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题目 茫茫人海,举目四望,哪个人是你最愿意书写的人?他/她或者让你喜爱、敬佩、感激、好奇……又或者兼而有之。 写作要求:请采访他/她,并完成“人物小传”,可取一截面,可叙其生平,着力突出个性特点。 人物小传 2 名师指津 1.采访对象选择 选择人物的时候可综合考虑熟悉程度、人物经历的丰富性、故事的可读性、采访方便与否等进行选择。 2.如何采访 一个采访提纲。例如,你最想了解他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什么?除了采访当事人,还可以采访外围对象,从多个角度了解人物,以期获得更客观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采访过程中不妨多关注细节,提问细致一些,更容易得到优质写作素材,方便成文。 3.写作技巧 细节决定质感,铺陈细节,是叙述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写好细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 要抓取最能体现其精神气质的细节,予以聚焦。在写一个大提琴演奏家时,我特别注意到了他的手。跟我们想象中艺术家的完全不同,“他的手骨骼突出,骨节粗大,两手手心和左手五指上都覆着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苦练的结果。” (2)细节描写语言要精炼,服务文章主题。有些同学认为细节描写就是描写上的不厌其烦,越详细越好,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细节描写不等于啰嗦。当细则细,当简则简。 (3)举具体的例子。文章的质感来自于细部雕琢。比如说,要表现一个人热爱古典音乐,写“他家里存放着很多古典乐的黑胶唱片”,就远不如“他家里有800张以上古典乐的黑胶唱片”效果更直观。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要得到这些细节并不难,只是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 3 学生佳作 一名奋斗者的自白 一名奋斗者的自白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的奔腾下,总会有浪花拍击在岸边的岩石上,但对于河流激荡前进的主体,它们往往是不被人关注的。 当他的头顶染上了一抹无力抵抗时间的苍白,他的妻子说:“这些年,他愈发释怀但沉寂了。”的确,当他走进社区的集市购买果蔬,当他烹饪了几道简单的饭食,眼光是简单而又纯粹的,好似仅仅为了度过时间般平淡。
他受其父亲影响颇深,有着要强的性格和欲自己做出一番成就的志向。毕业后他也进入了父亲所供职的军工企业。 而此时他的父亲已成为公司分厂的副厂长,但倔强的性格从未让其给孩子提供过任何便利。年迈的老人谈及此处:“他本可以少奋斗10年,是我太自私了。”说出此话,老人语速很慢,很庄重。 但他并不乏才华和毅力,从基层做起,工作认真而出色。被提拔为干部后,每一篇会议文件,每一项工作安排总是出色完成。 他为了梦想而进步飞速,跻身某著名国企的工会主席职务,成为全公司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在别人事业刚起步的年纪,他看尽了繁华,公司高层都认为这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前途不可限量。但通宵工作和连日应酬,彻底切断了他向上跃迁的通道。 中国飞速的发展,打不穿体制的桎梏。畸形的晋升体制在经济繁荣的外表下暗流涌动。国人的观念里,酒和饭总作为“亲近和气”的化身,但工业文明让佳酿成为了取悦他人的工具。 他说:“我听过一句话,叫'杯子碰在一起,那是梦破碎的声音 ’用在我身上倒蛮合适的。”是的,在一个无人过分在意的夜晚,他的梦破碎在了一声划破寂静长空的救护车的鸣笛声中,他的前途止步在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 出院后,聚光灯不再。他消沉过几年,“那些日子他过得浑浑噩噩,没什么盼头。”他的妻子回忆道。“应该是孩子吧,他很优秀,起码我这么觉得。”这是他对于他重新振作起来的原因的回答。 “您印象中最深刻的经历是哪一段呢?”我问。他答“我在国资委工作时吧。北京很繁华,那个单位很不错,我见到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在每晚结束工作后,望向空荡荡的国家部委办公楼,走在闪烁着各色灯光的北京街头,我很迷离,这种感觉显得我很渺小 。” 在采访他的孩子同样的问题时,我得到了近似的答案,不过“北京”换成了“上海”, “国家部委”变成了“一场全球青年的经济论坛”,但当他谈及感觉时,也是“渺小”。 他的卧室一直留着2012年的一张报纸,上面印着一行大字:“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8项规定”。我问:“如果这项文件早下发几年,您的境遇可能会发生改变吧?”他答:“哈哈,一位领导人讲'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我相比于所认识的很多人——他们有的离开了世界,有的叛离了国家,我起码还活着,而且过得不错,并且尚忠于自己的祖国,挺满足的 。” 在谈笑间我们结束了谈话,时代发展欣欣向荣而走向远方。国家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惠及到了他的父亲,一层砖红色的油漆涂抹在了5层小楼的老旧住宅上,曾经西安市最早的航空发动机领域专家,对此深表感激。他的孩子对“新时代”很热情,对未来饱含希望。孩子寻找着他梦想中公平的环境和舞台,好似已经发现些曙光,不过这束光仍还被一座大山罩着。 时代的激流向前滚着,若想不干涸在河边的岩石上,那便只能继续势如破竹,卷着浪花前进。 教师点评:主题很有深度,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用一个人物的命运写一个时代的悲哀——畸形的晋升体制制约了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发展,形象而真实。 云中梯 云中梯 高一五班 赵麒萱 在离学校不远处,便望见了一个瘦瘦高高的,穿着件灰色夹克,脚踩着一双老式黑色布鞋的人。走近些,他似是也看见了我,笑着冲我招了招手,他不算高挺的鼻梁上架着副普通黑色眼镜,但眼神中的那份灵动是遮不住的,想必他就是我今天要采访的那位清新脱俗的物理老师雷晓园了吧。 “我喜欢轻松点的氛围,像朋友聊天似的,这是和我崇拜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学的,”他笑着说。我之前与他曾经的学生了解过,雷老师十分博学,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不仅喜欢做实验,还喜欢聊哲学、历史、文学、佛学。对此,他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笑道:“博学谈不上,只是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都会去探索一番,也算给自己扫扫盲,丰富一下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上课前,他会拿出三分钟和学生玩一道填空题,叫“人人都有……”,每天都要填不一样的来让学生思考“人的共性”,他还带学生做了一道生命数学题,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坐标轴来,代表人的一生,一步步引导同学们得出结论:人做任何事,付出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在同学们对学习没有热情时,他总会拿一句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话来点拨大家。他还给学生们讲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来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并拥有改变这世界的勇气。讲生活水平很低,但精神境界很高远的庄子。在毕业时,雷老师送给同学们最后一句话“闻教便行,奚待更劝”。“给同学们讲这些,也是希望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培养每个人的个性,若使他们的内心境界有所提升就更好了,可以充满希望的对待一切,也不会虚度光阴,立志做一个对这世界有贡献的人,我相信这些孩子们是有着无穷大的力量的,”雷老师说道,他眼中闪着熠熠的光。 ![]()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