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里装着一个作者也装着一个读者

 以我之笔 2023-04-11 发布于黑龙江

花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蒙田随笔》,电子书翻到最后一页想着写上两句书评的时候,才发现我好像只是在页数上完成了翻阅,但在内容上大脑几乎一片空白。虽然我一贯主张读书不一定非要记住些什么内容,那些在内容之外的体验和感觉才是最重要的,但这一次连体验和感觉都抓不到。

这种没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书读下来是有些吃力的,议论性强的地方不是看着看着就困了,就是看着看着走神了,有时候一段话反反复复读上好几遍都不知道写的是啥,也并不是每次都有耐心反复琢磨,就囫囵吞枣的往下看。还总是习惯性的看一看还剩下多少页没读,也不知道自己着急什么,好像这本书成了我“多读书”路上的绊脚石,至少一周一本的进度被拉下来了。特别迷恋合上一本书最后一页所带来的那种快感,但是读这本书过程中心急和不专注这两个体验杀死了这种快感。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所以不觉得自己把看书当做一种任务,但在这些体验中我发现,或许自己潜意识里还是有这种暗示的,或者是炫耀的心理在作祟,总之,不是我以为的那么纯粹。

我以为读书就和谈恋爱一样,不应该朝三暮四,事实上读书竟然真的和现实的恋爱一样,总有开小差的时候。我其实不能明白,我感觉从小到大也一直深受其困扰,为什么人的思绪可以同时延伸到那么多的地方,或者为什么总是在做着眼前的事的时候思绪会飘到另外的事上,不知不觉就被带走了,回不来的时候只好合上书干点不需要专注的事儿,就算能回来,也要费力找补刚才读进去的感觉,可能比消化书的内容还要消耗心神。

写了这么多问题,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两本书穿插着看是大学时候用的方法,一本有意思的一本相对枯燥的,这对于强迫症严重的人来说可能也有点儿困难,而且也做不到完全专注,这个读累了就读那个,思想估计也挺混乱。另外一个方法是现在用的,像这类散文集随笔集的书籍买纸质版的,因为每一篇的连贯性不像情节类书那么强,可以作为枕边书或者放在书桌上随时有感觉随时翻开来看,不追求读完,但是如果读电子书的话,可能就不太合适了。而且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第二次读,因为每一本书就算是独立篇幅的散文,整本书也都有作者的逻辑体系,如果间隔时间太长读完,肯定就破坏了整体感觉。再者就是培养自己的专注力,经常被提到的通道就是静坐冥想,这我尝试过但每次都没有坚持到有效果过。很明显,相比前两个方法,这是可以治标的一个方子,总得想方设法让自己持续下去。

一本书里装着一个作者也装着一个读者。我还是坚持读书的感觉大于所能记住的内容,但前提得是你真诚的去与这本书相交,対映所自然流淌出的真切体验,最好还能记下来,哪怕像我这样不那么好的感觉也没关系,好与不好既取决于当时的体验也取决于我们后来怎么去用,没有白读的书,只有读完不用的书。世界上的书有百万千万甚至更多本,每一本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而人一辈子能读到和读完的书却是有限的,所以答应自己,要么不翻开,一旦翻开了一本书,就认真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