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该怎么读书(附书单)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写在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该怎么读书(附书单)

我们总是惊叹于大河入海时的汹涌澎湃,却不知它汇聚了多少细流,跃过了多少高崖,撞击过多少坚石,抵挡了多少浅滩的诱惑,才最终形成了她的博大。

人的伟大在于思想,而读书有助于挣脱时空束缚,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从而有助于深刻思考,摆脱偏见和愚昧,形成独立思想。一个人走过的路,处过的人,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形成了这个人的独特精神和气质。

我有一段时间沉迷于微信,点击朋友分享的文章,浏览订阅号的文章,在微信群中热烈讨论,以为这就是阅读,以为这就是学习。现在看来,微信、凯迪社区、知乎、豆瓣等等手机应用给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微信让我认识了天南海北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充实。但对我也有很大的危害,让我习惯于碎片化阅读,荒废了持续深入的阅读。猛回首,除了知道一些杂七杂八的信息,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框架,没有建构起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坐标系。尤其在教育教学中,还是主要是凭经验和感觉。而我已接近而立之年,仍在荒废光阴,且感觉良好、自以为是,不由得胆战心惊,而冷汗涔涔。

当下,信息泛滥,自媒体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打开朋友圈,标题党、鸡汤文、爱国文、怀念领袖文、养生文等等充斥眼球,要么老生常谈、没有实质内容,要么荒谬滑稽、破绽百出。就拿养生文来说,这个转“要想身体好,就得多喝水”,那个转“要想身体好,水也不能多喝”;这个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个说“生命在于静养”——互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若把这当成生活准则,非折腾死不可。我并不反对碎片化阅读,但对阅读的内容一定要有基本的分辨能力,我从不看“不转不是中国人”“月入2万”“马云说”“90%的人都不知道”等等打头的文章。另外,就是碎片化的时间用来碎片化阅读,而有了较长的时间,我都会选择放下手机,拿起纸质书。

我把近期看的一些书做一简单的梳理,也算是给朋友们的一个书目推介吧。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人生在世,要遇到多少人,要说多少句话?但遇着一个能说得着的人何其难呀?孤独是人之常态。为了消解孤独,人总得去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有的人能找到,这是运气。更多的人找不到,这是命运。有的夫妻,结婚前说得着,结婚后却说不着了;有的朋友,年轻时说得着,年纪大了却说不着了……

刘震云在小说中描述了在动荡的上世纪,三代人不同的艰辛的命运。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命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么一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2、毕飞宇《推拿》

一群盲人按摩师的酸甜苦辣。有的人眼睛看不见,心眼能看见;有的人眼睛能看见,心眼却瞎了。

3、唐浩明《曾国藩》

唐浩明没有把曾国藩神化,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的深处乱世的士大夫。中国人最擅长耍阴谋使诡计来窝里斗,因而在中国能干成事,能善始善终、扬名后世,一定是人中翘楚。曾国藩在修身、读书、治学、用人、处世、做事等等这些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成就,值得教育者、管理者好好看看。

4、北岛《结局或开始》

清早起来,对着初阳,读几首有阳刚之气的诗,整个人一天都充满力量。北岛和那一批诗人创造了中国新诗的新辉煌,他们的光芒现在还在照耀着当下的诗歌的创作者。那时那群年轻人,有理想有激情,有勇气有诗意。对照之下,当下的年轻人,都有些什么呢?

我怀念那个时代,怀念在草坪上弹吉他朗读诗,在宿舍高谈阔论,在西单墙下振臂高呼的那个时代!北岛作为那个群体的领袖和代表,他的诗是最具有力量和深度的,读来还让人震颤不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至少我要成全我自己”……

5、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

在苏联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而同样的意识形态下我们享誉世界的人才和作品都少得可怜,不得不让人深思!马卡连柯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抛开意识形态不论,他的教育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学习和借鉴。这本薄薄的小书,选择的是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文章,浅显易懂,充满智慧,读来如醍醐灌顶,解决了我很多困惑。比如,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家长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家长如何在孩子面前谈论自己的工作,如何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如何让孩子花钱,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等等。

6、邓康延等编

《盗火者——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

这本书是根据凤凰卫视同名纪录片整理完善成书的,介绍了当下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高考工厂、语文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家学习等等方面的内容,而书比纪录片内容更为丰富,增加了杨东平、陈丹青、冉云飞等人的推介文章,书后附有魏勇、郭初阳、蔡朝阳等人的课堂实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这本的深度。令人不解的是,这本书出版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但立即遭到封杀。现在市面上买不到了,旧书网还有得卖。

我加了一些微信教师群,群里的教师大都对中国的教育持悲观的态度,尤其是教师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对教师缺乏足够的尊重,权力机关不作为,但又处处用权力对教育蛮横干涉,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压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各种检查让教师疲于应付,加之层出不穷的乱象,让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寒了心。但教育终究是一件去做的事,在书中,介绍了很多一线的教师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改变,有识之士也在极力发出声音。悲观而不绝望,心中总还要有那么一点希望,这就是努力的动力,力所能及地做一点事情,至少自己有光,总能照亮那么一小块地方。

7、王鼎钧《作文四书》

这是当代华语文学大家王鼎钧谈写作的四本小书,分别是《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作文七巧》和《讲理》。文学大家放下身段,一一讲述写作的基本技巧,睿智深刻。如同一个沿街叫卖麻辣串的,被一个顶级大厨请去吃满汉全席,还为你细细道来,如何选择食材,如何掌握火候,用什么调料,怎样装盘。出来后,眼界不同,境界也就提高了。

在《作文七巧》里,作者放低姿态,领着你走路;《作文十九问》里,把路指给你,让你自己走;《文学种子》启示你走自己的路,开始与大师赛跑,开启自己壮丽人生;《讲理》告诉你如何把生活中的判断力整合拔升为写作中的判断力。

王鼎钧善于概括自己的观点,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善用比喻,求同辨异,举重若轻;长于借鉴,移花接木,勇于创新;博览群书,讲作文例证丰富,信手拈来;语言生动,涉笔成趣。在谈及他写作这四本书的初衷,王鼎钧说,“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我一边赤着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

看了这四本小书,如同一个会点三脚猫功夫的武功初学者,被一个绝顶高手指点后,只要肯用工,上升的不只是一个层次。我尤其喜欢他这句话:“(关于写作)年轻朋友不怕有技术而无性情,就怕有性情而无技术。有志写作的人实在应该及早注意技术训练,早日为性情准备'容器’”。写作如此,其他事情,要有成就,何不是如此呢?

8、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诗是什么呢?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王国维写《人间词话》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很多人解读出来却变得冷冰冰了。叶嘉莹先生有非常深厚的诗词研究的学养,她人生历程坎坷多难。在解读《人间词话》时,时时充溢着一种对诗词发自肺腑的热爱。在书中,常见她对经典有敏锐的洞察,对东西文学批评的融会贯通,对多方阐释话语的尊重和辨析,根植于人生阅历和广博阅读的深厚见解,深入浅出却又透彻深刻,生动流畅却又严谨全面。作为一本学术讲演的文字稿,并不艰涩,适合老师和学生读,有助于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9、顾随《苏辛词说》

“大家小说”系列里的一本,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分别选了辛弃疾和苏轼的十来首词进行解说,妙语连珠,谈笑风生,发人深省让人会心一笑,语言风趣又时常让人忍俊不禁。对苏辛两位大家的佳作,评头论足,“指手画脚”,却又能挠到痒处,戳到痛处。东坡、稼轩在世,也得点头称是,心服口服吧!

10、魏励《汉字部首解说》

这也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随便翻一页都有收获。作者魏励是商务印书馆编审,专门从事汉字规范化方面的研究。在这本书中,选取了201个常见的汉字部首,对它们的读音、演变、意义和构字方式进行了解说,能帮助人更深入地理解汉字。作为工具书,推荐给学生和语文教师。

欢迎扫码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