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 01 爱情 ![]() 在很多人心里,三毛、荷西、撒哈拉这三个词放在一起,就代表了爱情。没读过三毛的书以前我脑海里就有这样一个画面——茫茫大漠,三毛在这头,荷西在那头,两个人向彼此奔赴......很俗套是吧,那可能就是我贫瘠的认知里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爱情了。但我在书里所感受到的,并非我想象的那么浪漫至死不渝或者多么的惊天地泣鬼神,而是也琐碎、也平凡、却因为两颗不凡的灵魂让爱在这些鸡毛蒜皮里闪闪发光。 我也想举出书中具体的例子来描绘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大概我不具备那种爱的能力,所以我还原不出他们的日常里藏着的爱情,在最细枝末节的小事里,得以窥见到的爱情的样子。 也是读了三毛才发现,爱情不是被生活和婚姻的琐碎消耗埋葬的,而是人们自己没有以爱的样子进入生活和彼此,当然也没有进入自己。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那些纠缠,没有灵魂的人怎么可能拥有灵魂契合的爱情呢? 02 文明 关于撒哈拉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是超乎我的想象的。这里有十岁的新娘,有哪怕病死也不能去医院给男人看的女人,有奴隶,有古老的传统......文明是一道鸿沟,未开化的文明与开化的文明之间,已开化的文明与已开化的文明之间,总也有不能被对方所理解的东西,总会有无法继续下去的对话,无法转变的观念。比如三毛想教女孩子们认字算数,她们却不感兴趣,而是“野蛮”的从三毛家里拿一切新奇的东西,且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我在写这段的时候又想,不妥在哪呢?无界和礼貌之间必须要分出是非么?开化和未开化是从谁的角度说的?除了人格上的不平等以外,其他的那些,当生活在当地的三毛或者作为读者的我们觉得当地人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们看三毛、看我们习惯了的习惯当然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三毛是呈现不同的文明生活,以及自己的感受,会有觉得很无语甚至无可忍受的时候,但并不过多的评判这一种文明的优与劣。去回想她所记录的生活我才觉得,是打心底里的尊重每一种风俗和文明,才能做到既保持自己的融入又不“侵犯”别人。 03 经历 三毛的一生,别说一生了,就撒哈拉这一段的经历我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多过了至少一辈子的。她让我认识到,一个人是可以把自己放在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生活的,不是感受和体验,而是在哪就进入哪的生活。如果说体验的话就还太临时,人在临时的心境里就做不到真实和完全的沉浸。只有踏踏实实的住下来,才能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只有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才能在日子里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在最真实的感受里体味人生、提炼出关于人生(或者所感兴趣的一切)的种种思考和认识。 记不起在哪篇文章里三毛说,她对撒哈拉是一种归乡的渴望,因此我觉得撒哈拉之于三毛是信仰一般的存在,有着说不清但却非去不可的理由,就像撒哈拉一样神秘。我也觉得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承载着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记忆和渴望,甚至是救赎与归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