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劳动节:劳动带不来价值和尊严——记我的农民亲人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一、我的农民父母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从小到大,在这一天,总能想到父母,他们满脸愁苦的表情就在眼前晃动,每当这时我的心里总是酸楚和无奈。我的父母是农民,也曾是农民工,最纯粹的劳动者。但在他们身上,我没有看出劳动最光荣,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劳动最痛苦。

在家务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天晴下雨、酷暑寒冬,不论逢年过节、农忙农闲,天天都去田地里,做那做不完的农活。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也不得不和父母一起劳动,大人干大人的活,小孩干大人安排的活。到我上高中时,家里大大小小的农活,像挖地、播种、除草、施肥之类,甚至像驾着牛去耕地都会做!我从来没有一天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只有痛苦和忍耐,和日甚一日的讨厌和反感。

反而是村里的村长,开着商店,从不下地劳动,经常满脸笑容。劳动没有给我们家带来温馨和快乐,只是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有微少结余。每当开学时,父母总是更加愁苦,总是要等到别的同学把报名回来,我自己才能拿着凑来的钱去学校报名。


二、我的农民工父母

后来,我和妹妹都上初中了,家里的经济更加拮据,父母就一起去南方打工,有几年连过年都没有回来,平时打电话时,他们都给我讲在工厂劳动的辛苦:“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在流水线上,不能歇一会儿,不敢多喝水,就连上厕所都是暂停机器后跑着去的,等上完厕所回来,面前已经堆了一大堆流水线送来的产品。”

“那《劳动法》不是规定每天工作不能超过8小时吗?”我问。父亲听到我这样问,就笑了,“傻孩子,书里面是那样讲的吧!这里工作八小时,底薪800,加班一小时加班费10,加上全勤奖,一个月能多拿两千多。要是不加班,连吃饭付房租都成问题。再说,你不加班,哪个工厂会要你呢?”

我听了,对这样的现实感到震惊,只能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妈妈说,“他们感冒了,连打针的时间也没有,不敢请假,一请假就要扣全勤奖。只能扛着,自己配点药吃,实在好不了,就请一天假,打一天吊瓶。你爸现在头晕的厉害,这几年颈椎病越来越厉害了。我好些,就是眼睛看东西比去年更模糊了。”我听着,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不知道该说什么。妈妈接着说,“你看劳动多辛苦,挣一点钱多不容易,你要攒劲学习,将来吃轻省饭!”我就赶紧汇报我学习的情况,并说“我一直努力学着呢,你们放心好了。”


三、我的农民工兄弟

在外打工虽然能多挣一点,但却要比在家务农要辛苦百倍,而且要省吃俭用才能积攒一点钱。记得有08年春节,在外打工的表弟回来了,他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应聘进入了富士康。

08年前后,富士康员工跳楼的新闻报道很多。我惊诧地问“富士康不是有很多人跳楼吗?”“是啊。有的是想不开跳楼;有的是被人打死,扔下楼的。”表弟以非常轻松的语调回答,看着我一脸的疑惑,他补充说,“富士康工资很高呀,底薪一个月两千多,连加班下来一个月能拿四五千呢。反正我想得开,不会跳楼。就是万一死了,父母还能拿到四十万的赔偿金呢。”

我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便问,“那你准备打几年工?”表弟认真想了想说,“我是要打一辈子工的,我不会种地,也讨厌当农民,当农民挣不到钱。在外面打工挺好,在外面一年能攒两万多块钱,回来把房子一修,娶个媳妇。”表弟不好意思地笑笑,“结了婚,还得出去打工,外面花花世界热闹,农村太安静,没意思。”

我接着问,“那你将来年龄大了,打不动工了咋办呢?”表弟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很快就回答我,“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过一天算一天吧,如果打不动工,就找给工厂看大门的工作!”正说着,表弟兜里的手机响了,“喂,三缺一呀,我马上过来。”表弟指了指手机,“老李叫打麻将呢,我去了啊!”说完就哼着歌走了。看着他的背影,我思绪万千。这些打在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赌博成了唯一的消遣和娱乐,一群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既吹牛也能交流感情,给自己一年紧绷的神经松一松。

现在农村,像我表弟一样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很多,有的甚至全家都出去。挣几年钱,回家修一栋两层的小楼,娶个媳妇,然后夫妻俩继续打工。有的两口子,在外面打工,女的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看花了眼,抛弃丈夫和孩子跟着人跑了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就像候鸟,对家乡的眷恋,使他们每年冬天历经千辛万苦回来,待上半个多月,吹吹牛、打打麻将,农村也因此顿时热闹起来。春节一过,他们就陆陆续续到全国各地去打工,农村又回归到死寂状态。农村已不再是那个让人魂牵梦绕娥故乡,而是贫穷、衰老的象征。

四、被大地抛弃的人


   
作为劳动者,他们为城市流尽了血汗,却找不到立锥之地,还要饱受歧视。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他们穿着仿冒的名牌,打扮时髦,手里拿着智能手机,说着普通话,在内心深处却有着深重的自卑,他们清楚,自己不属于城市。但长久以来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在农村也找不到归属感,他们再也回不到土地上面,没有农民的技能,更受不了那种静谧和辛苦。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少,这些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各地游走,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年轻农民工的子女往往又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生下孩子后,要么就送回农村,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隔代效应,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往往比较娇惯。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国家实行撤点并校的举措,使得这些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很远的乡镇学校住校,爷爷奶奶在周天送到学校,周五下午接回家。这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住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年轻农民工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里进不了公立学校和好的私立学校,只能上农民工子弟学校,设施不全,教学质量是很差的。

每一个衰亡的农村,都有一大群从这里出去在外游荡的农民工他们像是被大地抛弃的人,么有落脚的地方。劳动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尊严和价值,越是底层的人,生活越是艰辛,劳动带来的越是屈辱和无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