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鍼之一 鍼 鑱

 xyf4345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镵针,为九针之首。数始于一而终九,针立于镵而至大。

九针之论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素问·刺疟》载:“(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素问·针解》中记载:“岐伯曰:夫一天……人皮应天……故一针皮”。镵针应皮,取刺皮部之血,去泻体表之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灵枢·官针》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灵枢·九针论》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主热在头身也”。

说文解镵

        《说文解字》解释“镵”字云:“锐也。从金毚声。士衔切”。镵字,由金、㲋和兔三字组成。而'毚'字的解释为:“狡兔也,兔之骏者。从㲋兔。士咸切”;“㲋”则为:“兽也。似兔,青色而大。象形。头与兔同,足与鹿同”。

图片        所以看到古文,就会联想到“兔爷捣药,救死扶伤”的那句话来。
       《礼记·曲礼》载:“兔曰明视”。宋尚书左丞陸佃z在《埤雅·兔》中注云:“兔,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生,故曰明。咀嚼者九窍而胎生,独兔八五月而吐子”。
        《灵宪》:“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属,其数耦”。

        在古人的观念中,兔子和月亮,有着扯不清的神秘关系,兹不一一尽列。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中就有蟾兔月牙对金乌红日的表达,可见早在西汉之前的中华文化中,就已将玉兔赋予了有阴晴圆缺变化的月亮。
图片        而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的画像砖中,其中一幅“东王公乘龙”的画内,即有兔爷捣药的图案。因此可以推知:月兔与医药,早在西汉时期的中华文化中就建立了直观的联系。

器具之镵

        有传说镵乃上古神兵,为短兵之祖。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考证。“镵”的组字带有金字旁,则应该推知为冶炼金属时代才能出现的文字,而上古兵器则应该由石器构成,显然要比金属兵器的出现要早的多。根据历史学者考证,最早以金属兵器装备部队的是蚩尤部落,但是早期的金属兵器多由红铜铸造,其硬度尚不及石料。正因如此,装备石兵的黄帝大军在当时的兵器质量上并不输于蚩尤的部队。但是,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的诞生一时使得金属器具雄霸历史舞台,西周皇室尚青铜之风尤烈。

        我们知道,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器械,当属砭石。砭石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然而随着金属用具的推广,医疗器械的金属化亦在情理之中。根据现有出土文物的考证可以发现,至晚在秦汉时期的皇室医疗,就已经开始使用金属针具了。《周礼·天官冢宰》所载:“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这一记录表明,早在周代,劀杀之术已是疡医的治疡的手段之一。行劀杀之术,必备劀杀之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因此我们推知:最初的金属医疗器械,尤其是金属针的形制,极有可能是脱胎于砭石。

图片        《新校正素问·宝命全形论》引全元起注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为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小大之形,与病相当”。这一引证有力地说明了,至晚在隋唐年间,外治之石名即有针、砭、镵之别。三石之谓,窃以为,针石者,形细长取其深刺;砭石者,形扁刃取其划割;镵石者,形末锐取其浅刺。

        而关于镵更多的记录,则是农业用具。

        《广韵·衔韵》曰:“镵。吴人云犁铁”,又《广韵·鉴韵》曰:“镵,镵土具”。

        《农书》卷十三:“长镵。踏田器也。比之犁镵颇狭。制为长柄……柄长三尺余,后偃而曲,上有横木如拐。以两手按之,用足踏其镵。柄后跟,其锋入土,乃捩柄以起壤也……古谓之踉桦,今谓之踏犁,亦耒耜之遗制也”。

        《证俗文》卷三:“今东齐呼耜下铁叶为犁,犁下刺土者为镵”。

        农具之镵,取其锋锐,刺土为用。不由得不让习医之辈联想到九针之镵来。夫上古之贤圣,取法天地自然之道,因循物之性理,而制诸器以为用,不由得不让后人称妙!

镵针之用

        镵针,为九针之首,一方面说明其取材于上古镵石,另一方面亦强调以金为针,则其末锐工艺必益精当。

        《鹖冠子·世贤》:“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玉篇·金部》云:“镵,刺也”。

        一针,上应天,天至广,不可度;应人在皮,皮者道也,唯脉所部。故而一镵针,为九针之始,效法于镵石,浅刺皮部血脉为其所用。合《灵枢》三篇之文,镵针主治头身有热之阳实之症,随症所在,浅刺浮络,去泻在阳之盛气,以平阴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