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5】“劳育”“体育”都考了,“美育”高考怎么考?怎么写?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1

作 文 题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名师指津

基于“问题意识”的高考作文备考

      写作是人类最重要的表达交流的方式之一,主要存在三种形态:一种是自我抒发式,如诗歌、散文;第二种是记录再现式,如史书、小说;第三种是解决问题式,比如书信、论文。现在高考作文强调基于现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写作,其实就是强调高考作文的“问题解决”属性,学生通过审题,进入由具体的情境,分析并解决命题者提出的问题。

      当然,命题者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潜藏在材料中的,需要再对材料进行梳理的过程中进行准确把握。也就是说,考生要把材料转化为一个具体的问题,在作文写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本材料中所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并解决“中学生美育缺失造成的审美意识的误区”这一问题。这个关键问题又主要由三个大的问题构成:

1、美盲为什么比文盲可怕?文盲和美盲之间是什么关系。

2、中学生“美盲”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一个同学认为审美无用,第二个同学把审美等同于对外表浮华的打扮,第三个同学认为追求美等同于小资情调。

3、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中学生如何看待美育与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的关系?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式转变这一看法?

      作文情境又产生了两个具体问题:

1、我面对的人是谁?

2、我处在什么场合?

这要能对以上关键问题的把握,并且准确优美表达,便不难把这篇文章写好。

3

学生佳作

1、马新晴:灵魂自绽清辉,何须外在繁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学生真正该追求的是内在美。

画家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这是在强调审美对人生存生活的重要性。但仔细品味,文盲又何尝不是一种审美能力的缺失?作为中学生,外在美固然要追求,但需适度。对思想美、内在美的追求,才会让灵魂之月披上清辉,最终获得自我确证,精神提升的能力。

适度满足物质,方显心中月之朴素本色。人人心中都有一轮月亮,那是美的居所。适度满足外在追求,才能免于被消费、攀比的迷雾所笼罩。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发展迅速,人们仿佛走入了消费焦虑的黑暗森林,被跟风”“盲目攀比迷了眼。诚然,物质条件不可或缺,但只有适度、适合的物质追求才能助我们走出黑暗,让心中月显现朴素本色。

追求精神充盈,方成心中月之圆满无缺。灵魂若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里尔克的温声警示,正是古今中外无数人智慧的结晶。《诗经》凝结古人生产生活经验,于《关雎》感爱情之美,于《庭燎》感夜空自然之美。《徐霞客游记》印下了徐霞客游历大半个中国的足迹,从中可感山川大河之美。《文化苦旅》展现了余秋雨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从中可感传承与创新之美。“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的吟咏也在提醒着我们,作为中学生,追求精神充盈,方成心中月之圆满无缺。

结合生活实际,方绽心中月之清润光辉。如今一些学生,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追求美,为体会小资情调而追求美。他们可曾记得屠呦呦历经无数次实验研发青蒿素拯救全人类?他们可曾记得樊锦诗与敦煌相依相偎,立志传承中华之美?他们可曾记得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豪壮之美?只有自我审美与时代需求结合,才能使灵魂绽放清辉,才能审出最本真的美。

作中学生,我们也应脚踏实地,务实踏实,专心做自己应做的事,切勿被外在繁华所遮蔽,让生命失了光辉。顾城曾言: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

若灵魂本就自绽清辉,又何须外在过多伪饰?

我的演讲此结束,谢谢大家!

2、宋语涵:让审美漫润生命的沃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是否惊异于冰川的雄奇,又是否欣喜于朝霞的绮丽?请回想那一刻的感受吧——一声赞叹,一份悸动,那是对美的感知,是上天所赠的宝贵能力。

审美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笔财富。若没有审美,世界便是元素的简单堆砌,牵牛花只有科属,再无夕颜这般微妙的名称,为花苞披上朦胧的哀愁。这样的世界,是多么冰冷且单调!但当有了审美,黄河与银河并流,泥沙是星辰碎屑,一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旅途,平添几分浪漫与豪壮;当有了审美,瀑布幻生出紫烟,氤氲于天地,使人间有了温度。从江南水乡的船橹摇荡到凡尔赛宫的金壁辉煌,从秦腔的高亢嘹亮到小提琴的清透悠扬,千百年间人类所积攒的文化艺术的珍宝,无一不是审美的产物。

世界因审美而多彩,编织出一重重奇妙梦境,向每一个人展开怀抱。可现实中有太多芜杂缠绕追求的双腿,有太多凡尘蒙蔽渴求的双目,本应鲜花盛开的生命变得荒芜,心灵的沃土因缺少审美浸润而干旱龟裂。已经有多久,你只闻见工业印刷品的异味,任清甜桂香在冷冽寒风中逸散;已经有多久,你被倚叠如山的书卷阻挡视线,不知今夜的月华正拂过哪层树梢?在工业社会,在快节奏的当下,在紧张的高三,追求效率,追求成绩,心甘情愿地废弃审美能力,异化“三点一线”流水线上的机器,这样的情况已履见不鲜。但正如画家吴冠中所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丧失对美的追求,便舍弃了对健全人格的自我培育,同时也丢掉对世界繁复多姿的感知,这不仅不利于成绩提高,也与五育并举的初心背道而驰。

其实,审美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也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意识,一种不断自我充实、自我悦纳的生活方式。美不在游历名山大川,春意点染的校园是美;美不在取悦他人,悦纳自我的健康心态是美;美不在浮夸奢华的饰物,质朴自然是美。刘禹锡以淡笑有鸿儒为美,欧阳修以乐生之乐为美,樊锦诗以苍茫大漠为美,吉布小龙以歌唱时孩子的笑颜为美·······“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在当下,审美标准更加多元,可未曾改变的,是热爱生活的态度,积极健康的心灵。当造化唤你回到她的怀同长卧,你未曾用过的美将同你进坟墓,莎士比亚对审美的意义早有警示。

所以,请抓住生命的每一瞬间吧,感受那股清风,你便拥抱了美;仰望那片星空,你便邂逅了美。

请让审美浸润生命的沃土,让美的果实结满大地,让青春的时光鲜活斑斓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3、让生活美绽放

刘艺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海德格尔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一束鲜花,有人无动于衷,有人却捕捉到美与诗意。快节奏的今天,焦虑迷茫仿佛成为年轻人的代名词,当我们无力改变客观环境时,可以揣着诗意寻找生活中的,让幸福之花在生活之美中绽放。

何谓美?不是浓妆艳抹、穿着时髦,笑容灿烂、整洁大方即是美;不是珠光闪闪、金钱堆砌,花开鸟鸣、日落潮涨都是美。美是自然和多元的,罗马尼亚摄影师米哈埃拉诺洛茨的镜头下有世界各地不同年龄的女人-白发苍苍的农妇、满脸雀斑的少女、患白化病的女孩……她说:要看到美,并非只是空空的皮囊。美也不拘限于人的外表,自然和生活中有许多美等着我们发现:窗外的山与风、天上的云和月、园子里的栀子花、痴迷滑滑梯的孩子的灿烂童稚的笑……没错,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但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并非毫无美感和乐趣,而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一切琐碎的日常中,轻轻拨开日复一日的枯燥,去用心感受宇宙山河赋予的美。

我们为什么要去追寻美?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他认为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远古的人们为什么保存火种?有人说,保存火种可以御寒取暖,有人认为火种可以将生肉烧熟,但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却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在当今物质条件丰裕的情况下,许多人却精神极度贫瘠,以致于陷于迷茫和痛苦中。而美育是破解这一难题,赋予人精神动力的一把钥匙。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持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电影《死亡诗社》的这句台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我们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一个个不痒不痛的数字,我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鲜活个体。而区分前者与后者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我们具有发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们在努力学习挣取面包的同时,不应忘了水仙花的芬芳;当人们都在低头寻找六便士的时候,我们当记得抬起头去欣赏夜空的明月。世界辽阔,生生不息;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同学们,愿你们历经山河,依然热爱生活。请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让幸福之花在生活之美中绽放!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4、带着一双爱美的眼睛上路

王棣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带着一双爱美的眼睛上路。

进入繁忙而有序的高三生活已百日有余,面对做不完的试卷、上不完的课、休息不了的假期,我身边的许多同学都对这三点一线的生活发出不满的声音,更是无暇关注身边的美感。然而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纪伯伦曾感叹:我希望我的心灵充满对爱和美的饥渴,我宁愿在充满渴望中死去,不想在萎靡无聊的生活中偷生。美之于我们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它是山间岩隙潺潺流动的溪水,是雨后空中笑眼弯弯的虹,是课间广播站突然响起的动人乐曲,是同班好友真城友善的笑容。可美却又那样相同。那些美感生发的瞬间都溶在我们的血液里,它们教会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他人、欣赏自我,心怀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行走在这虽不完满却足够温暖的人世间。

带着一双爱美的眼睛,我们漫步在生活这条蜿蜒曲折的路。唯有静心凝神、仔细观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方能捕捉生活中那些细碎的美感。你可曾看到,街边阴暗潮湿的角落仍有小花开放,那是生命的坚毅之美。你可曾听到,清晨教学楼中传来清脆的朗朗书声,那是学子的奋斗之美。你可曾触到,秋日久久阴沉的天空洒下一缕温柔的暖阳,那是自然的抚慰之美。你可曾经历,不相识的同学主动将伞递给狼狈躲雨的你,那是善意的无私之美。

生活固然有无尽的苟且,然而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唯有坚强乐观、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欣然起舞,方能挖掘出生命真正的美感。突逢大雨时,苏东坡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路吟啸徐行。残奥会上,无臂的游泳健儿王李超冲向终点时只能以头撞壁,展现人类最不屈的灵魂。饶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居易,尚能在音乐中发现美感、舒缓心意,你我又有什么理由忽视生活的美丽原貌?

有带着一双爱美的眼睛上路,不中是物质攀比,而是寻找精神的平和与富足。拥有一百间屋子的富翁也音会羡慕贫穷的渔夫,只因圣诞夜渔夫家中孩子们纯净优美的歌声。行乞的人未必只解人间疾苦,他们也会为自己收养的宠物搭窝筑巢、精心照料,他们是流浪汉,他们的狗却不是流浪狗。美从来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地位,它是心灵最原始的感应。

顾城说: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心里有光,哪儿都美。带一双爱美的眼睛上路。

谢谢大家!

5、于无华中生大美

徐睿函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哲学教授张世英曾言:人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在审美这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中,人的心灵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与有限意义,得到自由与解放。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审美是一种于无华中生大美的追寻。

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无需金钱交换,但须一颗柔软细腻的心脏。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生活的美意常就这般隐匿于茶饭的热气里,化形于四季的轮回间。

看似骨感的高中三年何处无美

然而,身处竞争激烈的升学之路上,追寻美似乎没有现实价值,不能用来提高分数的美,对中学生而言,意义何在?

我想,美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韧性;审美,能让我们于狂风暴雨时寻得宁静;于困厄绝境处,依旧怀有坚信。大疫之下,美国一堵蓝色墙边,刚刚完成疫苗接种的马友友拿出大提琴,在留观期间演奏起肖邦与舒伯特的乐曲;地震过后,舞台的聚光灯下,截肢不到两月的廖智,跪着跳出生命的舞蹈。在命运的风暴时刻,是音乐,是舞蹈,是美,让他们有处寄放不安的灵魂,坚守内心的安宁;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在对美的追求中确证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美本来就是非功利的,何必问它的功用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到非洲,与部落中的人一起围着火把跳舞。他问他们: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创造意义!是呀,美本身即是意义。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将面对一个总在精打细算,追求功利回报的社会。有 这样一种纯粹的存在。难道还不值得庆幸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当我们与这不沾铜臭气的大美相遇,何必再向它索取更多的利益,且抓住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与山川大泽,与草木虫鱼,与外物更与自己展开一番对话,关照自身关照万物,便不负一番意。

同学们,请于奔忙中放缓脚步,卸下功利羁绊,慢慢走,欣赏啊。

6、以识启思,以美怡情

李沃霖

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以识启思,以美怡情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这一份诗意,正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对审美情操的陶冶。城市化的推进把人们禁锢在程序的枷锁之内,信息化的发展又把人们封闭进自我的深渊之中。当灰暗的楼厦取代了山林川泽,当工业的白烟遮蔽了碧色晴空,是人类本性中对美的渴求让我们仍能葆有对生活的热忱,仍能从生活的微小角落中发觉那一份静谧的诗意

培养这种发现的能力,则离不开对审美的锻炼。丰富知识,积淀素养,在学习中锤炼审美高度。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审美高度。去年一度流行的不讲武德等网络热词,被人民日报批评为审丑趋势;今年开展网络清朗行动,打击了不少饭圈文化带来的扭曲审美。

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都与人们审美高度的欠缺相关。诚然下里巴人亦有存在的合理性,高山流水也总是难以摆脱曲高和寡的传播困境,但从个人角度,我们仍可以通过不断阅读与学习充实自我、加深思考,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理性辩证,转换视角,在思考中塑造审美远度。所谓远度,就是能从宏观、长远的视角把握当下,发觉与时俱进的美感。苏轼与客同游赤壁,客人感到哀吾生之须臾,苏轼却沉浸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取之无尽中怡然自乐,只因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因忙碌而陷入容貌焦虑,有人因虚荣而沉迷梳装打扮;这其实都是审美缺乏远度的体现。学生应着装得体、干净整洁,以勤奋刻苦、自信大方为美,而不是在过早的年龄接触不适合的事物,未倒置。

心怀善良,真诚热情,在寻觅中涵养审美温度。康德曾言,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而心中始终保有,善良和热情,也是打开通往美好之门的钥匙。即使是一个人孤独地漫步,卢梭也能因偶然邂逅的天空、星辰和花草而感慨这第一个感觉的一刹那其是甜密;即使仕途不畅、回乡隐居,陶渊明也能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发觉山林生活的乐趣。正是他们心中的乐观旷达,让他们能始终拥抱热情,始终感激美好,成为有情怀、有温度的人。

作为学生,我们亦不必抱怨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而应该尝试享受这个努力追求理想的过程,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做有温度的青年,与身边的点滴美好同行。毕竟向上攀爬的那条路,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澎湃。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而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诗人,以识启思,以美怡情,在对美的追求中,获得心灵的充实和成长。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  荐  阅  读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1】对“凡尔赛文学”的思考:模考优秀作文,附点评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2】让“中国式浪漫”助力发展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3】选择从众,还是选择独立?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4】奋进新时代,勇作追梦人(宏大主题怎么写好)
记叙文写作:“人物小传”写作训练
记叙文写作指导: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原创精品)
清北自招题,穆旦《城市的舞》解读
实用:如何做好高三生的家长?
千古奇文,《赤壁赋》美在何处?(附课件)
记叙文写作指导: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原创精品)
郑刚:从世俗的爱到超越的爱,我如何教《长恨歌》
文本细读之《夜归鹿门歌》:徘徊山门之外的孟浩然
如何孤独地面对永恒、阔大的宇宙?——我教《春江花月夜》
郑刚:杜甫的泪水为谁而流?(《登岳阳楼》文本细读)

发现“分享”“在看”了吗,戳我看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