应为沉积岩,C、D选项错误。故选B。

4.从图中可以看到平原所在的地形区有断层分布,其断层方向为断裂下陷,岩层以下沉运动为主, A选项错误。平原所在地形区为断层结构,并非褶皱,岩层并未发生弯曲,B、D选项错误。岩层断裂下陷后,该地黄河经过黄河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平原,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岩浆形成后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却固结形成的岩石。分为喷出岩(火山岩)和侵入岩。侵入岩是指岩浆从软流层出发,顺着岩层之间的裂隙上升,但是这个裂隙并没有上升到地表,最终裂隙结束在地下深处,至此岩浆不能继续上升,只能在地下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由于岩浆的地下裂隙中,在承受四周岩石压力的情况下冷却,所以形成的侵入岩往往具有致密坚硬的特征。

5.B

【详解】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判断出,N所在地形海拔高于M所在地形海拔,C、D选项错误。从图中看,M处地表位于d岩层,没有在e岩层上,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故选B。

6.B    7.D    8.B

【解析】6.大理岩是变质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石。甲是沉积岩,A错误。乙是侵入岩附近的石灰岩,在岩浆高温下会变质形成大理岩,B正确。丙是沉积岩,在岩浆岩上侧,岩浆未侵入,C错误。丁是岩浆岩,D错误。故选B。

7.沉积岩一般是下层老、上层新。M位于砂砾层之下,Q穿过砂岩但没穿过顶部的砂砾层,而N穿过砂砾层,说明N晚于Q,Q晚于M;PN为同一次岩浆活动,P位于下方,应该是先冷却形成的一部分岩浆岩,N是最后喷出的部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由图可知,Q 岩石形成前弯曲的砂岩表层被侵蚀,图中断层右侧石灰岩所在岩层的顶部也发生过侵蚀,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地表侵蚀过程,两次侵蚀都是在Q形成之前。B正确,故选B。

【点睛】岩层的形成判断方法: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9.C    10.B

【解析】9.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剖面图的判读。据图某水平面上岩层新老关系分布,可判断图示区域既有背斜构造,也有向斜构造,合在一起为褶皱。故选C项。

10.本题考查褶皱与岩层新老的关系。甲处水平方向上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乙处水平方向上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故选B项。

11.D    12.B    13.D

【分析】11.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或者由西南流向东北。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沉积岸,西北岸为冲刷岸,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冲刷右岸,淤积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读图,东南岸为河流沉积—侧,图中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错误。该河谷处两侧岩层位置高低不同,发生了断裂错动位移,河谷是河流沿断层线侵蚀而形成,B正确;M阶地位于岩层③上方,形成时间晚,C错误。图中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误。故选B。

13.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沉积物减少,说明流量减少,河流携带泥沙量减少。上游拆除水电站,会导致流量增加,泥沙在水库附近沉积少,在M处沉积多,A错误。上游城市化进程加快,会使地表径流增加,丰水期水位上升,沉积物增加,B错误。下游修建跨河大桥,与上游泥沙淤积量的多少无关,C错误;下游整治疏通河道,径流下泄通畅,流速快,沉积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形成断层。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14.C    15.B    16.C

【解析】14.据图可知,岩层中存在斑状花岗岩、花岗岩、玄武粉岩,可推测该地曾经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5.该地区西北部的地质剖面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形成时应深埋于地下,现出露地表可推测该地区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6.据图可知,该地区东南部以沉积岩为主,有侵蚀面存在,说明曾经遭受侵蚀;地势高的地方易遭受外力侵蚀,说明该地壳隆起并受到外力侵蚀,C正确,AB错误。岩层总体呈水平状,说明并非多次挤压,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7.D    18.B

【解析】17.甲处为花岗岩,来自于岩浆,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故A项错误;上覆沉积物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B错误;丙处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故C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可能导致接触岩石发生变质,故D项正确。故选D。

18.恢复地壳发展历史:甲岩层侵入了了丙所在的岩层和乙处的岩层,说明甲发生在两者之后;丙覆盖在乙之上,说明丙在乙之后,断层对丙没有影响,说明丙在断层后形成;断层破坏了乙的完整性,说明断层在乙之后。且据图可知,图中岩层有两次不同方向的倾斜,则据此判断该地曾经出现过两次褶皱,故区域地壳发展历史应为褶皱挤压→断层活动→外力侵蚀→岩浆侵入,故B正确,排除ABD,选B。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一般方法:

1.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 岩层较新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19.A    20.B    21.C

【解析】19.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所以引起岩层弯曲的内力作用主要是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图中是岩层的弯曲变形,不能判断是变质作用形成的,故B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有岩浆活动,故C错误。图中岩层是受内力作用,D错误。故选A。

20.①附近虽然为谷地,但是岩层是向上隆起,属于背斜的顶部,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A错误,C错误。②附近为山地,但是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成山,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岩层中间新、两翼老,B正确,D错误。故选B。

21.隧道选址要在背斜,因为背斜是天然拱形,向斜容易积水,所以选择M处,BD错误。根据指向标,右侧为东,隧道方向垂直屏幕向里,所以为南北方向,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地表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22.A    23.C    24.C

【解析】22.甲乙之间的地形剖面,其岩层新老排列是“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且中心地势最高,为山地,为向斜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图中的岩层没有岩浆岩,AB错误;图中有断裂构造,且断裂出现在沉积岩层形成之后,为最新的地质事件,C正确;褶皱的形成先于断裂的发生,D错误,故选C。

24.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丙处地层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从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中心地区海拔较高,为山地。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有S1、O3地层,故可发现O3地层(上奥陶统),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背斜和向斜根据岩层的新老排列关系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进行判断时,要考虑特殊的地形倒置现象。

25.B    26.C

【解析】25.首先读等高线分布特点,从A至B地形剖面应该是地势先降低后升高,因此排除AC;再根据地质分界线,解读地质剖面可知,从A至B地层变化是K-T1-P2-T1-T2-T1-P2-P1,地层由新变老后再变新,再变老,根据所学背斜构造呈现的是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老,且岩层形态表现为是岩层向上拱起,因此B正确,排除D。故选B。

26.图中最高点海拔在150-200米之间,最低点在0-50米之间,因此相对高差在100-200之间,A错误;根据等高线分布形态,图中存在两个山谷,可能发育两条溪流,B错误;根据图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起伏不大,再加上褶皱形成后,背斜山演变成了背斜谷,说明当地地貌主要受外力作用,C正确;如果图示区岩层受连续沉积形成的话,岩层形态应该表现为水平分布,而不是出现褶皱构造,D错误。故选C。

【点睛】背斜是褶皱构造的向上拱起的部分。核心部位为老岩层,自核心部位向两侧(翼部)依次出露为新岩层。背斜在地貌上的表现不一定是高地,如果背斜是构造上的突起,其地形表现为山脊突起的背斜山;当褶皱形成以后,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背斜轴部所在就变为地形上的背斜谷。辨别背斜应根据岩层的新老顺序和对称或重复出露等征来确定。向斜是褶皱构造向下弯曲拗陷的部分。核心部位为较新岩层,自核心部位向两翼依次出露为老岩层。向斜构造在地形上多表现为谷地,也可能成为高地。

27.C    28.B

【解析】27.根据图示信息显示,水平溶洞下部具有水平的不透水的泥灰岩层,说明在其发育过程中,泥灰岩阻挡了溶洞向下发育,使水向两侧溶蚀石灰岩层,形成溶洞,C正确;裂隙发育的石灰岩,水流的运动方向多为垂直运动,不利于控制水平溶洞的形成,A错;封闭浅海海盆由于岩层、裂隙等不明确,因此并不能说明是否可控制水平溶洞的形成,C错;悬挂于崖壁的瀑布水流向下,不利于控制水平溶洞的形成,D错。故选C。

2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青龙洞河两岸四个期次溶洞形成过程中,当地壳稳定期时形成水平溶洞,然后地壳抬升,稳定后再形成水平溶洞,如此反复,就形成四个期次溶洞,且自上而下溶洞的形成越来越晚,说明在溶洞的形成过程中,该地地壳间歇抬升;地壳持续抬升,地壳会不稳定,不利于水平溶洞的形成,A错误,B正确。地壳下降,溶洞的海拔高度也会发生变化,即从④~①海拔会不断下降,与图示信息明显不符,故可排除C、D选项。故选B。

【点睛】水平溶洞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期,当地表水沿着岩石裂隙下渗遇到不透水岩层时,水流的运动方向由垂直运动改为水平运动并溶蚀而成,其发育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

29.A    30.B

【分析】29.由材料“a处为地质构造的核心部位,b处为地质构造的两翼部位”结合图示信息沉积岩年代a处较新,b处较老,可知,该地地质构造为向斜,A正确,B错误。图示岩层没有断裂和发生错位,可知该地没有出现断层,C错误。火山不属于地质构造,D错误。故选A。

30.由图可知,铜矿带分布在岩浆通道的边缘,没有形成岩浆通道前当地为沉积岩,可知铜矿带是靠近岩浆通道的沉积岩由于岩浆的高温作用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形成铜矿带,B正确。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分布在岩浆通道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会呈层理结构,不会仅分布在岩浆通道的边缘,C错误。重熔再生会形成岩浆,D错误。故选B。

【点睛】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与背斜相反,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1.D    32.A

【解析】31.甲处为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A错误;弯曲的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说明乙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错误;丙处和陆地连为一体,是大陆岛,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抬升,再加上海峡处断裂下陷,形成岛屿,C错误;丁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沟状地貌,即海沟,D正确,故选D。

32.据图,根据所学知识,①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是液态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地下压力巨大,该类岩石致密坚硬,花岗岩是该类岩石典型代表,A正确;该岩石为岩浆岩,A错误;该类岩石由冷却凝固作用形成,C错误;该类岩石是侵入型岩浆岩,致密坚硬,喷出型岩浆岩有气孔,D错误;故选A。

【点睛】区分背斜向斜技巧: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35.A    36.C

【解析】35.读图,河流至甲一侧依次为下三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砂岩,河流至乙一侧依次为下三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灰岩,二叠纪时间较三叠纪更早,所以图中地层岩石从早到晚依次为上二叠统砂岩、下三叠统灰岩、下三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灰岩,岩层越老,埋藏的相对位置越在下部,选项中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36.T1时期为三叠纪,恐龙灭绝于白垩纪末期,A错。P2时期属于二叠纪,属于古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二叠纪大灭绝,物种大量消失,B错,C正确。T2时期依然属于中生代,D错。故选C。

【点睛】古生代从早到晚: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从早到晚: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从早到晚: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37.B    38.C

【解析】37.甲的坡面径流元素浓度低于乙,但地下径流又高于乙,说明甲地的水更容易渗透到岩层以下,证明甲地流水溶蚀更快,乙地流水溶蚀更慢,所以可推测乙地的土层厚度相对较厚,土壤肥力更高,流水侵蚀更慢,坡面径流更小。故选B。

38.读图可知,两地的坡度相差不大,海拔相同,不会造成甲、乙两地坡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中微量元素浓度差异,AB错误;结合图中岩层线可知,甲乙两地岩层走向不同,甲地岩层走向与坡面径流走向大致一致,易发生流水侵蚀而导致坡面径流中微量元素浓度低于乙处,但甲岩层走向与坡面径流走向一致,有利于坡面径流的下渗,使得地下径流的微量元素浓度高于乙处,C正确;两地距离相近,坡度较大,人类活动的影响应不是主导因素,D错。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抓住两地坡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土壤微量元素浓度的差异,同时,注意两地岩层走向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对流水侵蚀和下渗的影响,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

42.B    43.A

【解析】42.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43.读图可知,F1~F4断层中,中间两个断层延伸至含油层,两侧没有延伸至含油层,这些断层直接或间接导致油气分子散失,这是因此F1~F4等断层的疏导性能好,A符合题意,排除D;读图可知,F1~F4并没有都延伸到地表,B错误;如果上覆岩层疏导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层位较浅,石油也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选A。

44.(1)地壳运动导致黄山原有沉积岩层断层发育;伴随断层的运动,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块体隆升,风化作用对上覆岩层的剥蚀加剧,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

(2)穹状山体的出现使得黄山形成了放射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对穹状山体进行溯源侵蚀,边缘出现起伏和缓的花岗岩山峰;在河流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峰落差增大,穹状山体被切制,花岗岩山峰向中心发展。

(3)若地壳快速抬升,致使新的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地面,在河流溯源侵蚀作用下将再次出现原有地貌特征;若地壳保持稳定或下沉,则难以再次形成。

【分析】本题以黄山花岗岩地貌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黄山花岗岩地貌形成过程及对未来的推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活动侵入岩层形成花岗岩;结合材料信息,先有沉积岩的沉积,后有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经地壳运动抬升使黄山原有沉积岩层发生断裂,利于断层发育;伴随岩体的错位运动,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块体隆起上升,外力风化作用使上覆岩层不断的被剥蚀,导致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

(2)

穹状山体周边花岗岩山峰发育的过程要从流水侵蚀的角度分析。由材料信息“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在黄山154km2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2,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河流有36源和36峡谷”可知,穹状山体的出现,导致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的流水对穹状山体不断地进行侵蚀,使花岗岩山峰边缘地带起伏和缓,而在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下,导致花岗岩山体落差增大,所以穹状山体被切割,引起花岗岩山峰向中心发展。

(3)

结合前面的分析并推测可知,推断其是否有“回春”(花岗岩山峰地貌重新出现)的可能,要根据地壳运动进行分析,如果地壳快速抬升,新的花岗岩穹状山体会现次出露并凸出于地表,河流的溯源侵蚀不断地作用于花岗岩山体,使其再次出现原有地貌特征,有花岗岩山峰地貌重新出现的可能。如果地壳保持稳定或下沉,则不会再次形成现有的地貌,没有花岗岩山峰地貌重新出现的可能。

45.(1)城市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河流)。

(2)祁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的淡水来源,祁连山阻挡抬升夏季风,形成地形雨,为河西走廊增加淡水资源;祁连山植被覆盖增高,可调蓄水源、抵挡风沙、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3)通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彩色岩层;地壳水平挤压,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变位,形成向斜构造;岩层断裂上升;经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导致彩色岩层出露,形成彩色丘陵区。

【分析】该题以河西走廊的地形图与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1)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是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图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沿河流分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较平坦。

(2)

祁连山北坡的河西走廊是干旱区绿洲,是河流养育了这些绿洲。祁连山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高大的山峰截住了气流和云团,在高山发育了众多的雪山和冰川,因此大量的高山冰雪融水成为的河西走廊的主要水源,同时由于祁连山对于夏季风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使河西走廊水资源丰富,形成绿洲。祁连山阻挡了沙漠的扩展,祁连山被沙漠三面包围,让河西走廊不受沙漠侵袭,因此具有抵挡风沙,改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作用。

(3)

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先形成彩色的岩层,后由于内力作用,岩层受到挤压导致弯曲变形、变位,形成向斜构造、断层构造,而后地壳断裂抬升,后经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导致彩色岩层出露地表,形成彩色丘陵区地貌。

【点睛】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廓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46.(1)如图:图片

(2)乙处捕掳体形成时间早于甲处。甲处捕掳体:岩浆在上升侵入围岩(沉积岩)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上升,地表的岩石被外力风化(侵蚀)后,形成风化物碎块;地壳下降,沉积物在沉积过程时,将不整合面上的风化物碎块捕获到沉积物中,固结成岩而成。

【分析】本题以某地含有捕掳体的地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貌成因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1)

在地质历史时期,物质沉积的过程经常会被中断而导致地层不连续,岩石中记录这些中断的地方被称为不整合面。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花岗岩的岩层内部还存有部分少量的沉积岩分布,这些沉积岩是在地质时期受花岗岩入侵的影响而分散,进而导致地层中断,故不整合面应处于花岗岩和沉积岩之间。

图片

(2)

从图中可以看到乙处捕掳体位于花岗岩内,甲处的捕掳体位于地表的沉积岩岩层内,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作用而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到花岗岩入侵并覆盖了原有的沉积岩层,故花岗岩应是在沉积岩之后形成,即乙处的沉积岩所形成的时间要早于甲处花岗岩的形成时间,乙处捕掳体形成时间早于甲处。

甲处捕掳体形成过程:甲处捕掳体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岩浆自上地幔软流层上升侵入沉积岩层中,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在地壳抬升作用影响下,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地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影响形成风化碎屑物。之后地壳下沉,地表形成新的沉积岩层,在新的沉积岩层形成过程中,将不整合面上的部分未被完全侵蚀的花岗岩风化碎屑物捕获到沉积层中,而后固结成岩,形成新的沉积层。

47.(1)村庄位于沙丘的东南侧,且与沙丘之间有河流隔开;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风沙活动受南部君山的阻挡,沙丘难以扩散;冲积层的沙土和碎石颗粒较大,不易起沙;丰水期河水对扩散至河谷的沙土搬运侵蚀作用强。

(2)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冲积层、海蚀崖、风砂层。

形成过程:流水从君山山坡上携带的沙石在山麓堆积,形成冲积层;海平面上升,靠近海岸的冲积层被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平面下降,东北风携带海滩和下游河滩泥沙遇海蚀崖阻挡堆积,形成风砂层。

【分析】该题以海坛岛的大沙山作为材料背景,涉及风沙活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从风沙活动角度考虑,沙不袭村,说明沙丘不宜起沙移动或者,移动方向与村庄不在同一方向上,由图可知,村庄位于沙丘的东南侧,“其东北部迎风海岸”,说明当地盛行东北风,但南部有海拔高达300米以上君山阻挡,沙丘难以扩散。且村庄与沙丘之间有河流隔开,沙丘也很难扩散影响村庄;同时,丰水期河水对扩散至河谷的沙土搬运侵蚀作用强;沙土表层又覆盖着夹杂黑色碎石,冲积层的沙土和碎石颗粒较大,因此不易起沙。

(2)

由图可知,海蚀崖的断切面是在冲积层的基础上形成的,风砂层又在海蚀崖下,所以先后顺序是:冲积层、海蚀崖、风砂层。形成过程:流水从君山山坡上携带的沙石在山麓堆积,形成冲积层;海平面上升,靠近海岸的冲积层被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平面下降,东北风携带海滩和下游河滩泥沙遇海蚀崖阻挡堆积,形成风砂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