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朽论 | 刘青衢

 花间一酒壶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不朽论

刘青衢


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西元2023年4月9日


人之必有一死,逼迫出一个根本问题:生命能否不朽,又何以不朽?春秋时,穆叔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不朽,在形式,即“虽久不废”;在内容,即“立德、立功、立言”。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自觉讨论的命题,不朽成为生命最重要的意义;追求不朽,亦成为有识者的人生理想。

每个人都会遭遇死亡,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这是存在者最大的存在困境。能否不朽,不仅是穆叔和范宣子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终极拷问。吾人以为,所谓虽久不废,即永恒存在。要达到永恒,不是设计、想象、许诺死后的世界,而是秉承生生之道,将生命进行无限延伸和扩展,以生生不息解决死亡断裂。不朽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延伸和扩展生命的问题。

大致而言,在内容上,有身心两体;在方向上,有前后两端。生命包括身体与心灵两个部分,身体又包括形体和行为两个部分。在身体,形体与行为不能分离,有形体必有行为,如无行为,形体成为死物;有行为必有形体,如无形体,行为缺乏施动者。形体与行为可以合在一起说,言此即含彼,言彼即含此,皆统一于身体之内。

依宋明理学“心统性情”论,心灵又包括情感与理性两个部分,而理性的系统化表现是思想。生命之不朽,就是身体与心灵的不朽;生命之延伸,就是身体与心灵的延伸。进而论生命之不朽,应分论身体、情感、思想之不朽;欲论生命之延伸,应分论身体、情感、思想之延伸。如此,方不落空。

延伸的方向以前后为主,以左右为辅,前后为异时代的纵向贯穿,左右为同时代的横向交错。以五伦为例,君臣、夫妇、兄弟、朋友都是同时代的横向交错,唯父子是异时代的纵向贯穿。异时代的纵向贯穿需要收摄同时代的横向交错,丰富和深化其组成部分,才能充实、普遍以达到永恒不朽。异时代的纵向延伸不仅是向后以朝向未来,亦须向前而朝向过去,不但要将个体生命参与到无限的未来生活,还要融入久远的过去生活。既要与后人在一起,也要与前人在一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凭借两端延伸,孤立的个体才有古老而深厚的历史,也有充满希望的未来,得以汇入源远流长的生命长河,这是最大幅度的延伸,也是达到不朽的切实路径。

身体欲达到不朽,须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向前延伸,即向父辈、祖辈甚至更遥远的先辈延伸,这就要恪尽孝道,慎终追远。孝顺父母,养之、敬之、乐之、谏之,广泛参与父母的生活,承载父母的生命,也是对个体进行扩展,使之变得厚重。先辈死而气散,但散而不尽,后辈尚能与之感格。后辈沐浴斋戒,戒慎恐惧,至诚至敬,祭神如神在,可在祭祀时感通先辈,对越神明,实现个体生命向过去的延伸。总之,孝道不是他者施予的负担,恰是对个体的拯救和超拔。

向后延伸,即向子辈、孙辈甚至无限的后代延伸。这就是生儿育女、繁衍子嗣的意义。先辈死去,消逝的只是一部分身体,另一部分则寄托在子孙的身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这里,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具有同等意义,无所谓内外轻重。《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要保护、传承父母留在世上的身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母,不仅是个体安全问题,更是孝道和生命延伸的问题。

情感欲达不朽,也要向前后两端延伸。后辈在陪伴、孝顺、悼念、祭祀前辈时,表达了对前辈的爱敬、不忍与不忘,这是情感的回溯。前辈在爱护、尊重、教育、帮助后辈时,也表达了对后辈的关切,这是情感的顺发。待后辈变前辈,新的后辈又会基于前辈的情感抚育而进行回应,报以爱敬、不忍与不忘。在前辈——后辈——前辈的循环推进中,情感如长江大河,绵绵不绝地流淌下去。情感不是空疏的,礼乐就是最好的表达形式,无论对生者的爱敬,还是对死者的爱敬,都可以通过具体的礼乐形式来呈现。情感不灭,礼乐不绝。

思想欲达不朽,更需向前后两端延伸。向前延伸就是学习和借鉴古典思想,向后延伸就是开出和传播现代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身体和情感不同,思想的范域超越了父子的血缘纽带,也超越了家庭伦理,无远弗届。经过时间考验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都可以作为向前延伸的对象;而探及宇宙人生的普遍问题,对一般的真理有独特见解,这样的思想具备普世价值,适应未来人类的永恒需要,更可向后无限地延伸开去。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人之志,述人之事,乃是将过去的思想和事业延伸到未来,对前人是延伸,对未来更是延伸。居中者处于前后之间,成为延伸的枢纽,跻身于思想之史,即实现了两端伸展而达不朽。

身体的延伸有时而绝,比如不能生育,或不能完成最终的代际传承。在人类整体,如无不可抗力的作用,应相信身体的延伸能够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以至不朽;如遇不可抗力,人类悉数灭亡或未可知,自不能无限期延伸,因此,整体和个体也都未必永恒。情感的延伸也有时而绝,比如后代对远古祖辈的遗忘,或者对下一代的薄情,或者社会层面的礼崩乐坏,情感无以条理化地呈现,亦会令情感湮灭。思想的延伸同样有时而绝,要么是思想本身肤浅,迅速被更加深刻的思想取代,传之不远;要么是思想虽然深刻,但遭遇现实危机时未能有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被外来思想所颠覆,结果也会失去生命力。所以,永恒不朽并不是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不断努力维系。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想要实现不朽,只有依靠自己努力,不能寄希望于某种外在的神力保证。

在身体、情感和思想三者中,存在一个逐级上升的层次关系。身体是自然的,这是初阶;情感是人文的,这是中阶;思想可以触及天道,这是高阶。也就是说,即使同样永恒不朽,价值也不是完全齐平的,身体的不朽具有初级价值,情感的不朽具有中级价值,思想的不朽才具有高级价值。思想直通天道,之所以具有最高的不朽价值,乃是因为天道自身具有最高的不朽价值。所以,人要追求不朽,除了身体和情感之外,更应追求天道。当然,天道亦不脱离身体与情感。

道者,形而上也。子曰:“下学而上达。”下者形而下之器,上者形而上之道,求道有门,须在形而下中寻找一个切入口而上遂天道,才能真实切己,才是自得之学。这个形而下的切口就是生命的触动,包括正面的奋发与反面的击打。得失、荣辱、成败、智愚、美丑、夭寿、贫富、贵贱都是生命的焦点,都能触动人,但不是最根本的触动。最根本的触动在于生死大事,由生死的触动而叩开天道之门,才是究竟的证道,也才能真正进入永恒不朽。

刘青衢,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学、宋明理学。



责任编辑:慊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