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南宋的亡国有一首民谣:“遥望建康城,江水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南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七个儿子,六个死于宗族权争,一个被吓死,而他的孙子辈则被南齐君主全部诛杀,如同当年刘裕诛杀东晋司马氏的后人,历史就是一种轮回。 (点击可收听本文,时间约8分9秒) 人性的弱点:“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良田置的多广阔,出门又嫌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一品当朝为宰相,还想山河夺帝基。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一旦求得长生药,再跟上帝论高低。不足不足不知足,人生人生奈若何? 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兮”。 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那些布衣出生的君主们几乎无一不是重蹈上述的覆辙。亡国时,他们的后人无一例外地被继任者集体屠杀。 精神层次,往往决定人生的高度。 按理说,作为帝王的继承者,游戏人生的成本是最低的,没有创业之苦,没有竞争之难,每天躺着就能收获数不尽的享受,稍稍对百姓的困苦上点心,就能成为万世明君,接受万民崇拜。 但是,“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真不是随便说说。 王朝的更替原因,早在夏朝太康失国时就做了定性,三千年前的华夏就产生了“民本思想”。史典《尚书》之中的“五子之歌”只用短短的几十个字便讲清楚了。 治水的那位大禹的孙子太康印证了“富不过三代”的原理,当禅让成为世袭,“国天下”变为“家天下”时,权力、财富、美女皆拥于一身,唾手可得,便开始游戏人生,视万民为刍狗,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如果胡来。若帝王如此,则失江山丢性命,改朝换代,祸及子孙,太康被赶下台后,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一夜间成为庶民,被驱逐到洛水边,五个弟弟义愤填膺,每人都对太康发出了悲惨的怒吼。 大弟说:我们的爷爷大禹临终前曾教诲,百姓可以亲近但不能轻视,民是国之本,固本才是君主的作为,天下苍生,即便是面对愚昧的夫妻,君主也不可高高在上,更不可能一人战胜,考察民怨要在未成势之时,不能等到积重难返,治理万民的权势,如同下等的绳索驾驭六匹烈马,怎么能不谨慎呢? 二弟说:君主如若迷恋女色,肆意游玩,饮酒成性,沉迷舞乐,大兴土木,这些事,只要贪于一桩,就会家破人亡呀。 三弟说:先祖唐尧禅让时,留下广袤的土地,如今放弃德政,扰乱纲常,自取灭亡。 四弟说:先祖的法度流传给后世,如若税赋公平,法治公正,政务公开,敬畏权力不去放纵则民富国强,现在不遵循华夏的传统,不仅断了后人的祭奠还危及宗室。 五弟说:不慎行祖宗的教诲,事到至今,我们失去了祖上留下的家业,心情悲痛,百姓仇视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悔改都来不及了呀! 当太康听到这些控诉时怎么想? 我们可以用文学的手法演绎: 太康听后大哭,悲悲切切地说:兄弟们,你们说得比唱得好,但是沦落到这一步,你们没有过错吗?这些道理谁都懂,可是当时我在位时,你们只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吮痈舐痔,我说东没人敢说西,我一个眼色一个表情,你们都能猜测出我想干什么,你们没人对我说真话,把天下夸赞的歌舞升平,把天子夸成万世明君。你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面对危机隐瞒不报,生怕伤及个人利益,这个国是被你们一点点的腐蚀、腐败、腐朽搞垮台,现在家败了,国亡了,你们都怪我,难道你们没有责任吗? 太康,成为失败者、失国者,若不推测他的反驳,恐怕绝不会有人关注他当时的委屈和愤怒。 历史不是诗歌般唱唱而已,在真实的历史中,太康和兄弟们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征伐。为了独享天下,亲幸侫臣,杀了几个弟弟和敢于直谏的大臣,由于内斗,消耗了民财和国力,这才被后羿钻了空子。 孔子将“五子之歌”收录入《尚书》恐怕也是想提醒后世君王,应以民为本,避免王朝更替的悲剧。 169年的南北朝历史则是太康失国的重现,历史的周期率在南北朝时期频次极高,南朝32位皇帝,北朝33个皇帝,结局比太康更悲惨,南朝只是在最初有过刘裕的武略豪迈和刘义隆的元嘉之治,也只是暂短的平和。而北朝在魏孝文帝“太和新政”的汉化改革之后,仅一世繁荣,后世重开历史的倒车,很快也步入了分裂。南北朝“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之后的执政者三年一小换,五年一大换,朝廷之上,礼崩乐毁,人伦尽丧,神仙打架,百姓流离,难得一日安宁,人心思变,天地难堪。如此严重的忧患,体现在“天下”这个大棋盘上,则形成了国土的日渐局促和政权的日益萎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