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网友喜欢的北大教授,带你探秘她的书房!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3-04-11 发布于甘肃

十几年前在《百家讲坛》上

讲述司马光、千秋是非话寇准

如今活跃在B站、抖音等视频网络平台

她一直秉持着

“知识是要分享的”理念

进行文化普及工作

用通俗易懂的故事

把专业的历史研究成果带到大众面前

她是一直深受大家喜爱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

她的书房会是什么模样

今天,带你一起去探秘




图片



“一本书就是一条河流”


初春,午后的暖阳斜斜地穿过红墙黛瓦的李兆基人文学院,楼台转角处初见新芽嫩蕊,在清凉的光辉中,我们叩开赵老师的书房。夕阳余晖恰好打在门边的书柜上,溢满整个房间,映人脸庞。赵老师面带微笑,向我们徐徐展开她的书房故事。

办公室不大,却被书撑出一片天地。除了窗户和门,四周围着的都是到顶落地书柜,让屋子有了纵深感。办公桌在正中处,置身其中,颇有“坐拥书城”之意。桌子上摆放着一台未合上的笔记本电脑,旁边是木质阅读架,架上的书被一支铅笔分成了两边。在桌角上也横叠着几本专著,或正或反,还带着抚摸过的余温。一盏台灯长长地从书桌那头延伸过来,聚焦落在笔记本电脑处,与透过窗的阳光相辉映。方寸之间,安放着宋代历史的研究与阐释。

图片

浩繁的书被书架分成一格格的小区域整齐地排列着,离手边最近的,是赵老师教学要用到的书,比如《东京研究》《东京梦华录》,和东京(即开封)相关的书从左到右列成一排,是赵老师讲授《社会生活史》这堂课需要用的书。因为宋代的社会生活,很多内容与开封即北宋的首都有关。再比如讲《宋史专题》这堂课,邓小南老师《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就放在离写字台很近之处。赵老师称这一片属于“工作区”。在这之上,需要站起来才能取到的书大部分都与宋代相关。而需要走几步才能拿到的书,便是其他领域的书籍,比如《中国法制史》与史学史这类的书籍。

我的整个书房呈现出非常工作用书的状态。

图片

图片

书对于赵老师来说,是不过时、不考虑钱、越积越多的存在。和其他物品不同,衣服会有不时髦的时候,如果一整年都没穿就可以扔掉了,但是书却不能因为一整年没看就扔掉。并且,人文学科背景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买其他东西可能会考虑钱,但唯独买书不太会考虑钱的事情。赵老师从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攒史料书,每次搬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包书,她的每一本书都会随她定居,“书只能是越聚越多的”,赵老师看着满书架的书说道。

图片

一位学者书房的形成,就是一本一本地攒,再根据研究兴趣和走向,这些书慢慢地成了系列、建了规模。看着书脊上暖黄的灯光,赵老师说:“一位学者积聚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问增长的过程。”

但是,有聚就有散,只是散的方式各有不同。赵老师手里拿着一本纸页发黄的书慢慢摩挲,这是她的导师祝总斌先生留下的,这是一种“散”的方式。历史学系的邓广铭先生把他的书捐给了北大图书馆,书的寿命得到了延续,更多的人从中受惠。所以,书在往前走的过程当中,书和时间结合在一起,从而有了故事、有了人、有了深度,它变成了一条河流。



研究者与欣赏者是两种眼光


对于学者来说,读书就是在工作,此时的阅读效率极高。实际上,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寻找。因为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心里已经有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所以读书的目标明确。此时,研究者身份的阅读奔向的是“材料”,在与材料交锋的过程当中,一直在脑子里对其进行加工,并且随手摘抄。

图片

赵老师将这种研究者式的阅读称之为“干活”。

作为学者阅读,我手上会拿着一支笔,随时要记,要不然就可能会漏掉。有些文本我手上没笔不能记录的时候,我干脆就不读它。

而更多的阅读者是欣赏者,作为欣赏者的阅读,文学类书籍是首选。不管我们学习何种专业,文学绝对是滋养心灵的天地。读人类文学经典,要找到那些和自己心性相合的作者和文字,寻找的过程,就是阅读积累的过程。

怎么判断是否相合?就是在此中我们能放开自己,感觉到舒坦和放松。结束忙碌劳累的工作之后,夜幕降临,面对桌上暖黄的台灯,翻开一本书,在那里安放白日的消耗与疲惫,避开周围的喧嚣与聒噪,沉淀自己。这便是与我们心性相合的文字带来的滋养,读得多了,慢慢就找到了。

图片

赵老师用武术的说法来比喻这种阅读,是“返本归元”,当我们被外界拉扯、消耗得比较大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固守丹田之气,而回到内心的方法,就是回到我们的书中,在书里,我们能安静地读下去,这是完全滋养内心,不必与外人分享,书里映照的是自我。



要“找得到、回得去”


人文社科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何有效地将所读内化于心呢?赵老师讲述了她的独门阅读法——“三步走”:第一步是记笔记,下一步做引得,最后一步做长编,这样就能够“找得到”,并且能“回得去”。

首先,读书一定要做笔记,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的书时,遇到有所心得的内容,一定要用笔划出来,不然读罢全然忘却,慢慢就“回不去”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从小就明白的道理,但在电子书盛行的今天,我们多久没有感受铅笔在纸页上滑动的触觉了?所以,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时,也一定要记得拿起桌上的笔。

图片

更进一步地,如何做笔记也有技巧。停下来大段大段地记很耽误时间,怎样能够让这一过程尽可能快又准确呢?这便是阅读的第二步:做引得,即索引式的笔记。在一本书最后的空白页,记录着赵老师写下的非常精炼的短语或关键词以及相对应的页码,这或是赵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得的地方,或是她认为有误的说法,或是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些文字,代表着这本书对于赵老师此次阅读的价值。“引得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记下来什么东西在多少页,然后回得去、找得着就行”。这样下来,我们通过划线标记“找得到”,又通过引得笔记“回得去”,基本上能够称为“学会读书”了。

图片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最后一步做长编,这是对研究人文学科的同学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司马光有一篇文章叫做《答范梦得书》,范梦得是为司马光修书的助手。在这篇书信中,司马光教他如何搜集和处理材料,如何开展修书工作,这既是读书之法,也是作文之道,对如今我们阅读方法的学习很有启发性。



“知识是要分享的”


如今我们看到赵老师在中央电视台、视频网络平台进行文化普及工作,向大众讲述中国宋代历史。其实,赵老师第一次上电视是非常不情愿的,最初去《百家讲坛》试镜时,她生怕别人发现自己上电视、做知识普及。作为北大历史系教授,在头顶光环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压力。赵老师若是去某地做讲座,她并不会在朋友圈里发讲座消息进行宣传,往往是到了讲座结束后才告知朋友们。对此,赵老师自我解嘲说:“我是一个拿着隐身草招摇过市的人”。

但是,有一句话打动了她,一位编辑说“知识是要分享的”。赵老师非常同意这一说法,她在思考,象牙塔中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她所认可的历史学者的价值在哪儿呢?

她认为,作为历史学者,是代表族群探索有关过去这一知识领域的人。更重要的是,学者获得知识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要分享。专业研究者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族群,特别是年轻一代,永远在接受错误的观念、陈旧的知识、满拧的逻辑。学者们要分享研究出来的正确内容,那种满足于象牙塔中“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研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图片

再有,知识是有分层的,有一些内容确实是大众比较难以达到的高度,探求历史学的门槛也很高。赵老师进行文化普及,就是尽力将这些高深的学问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在一个比较接近科学理性的历史学的思维范式下,分享历史知识,在逻辑正确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明白中国历史。这是她作为历史学者的责任,她说:“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去做,可是我觉得这个群体得有人做。”

她便是主动担起这份责任的人。对于如何讲好,赵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作为已经了解、掌握这份知识的学者,更需要俯下身去,知晓大众的想法并接纳它。进行文化普及,始终要有服务意识。

李兆基人文学院在未名湖附近,周围郁郁葱葱地是一簇簇的花木,俨然是一方安静的天地。在这里,人文学科的老师们在阅读、思考、探索,在书籍中继往圣之绝学,澈间千古之心。



人/物/简/介



图片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寇准、司马光等历史人物。出版有《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大宋之变,1063—1086》《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等作品。主修宋史,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晚唐至北宋军事、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对制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制度与人群的互动关系关注密切。


图片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