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合肥:扬帆千年,合肥人的母亲河,弯了几个弯?(上)

 cjs芈人 2023-04-1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近日,一曲《牡丹江》时隔数年再度唱响。当人们还在讨论“牡丹江在哪儿”,方文山早已将它融入山河湖海,变成了淡淡回忆,悠悠的乡愁。可想而知,无数合肥籍台湾老兵听到这首时,脑海里一定是家乡的母亲河——南淝河,同样的“弯了几个弯儿”。当初离开,再回想记忆模糊,而今归来,多年后恐将不识……

——编者按

- 前言 -

南淝河,长江流域巢湖水系的主干支流。发源于合肥市西北部江淮分水岭东南侧,经鸡鸣山,向东南流入董铺水库,贯穿合肥市区,再转向东南流,经合肥市包河区和肥东县边界,于施口注入巢湖。南淝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在市区内长约60公里,是合肥市城区最长的河流——被誉为合肥人的“母亲河”。

图片南淝河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南淝河古称施水,因与东淝河“归异出同”,按《尔雅》“归异,出同流,肥”,二河皆称肥水,又作淝水、淝河。以其东南流,为表区别,故名。

图片《尔雅》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淝河是生命之河。坐落于上游南岸的塘岗遗址,曾发现七处古房址,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生活在淝河流域,逐水而居,择丘陵而处。顺流而下,沿河两岸的河墩头、大雁墩、郑墩、药刘等一批商周时期古聚落,则由点到线地延续河流文明。

图片塘岗遗址(来源 | 《安徽肥西塘岗遗址发掘》)

南淝河是文化之河。由聚落到城市的演变,再到城市的迁移重建,合肥的千年发展史,始终围绕着这条河循序进行。城市与乡村,山岭与河流,承载着丰富而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辉映;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和红色文化,纵贯千古绽放别样风采。

图片包公祠(来源 | 《日昌百年》)

南淝河是多难之河。据统计,从唐乾封三年(668)到解放前夕的1300多年间,合肥共出现66个大旱年,60个大涝年。南淝河作为城区第一长河,在历年旱涝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每逢灾害发生,情势惨重,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后来,人们意识到,通过兴修水利、合理布局农作物等措施,可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加之绿色生态空间的融入,逐步改变了南淝河的面貌。

图片十八联圩蓄洪现场(摄影 | 高勇)

南淝河是科创之河。今天的合肥,从科学岛、高新区到合肥科技馆、中国科大,再到安徽创新馆、滨湖科学城,科技创新既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名片,更是淝河流域不可或缺的现代文化元素,而它同样离不开绿水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能量。

图片科学岛(摄影 | 王牌)

说了这些,南淝河的起迄具体在哪里?“合肥”之名源于南淝河?人们常谈的曹操河是什么情况?那张“来自南淝河的赞”又在何方?……不妨泛一叶扁舟,回到源头重新出发,坐看两岸秀丽风光,品茗畅谈今昔过往,诸问答案依次揭晓。这多有意思啊,你们说呢?话不多讲,咱们就起航吧——

图片南淝河旧貌(摄影 | 康诗纬)

- 南淝河之源 -

这趟旅程从起点便犯了难,南淝河的源头在哪儿?不仅是今人,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古有鸡鸣山说、蓝(兰)家山说、紫蓬山说、小蜀山说、将军岭说和乱流说,今有长岗说和长丰多源说,等等。

图片南淝河上游(来源 | 《图说合肥城市记忆》)

将军岭说。早在东汉桑钦《水经》中便有记载:“肥水,出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施水,[游水]亦从广阳,[县]东南入于(巢)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云:“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巢)湖”,又“施水受肥(水)于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县”。清《(光绪)寿州志》云:“《水经注》所称的广阳乡,即今之将军岭也。”

图片《水经》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鸡鸣山说。唐《庐江四辩》云:“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许,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经合肥县南,又东南入巢湖。”

图片《钦定全唐文》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蓝(兰)家山说。宋《太平寰宇记》云:“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蓝(兰)家山,东南流入于巢湖。”

图片《太平寰宇记》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紫蓬山说。明《南畿志》云:“肥水,出紫蓬山,东北经鸡鸣山,入金斗河。”

图片《南畿志》书影(来源 | 哈佛燕京图书馆)

将军岭说。清《(嘉庆)合肥县志》云:“肥水,源出将军岭分水田东流,即《水经》所云'施水’也。”

图片嘉庆《合肥县志》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乱流说。清《续修庐州府志》云:“唐刺史杜公作斗门,引肥水入后浦,诸水枝津始乱,而淮肥不通于巢湖,然今金城河即肥水,则派河、店埠河、三河盖即《水经注》所谓施水、阎涧诸水也。今施口入巢湖之水,即肥水合施之枝流。”

图片《续修庐州府志》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小蜀山说。清《水经注图》云:“肥水、施水同出良余山”。按吕枕《字林》:良余山“或以为独山也”;以及《续修庐州府志》:小蜀山“《水经》肥水所出之独山,当即此”。

图片《紫蓬山志》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事实上——千百年来,南淝河上源的自然环境和水文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由省水利厅、市水务局等单位组成的科考小组,并聘请河海大学相关专业的知名教授担任顾问,分别多次对南淝河流域肥西县境内的河源区域及主要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

图片南淝河源头(摄影 | 张大岗)

最终确定正源为位于肥西县高刘镇岗北村何老家(今属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西北侧附近的红石桥,即旧志的“长冈店东水”,为肥西(今属蜀山区)、长丰两县交界处。

图片肥水源头示意图(制作 | 方庆宗)

- 曹操运河 -

从分水岭(古称龙干)上红石桥一路南行,沿途岗冲相间,波状起伏,经滁河干渠后,抵达鸡鸣山东麓。卸帆驻足西望,古老的江淮运河湍湍而来。

图片曹操运河遗址(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江淮运河,又名巢肥运河,民间俗称“曹操(运)河”。据当地传说,此河为汉末曹操派两将军主持所修,方便南北通航和农业灌溉,因运河未修通,将军死于岭上,百姓立庙祀之。嘉庆《合肥县志》则称“宋有杨将军”,募万人修,工不成,将军自刎,名亦无考。又说系隋炀帝时人。

图片将军岭风光(摄影 | 张承宏)

实际上,江淮运河可追溯到更早的先秦时期。《史记》云:“于楚”,“东方则通鸿沟于江淮之间”。《三国志》云:建安十四年(209),“春三月,(曹)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水)入淮(水),出肥水,军合肥”。又《舆地纪胜》:“兑水,出分水岭,满宠尝疏鸡鸣坝者,此也。”《晋书》云:兴宁二年(361),“桓温遣西中郎将袁真、江夏相刘岵等凿阳仪道以通运,温帅舟师次于合肥”。

图片《史记》书影(来源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其中,“鸿沟”位于楚国东部、江淮之间,地理方位上是符合的。“兑水”有了“分水岭”和“鸡鸣坝”(详见下文)的定位,则更加明确。“阳仪道”虽未直接表述,但从前后关系来看,显然亦修于江淮间。如此看来,古江淮运河——自战国以后,历代屡有兴修,以利水路通畅,战时军队南下,急速直抵合肥。

图片凤凰墩遗址(摄影 | 王牌)

隋大业元年(605),炀帝下令开通济渠、邗沟。大运河的建设,加之年久失修,致使江淮运河湮塞不通。直到唐建中四年(783),李纳兵变,断淮西运道。江淮水陆转运使杜佑提出:“疏鸡鸣冈首尾,可以通舟,陆行才四十里”,议开凿以通南北漕运,无果。自此以后,运河通航不见记载。时过境迁,逐渐沦为“十里旱河”,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土匪常聚。

图片鸡鸣山(摄影 | 王牌)

1986年,肥西县曾派多名专家先后三次赴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梳理出古江淮运河的完整走向:西起东淝河支流王桥小河(古称宝莲寺南水)源头处的东岳庙附近,经皂角树郢、小油坊郢,紧贴将军岭街南而过,在凤凰墩(汉墓)处越过江淮分水岭,经“二龙戏珠”到四十坎,再由鸡鸣山北麓的鸡鸣坝、大陂、小陂等水利工程,与南淝河相连。

图片将军岭古“江淮运河”示意图(来源 | 《肥西县志》)

运河遗址全长7公里,如今除了约3公里的河道被水利工程利用外,其余均是旱河,历经千年,风貌犹存,十分壮观。当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打造曹操古运河遗址公园,已成为了广大市民周末郊游的新去处。

图片曹操古运河遗址公园规划图(来源 | 承乡漫记)

- 三国新城 -

回到鸡鸣山下,继续向东南进发。从这里开始的河段,明清时期俗称“金斗河”。《南畿志》云:“金斗河,源出鸡鸣山。东流至(庐州)府城,自水西关流入(合肥)城中,至东门外历金斗驿,流入巢湖。”有时也指其流经城内的一段,我们常说的“金斗河”即此。

图片

图片金斗河旧貌(来源 | 《合肥画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