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心理抚养》

 以我之笔 2023-04-11 发布于黑龙江
最近读了一本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名字叫做《心理抚养》,作者李玫瑾是一位犯罪心理学家。这本书并没有提及特别多的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更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一个人的早期心理抚养对整个人生的影响,进而提醒和倡导家长们注重孩子的心理抚养,尤其是在最重要的0-6岁这一阶段。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心理抚养的意识种进心里,与其在行为上费力纠正,学一堆外围的情景教育技巧,不如从本质上防范其发生,当然不可能做到绝对避免,但至少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机会。我认为这类书最好在还没开始成为爸爸妈妈之前就读,不是刻意的去学习一门家庭教育课程,而是当做一本常识类的书去拓宽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就像读一本小说或一本哲学书籍那样。对后代的抚养和教育是人的本能,一旦对其本质有意识的去探究、了解其原理,人们就有能力很好的结合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发展一套自己的教育准则,而且一定是即时生成的。如果做不到这样,那就是家长的问题。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体验就是,孩子教育的问题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就有的,不是孩子有了什么问题急需解决,而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和三观上的不明确甚至扭曲而造成了子女养育观的不明确。换句话说,家长还没有完全成人,又怎么可能再去教育别人成人。所谓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其本质是学习如何做人,这并不是长大成人过了十八岁或者三十岁就自然完成的,实际上是否成人根本不以年龄为衡量标准,人是一个发展的存在状态,成长和学习是不可中断的,也就不存在谁能教育得了谁。成年人与孩子的差距最大也就是年龄和生理发育的差距,而这些恰恰与所说的教育内容无关,至于阅历是独一无二不可传授的,而心理,谁又能说自己的心理成长是成熟完善足以教育人的?所以我想家长应该不是以一个高姿态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是以一个朋友和同学的身份一起学习成长,父母甚至可以把养育孩子当做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去用另一个生命对照自己的生命状态,审视和修正自己,这是当父母想要影响孩子时不由自主就会去做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清楚知道,无论看多少书,听多少讲座,谁都不可能养育出完美的孩子。这正是我从本书心理学角度所体验到的,既然人的早期任何行为和精力都会像连锁反应一样影响其未来的行为和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百分百正确的行为和语言,那么在此条件之下所抚养的结果也就不言自明。我觉得这是观念问题,是我们如何界定一个人的人生到底该是何种样子,是否能有一个除本人以外的人去界定这个人的人生,一个人生来所承载的到底是谁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什么是教育,教育什么,为什么要教育,什么标准才是教育好了的孩子什么标准是没有教育好的,又是谁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恒定不变的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源头的源头也有源头,本质的本质也有本质,在教育开始的开始之前,是提问是思考,是必须要弄清楚的东西,是必须持续去思考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