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中南部:商文化的策源地

 司敬雪书院 2023-04-11 发布于河北

越来越多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学证明,河北是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区,滹沱河——漳河流域是商文化的源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先商的发祥地

  早在4600多年前,先商民族的祖先就开始生活在这一地区,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先商文化,一直延续发展到商朝乃至西周时期,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都证明,今石家庄市的平山、元氏一带,就是商祖先契及其子昭明的发祥地。商汤的祖先,是起源于北方崇尚玄鸟(燕子)的一个古老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是大禹时代北方民族的部族首领。契母简狄是有娥氏女,《史记 .殷本纪》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篇》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就是传颂这个故事。《世本·居篇》记载:“契居蕃”。有的学者认为:“蕃”就是汉代的“蕃吾”(也作番吾,原址位于今黄壁庄水库中)。《史记·殷本纪》也记载:契“封于商”。商的地望,结合“蕃”(今河北平山附近)地看来,今滹沱河——漳河流域是商人最早活动的地区。《世本》中还说:契的儿子“昭明居砥石”。郭沫若先生认为:砥石,就是现在元氏、高邑一带的泜水和石济水流域。昭明子相土是一个曾经大启疆域的君长,《诗经·商颂·玄鸟篇》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就是他的后裔对他功业的颂诗。商的祖先,正是从滹沱河流域由北向南,逐渐走向中原,灭夏建商,开始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商文化类型在河北的分布

  商文化现已分为先商、早商和晚商三个大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河北中南部,都有广泛的分布。

  先商文化约可分为三个类型,其一为漳河型,以邯郸涧沟遗址为代表,中心分布地区在河北省的滹沱河与漳河之间的沿太行山东麓一线,其南包括豫北安阳地区在内。在石家庄正定小客,鹿泉南任村将台湾,井陉石桥头、南良都、南横口等遗址发现了从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到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再到商代文化的遗物和文化层,据《邯郸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及近年文物普查的统计,在邯郸周围一带商文化遗存多达200余处,相当部分属先商文化遗存。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成果证明,河北的中南部是先商文化集中的地区。

  早商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分布范围包括河北省地区的就有二里岗型和台西型。特别是台西型,是早商文化最北的一个类型,以石家庄藁城台西遗址为典型代表,其分布地域主要在河北省境内,其北已抵拒马河一带,而南约与邢台地区相邻。

  晚商文化,从晚商遗址的分布地域看,大体同早商文化相似,河北也是重要地区。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石家庄一带是商族奴隶主贵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商代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目前,全市已发现的商代遗址近百处,遍及全市各县(市)及郊区、矿区。其中主要的有市区内的八家庄、棉纺三厂、北杜村、张营,正定县的新城铺、小客,藁城台西、前西关、北龙宫,赵县的双庙、宋村、王西章,无极县甄家庄、中郝庄、北后坊、东后坊,井陉县的西元村、威州西街、贾庄、横北、沈山寨、微州新庄、南良都、天长镇、段庄、马林寺、元氏李村、北正,赞皇寨里、小北岭,平山冶河、郭苏,灵寿北寨、西木佛,栾城寺下,高邑西邱,鹿泉南任村将台湾、北胡庄,新乐中同村等。在邯郸市的磁县有界段营、高庄、南岗头、下七垣、下潘旺等较重要的遗址,武安东部有赵窑、杨屯、康二城等遗址,城西郊的商文化较大遗址至少有三处:即彭家寨、涧沟和龟台寺遗址。

                         灿烂辉煌的商文化

  商文化是我国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而青铜铭文、大型礼仪建筑及大型青铜礼器则构成了这一地区的商代文明。如从石家庄市市区、正定、平山等地发现的多处4000多年前的先商文化遗址,到赵县、新乐、正定、藁城、无极等县广泛发现的藏有商朝奴隶主贵族铭文青铜器的遗址,就系统地展示了先商文化、早商文明和商代青铜文明的发展脉络,构成了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鼎盛历史的最全面的天然博物馆。正定新城铺发现有铭文的青铜斛和爵;藁城台西和前西关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青铜壶和鼎;在赵县双庙出土了带铭文的青铜斛;在平山县出土了带有“正”字的铜爵;在辛集市发现了带有奴隶主姓名的青铜卣;在无极县发现了带有“甲戎”奴隶主族徽铭文的青铜器。这都是这一地区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商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一区内广泛发现的大批铸造精美、形式多样的商代青铜器,足以证明这一带是中国最早冶炼青铜的地区之一。

  正定新城铺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青铜器表面发现了粗麻布,其年代下限距今3500年以上。邯郸涧沟遗址商文化层遗物较之龙山文化层多了马骨,家畜饲养的种类有了扩大,报道中还见到了贝的出土,也显示了贝在交换活动中作为初期形态的货币已被使用,说明其交换活动更具有城邑经济的特点。石器中有绿松石饰物和蚌器饰物的出现,透露出当时居民审美意识增强的迹象,这也是城邑居民生活的特点之一。而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掘证明,至晚在公元前1500多年,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市萌芽。

                 台西文化是早商文化最北类型的典型代表

  在河北中南部众多商文化遗址中,藁城台西遗址以其发掘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集中展示了早商文化最北类型的文化面貌,是早商文化最北类型的典型代表,考古学上称之为台西型。经大规模地发掘,除发现房屋遗迹、灰坑(包括祭祀坑)、水井、墓葬外,还出土了3000余件器物,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石器、漆器、骨器、陶器、甲骨、原始瓷器、植物种仁、医疗器械及酿酒作坊等。

  房址发掘是商代考古的重要成果。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房屋14座,其中两座系“半地穴式”,其余均是以木材为梁架、以夯土或土坯砌筑墙壁的地面建筑。房屋平面多呈长方形,间数有单间、双间、三间之分。每间长4—6米,宽3米。有的房屋山墙异常坚固。这在商代遗迹中极其稀见。屋顶形式以硬山式、平顶式和斜坡式最多。个别山墙开辟小型风窗,为后来在建筑上普遍设“风窗”开创了先河。有的房屋四周划有白色的轮廓线,表明在当初营建时是经过事先设计的。有的房屋在营建过程中还用奴隶奠基。祭祀坑多在门前,其内埋人头骨和尸骨。这是在我国建筑史上使用人牲的最早例证。不仅发现了规模可观的大型住宅,而且已经确认有一至两处大型礼仪建筑和祭祀建筑。尽管发掘的范围和规模有限,但根据一系列出土文物和建筑规模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石家庄市这一带的商文化与商王室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决不是一般的村落遗址,而应该是商王畿内的一个重要都邑,是这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遗址中发现的两眼水井,结构保存完整,井内遗存陶罐或木桶等容水工具。井底用木桩构成“井”字形井盘,为加固起见,使用大小不等的木桩插入井壁。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历史增添了一项新资料。

    发掘过程中共清理墓葬112座,随葬品多数为日常生活用品,比较大型墓葬有殉葬奴隶。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礼器、生产工具和武器等,制作精巧,纹饰绮丽,显示了商代中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先后出土五件铜钺,其中的铁刃青铜钺是一件重要砍杀武器,经科学鉴定,铁刃系由陨铁锻打而成。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4世纪已经开始制造并使用铁器。它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考古价值,为研究我国冶金发展史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酿酒作坊,发现大批盛酒器具及大量供酿酒用的植物种仁,诸如桃仁、李、枣、草木樨等,反映了商代酿酒技术已经相当进步。更重要的是出土了8.5公斤酵母的残壳。人工培植酵母菌壳的发现为古文献中使用酒曲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遗址中所出的漆器残片,朱红地、黑漆花,纹饰图案以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焦叶纹为主。漆面乌黑发亮,有的镶有绿松石,有的贴有金箔,装饰绚丽多彩,色泽鲜明,表明商代中期漆器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遗址中出土的砭镰,拱背凸刃,形似镰刀,长20厘米、最宽处5.4厘米,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医疗器械。台西所出的桃仁、郁李仁等30余枚药用植物种仁,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药物资料,反映了商代医药学已经相当发达,医疗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对于医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遗址还出土了非常精美的丝麻织品、白陶器和一些刻有文字的陶器残片。它们的发现,增添了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字发展史的新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台西遗址出土文物,开创了多项中国和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铁器。铁刃铜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距今约3400多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

  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铁矿石和经冶炼的铁矿渣,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冶铁实物,证明早在3400多年前这一带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出土的石质砭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3400多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 

  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皱丝纺织品。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平纹皱丝织物—縠,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同类织物标本,证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们的先民已掌握了皱丝纺织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台西遗址出土的麻布残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脱胶麻织品。经专家鉴定,麻纱中胶质韧皮含量很少。说明34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掌握了韧皮纤维脱胶技术。   

  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酒曲实物。出土的8.5公斤酵母残骸,经鉴定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3400多年)的酒曲实物。   

  最早的医药实物。遗址中出土的桃仁、郁李仁等中药品,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药实物,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

  台西文化在整个河北历史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文化是华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台西遗址的发掘,撩开了河北中南部,特别是石家庄的历史面纱,揭示了这一地区历史文明的起源。台西文化遗址发掘的文物,从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到房屋建造、水井开凿;从制陶、冶炼、酿造、纺织业的技术水平,到粮食、林果种植业标示的农业文明,都说明了河北中南部早在商代已进入了文明时代,是华夏较早进入文明的地域之一。特别是,台西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的多项中国和世界之最,奠定了河北历史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证明了以滹沱河和漳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北中南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参考文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栗永、梁勇主编《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郝良真、孙继民著《邯郸历史文化论丛》。)

                                                     2007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