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没有预见力,就没有领导力。

 衆妙之門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的结论中讲到:

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文章图片1

毛泽东同志是这么要求的,更是这样实践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年爆发的,可是毛泽东在1937年写作《矛盾论》时就已经指出:“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的预见?原因即在于,毛泽东看出,和平与战争相互转化的背后,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表面上得到缓和,暂时获得统一,于是有了暂时的和平;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一战中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后,又进一步得到了激化,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2、毛泽东还有一次关于战争的预见,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就是对中日战争的预见。

早在1916年7月,他在给友人萧子升的信中就分析认为,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他提出:“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从1916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其间正好相隔20年。

3、只有毛泽东预见到: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

全国抗战一开始,毛泽东就在考虑用什么样的作战方式战胜日寇。1937年毛泽东指出:红军作战必须坚持“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与独立自主的指挥权。”

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问题的出现,他明确提出,在一般战争中处于辅助地位的游击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已经成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战略。这一战略,是毛泽东在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这场战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最终,抗日战争的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是正确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毛泽东选集》中比比皆是。这些预见,最终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的伟大,就伟大在他在事物刚刚露出头的时候,就能够敏锐地注意到它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见。

文章图片2

毛泽东同志常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见性是对领导者的一个考验。他要求领导者要在事情还处在萌芽状态之中就有所察觉,“风起于青萍之末”就能知微见著。

毛泽东的预见能力,建立在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全面把握之上,不但要了解它的现在,还要了解它的过去,这样才能预见到它的将来。

同时,还建立在对某些征兆的洞察力上。一个事情刚刚露头,还处在萌芽之中,毛泽东能够以特有的敏感预见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而采取果断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正如《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一样:当要阻止某些坏事的发生或发展时,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进行预防,在事情还未紊乱之前,就进行整治,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过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绊,其微易散。”只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才能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