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古代县城、州城、城堡都有哪些?

 zqbxi 2023-04-11 发布于江西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清人段玉载注曰:“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城市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是文化繁荣的载体,是无数市民百姓寻找生活出路、追求个人和家族理想的中心舞台。城市也只有当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史载“蜀汉之土与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限碍,隔以剑阁,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一)“(汉中)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华阳国志·汉中志》)“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史记·河渠书》)优越的环境、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为汉中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三代时的褒国都城,到战国时期的南郑城,再到后世无数的县城、州(府)城、城堡,危台高阁,矮檐曲巷,宽街阔路,市井店铺,一代一代汉中先民在高高的城墙里边,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记录着汉中的历史。

古代县城、州城、城堡

在战国时筑城南郑以后,汉中境内的其他城镇也陆续形成。据专家研究,汉中设立于战国时代的县还有成固(今城固县东)、沮等,设置于西汉的有沔阳(今勉县东旧州铺)、褒中(今勉县东褒城镇),设置建筑于西晋之前并延续至近现代的城池还有西乡、武兴(略阳)、兴道(洋县)。此外,《晋书·地理志上》中当时汉中郡还有蒲池(治所未详)、黄金(治今洋县东北)二县,后来废除。

根据杨宽《战国史》和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战国时) 大凡有城市的都邑已建立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结论,当时成固、沮亦应有筑城之实,但城址已难详考。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重置沮县于今勉县西北茶店北黑河左岸,属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肃西和县南)。晋建兴元年(313)以后,因氐族杨茂搜据武都,沮县渐废。

《元和郡县志》卷二二载:“成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这里的成固城,即今城固县东“汉王城”,或许系在战国之城坍塌后原址上的重筑,“城乘高势,北临湑水”(《水经注》卷二七),气势不凡。东晋末,此城一度作为梁州治所,故《水经注》称为“大成固”,徙成固县治所于安国城(小成固,今洋县东贯溪乡东联村)。南朝刘宋时,改成固为城固,沿用至今。宋崇宁二年(1103),自湑水东岸移城固县治于今所重筑,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当时,城“薄垣,高仅寻许,三面为门,而阙其北”(明嘉靖《城固县志》卷二),后开北门和东西二小门。尔后屡经修葺,县城规模、城门仍维持原址、原形。西门、东门一反正规,皆近南门,且两门不相对,缘于城初建时南部及东西两侧已形成繁华的街道。

城固县城钟楼

汉初,汉王刘邦在汉中,萧何主持筑城沔阳(今勉县东旧州铺),随后置沔阳县;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于此城立坛即位汉中王;曹魏景元四年(263),新设立的梁州即治于此(《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引王隐《晋书》)。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对定军山,夏侯渊曾守于此。隋唐两宋,沔阳县经历了嶓冢县、西县等归属、名称、治所的变更。南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军侵入汉中,设铎水县于原沔阳城,后自顺政县(今略阳)移沔州治所于铎水。明洪武三年(1370),省铎水县;四年(1371),迁沔州治所于西山谷口(今勉县西老城);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由于兴废无常、治所屡变,沔县城规模很小,明嘉靖时周围三百八十步,城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民国24年(1935),迁沔县治所于菜园子(今县城)。1964年,更“沔县”名曰“勉县”。

沔县汉中王刘备设坛处

褒中县始置于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本春秋褒国地。初设治所于古褒国城。按照《水经注》的记载,古褒国城、汉褒中县治所,应即南宋后褒城县的治所,在今勉县东褒城镇。汉时,褒中县还是汉中郡都尉治所。后“褒国城为褒水所坏,盖后汉末、曹魏初移于今理”(《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这里的“后汉末”指三国时魏灭蜀汉之后,“今理”指西晋至北宋褒中县治所,在今汉中市西北打钟坝。晋义熙时改县名苞中,九年(413),晋梁州由魏兴(今安康市西北) 还治苞中,谓南城。南朝刘宋元嘉十一年(434),南城为氐人杨难当焚毁,不可复固,梁州迁回南郑。而苞中县在南朝时遂为刘宋所废。北魏永平四年(511)复置,仍名褒中县,并置褒中郡辖之。入隋,县名有褒内县、褒城、褒中等变化。唐贞观三年(629)复改褒城县。南宋嘉泰后移治于山河堰西北汉褒中县旧址,元初徙治于山河堰东南五里,明初还宋嘉泰旧治,在今勉县东褒城镇。1958年废。

褒城古城门楼 张佐周摄于1935年

西乡县的名称变化、治所迁移最为频繁。其前身为东汉末汉中王刘备分成固之地而设的南乡县(治今镇巴县渔渡坝)。晋太康二年(281),更名为西乡,徙治于原属南郑县西乡之平西城。“平西城”,《水经注》、《续通典》曰平阳城,《舆地广记》曰定远城,系东汉永元七年(95)封西域都护、扶风平陵人班超为定远侯食邑之城。《东观汉纪》曰:“故城在今洋州西乡县南”,《太平寰宇记》谓在宋西乡县南十五里,地当今西乡县东古城子。北魏景明中置洋川郡于蒿坪山之阳(今杨河镇之四季河),正始中废西乡,置丰宁县于丰宁戍(今县西南峡口),并置丰宁郡辖之。西魏以其为新置洋州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废丰宁郡、洋川郡,大业三年(607)废洋州,复改丰宁县为西乡县,徙治所于蒿坪山之阳。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洋州于西乡县。天宝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十五年(757)移洋川郡治所于兴道县。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蹂躏金、洋二州,西乡县治所被毁为废墟,县遂废。元复置,名仍旧,元末徙建县城于蒿坪山西南一里许,即今址。明代的几任知县都有修城之举。嘉靖时,西乡县城垣用砖砌护,高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

武兴城(今略阳)始筑于诸葛亮屯军汉中时的蜀汉建兴七年(229),初以蒋舒为武兴督,原属汉武帝元鼎六年(111)所置武都郡之沮县(今勉县西北茶店北)地。大约在南北朝时宋元嘉十年、北魏延和二年(433),魏于此置武兴县,并作为武兴郡治所,还侨立略阳郡于武兴。宋元徽年间,氐人武兴王杨文度之弟文弘驻守于此。宋昇明二年(478),宋继魏之后封杨文弘为武都王,存续七十多年的武兴国自此开始,武兴城遂为武兴王城,其间毁建无常。北魏正始三年(506),魏攻克武兴,以其国为武兴镇,复改曰东益州。其后,这里又有了兴州、武兴郡、顺政郡、汉曲县、顺政县等地名,唐乾元元年(758)恢复兴州。《元和郡县志》卷二二载,兴州城虽处平地,但城垣牢固,周回五百余步,惟开西北一门,城外有垒,三面周匝。南宋时,兴州是抗金重镇,其战略地位曾高于兴元,吴玠、吴璘兄弟一门三代都曾驻扎于此,玠、璘及璘子挺都病逝于兴州。嘉泰年间,吴挺之子吴曦以兴州驻扎御前军都统制兼知兴州等身份居兴州,曾扩修城池,为其父建义烈祠。开禧三年(1207),吴曦降金,僭称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41天后即被杀死,宋廷遂改兴州为沔州、顺政县为略阳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移沔州治所于铎水县,武兴城自此结束了为郡城、州城、王城、府城的起伏变迁,为略阳县城至今。明正德年间,陕西巡抚蓝章委托扶风知县孙玺在象山脚下重筑略阳县城,高一丈七尺,周围五里,有东、南、西、北、西南五门,俱有门楼。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修葺,但屡屡毁于水患。道光七年(1827)在凤凰山下重修略阳县城,设东、南、西三门,光绪后荒废。

略阳古县城 【俄】鲍耶尔斯基摄于1875年

兴道县为晋初分成固而立,李雄据汉中后废。北魏延昌三年514),置兴势县,治所在今洋县东北兴势山上。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北魏所置晋昌郡(治龙亭县,今洋县东龙亭镇)为傥郡,迁治所于原郡之西(今洋县)。隋大业二年(606),移兴势县治所于傥城。《通典》卷一七五云:傥城“因自然陇势,形似盆,缘外险,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及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兴势县名兴道。天宝十五年(756)自西乡县移洋川郡治所于兴道。乾元元年(758),洋川郡更名洋州,在北宋与兴州一起成为工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繁盛的重镇。元至元二年(1265)废兴道。明洪武三年(1370),降洋州为洋县。嘉靖十八年知县张琏重修洋县城,周围六里三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有东“朝阳”、南“观江”、西“武康”、小西“襟汉”、北“拥翠”五门,池深七尺,阔一丈。

除南郑城和成固、沔阳、褒中、西乡、武兴、兴道等县、州城外,古代汉中还有过许多城池名称。这些城池,有的经历风云,声名显赫;有的昙花一现,难以觅踪;有的随建随废,有名无实;有的讹传历史,附会命名。特别是东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战事频仍,政权林立,侨立、寄治州县不断,汉中境内的州县设置和城郭兴废殊难尽述,兹检重要者略作介绍。

张鲁城。《水经注·沔水》曰:“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氐中,南迳张鲁城东。……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里,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按照这个记载,在浕水右侧的山上,从北而南,有张鲁城、白马塞(张鲁治)。所谓张鲁城,是张鲁在建安六年(201)割据汉中之初为防御朝廷的征讨而建,《通典》、《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都以“张鲁城”在西县西或西北四十里,揆之山川地理,张鲁城当在今勉县西北隘垭口(俗名艾叶口),距汉代沮县城不远,处于汉中与武都的交界地带,它起着护卫张鲁治和整个汉中的作用。

阳平关一西县城。《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二十三年,先主诸将进兵汉中。……先主次于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阳平关这个刘备与曹操决战之地,在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汉水与成河(古浕水,亦称白马河)交汇处之东。南北朝时,阳平关被称为白马城、白马戍、濜口城。“白马”之名,因其地原为白马氐所居。刘宋时曾在白马城侨立华阳郡。唐武德八年(625),自东南五里移西县治所于白马城。西县为大业二年(606)由嶓冢县改名,其名源于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拔西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民千余家还汉中,在沔阳筑城而居(参见《舆地纪胜》卷一八)。元至元二十年(1283),西县废。明洪武四年(1371),迁沔州治所于故西县城,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民国24年(1935),沔县治所迁于菜园子(今勉县城),汉末三国时修筑的阳平关城、西县城自此废弃。

古阳平关 李魁元摄于1957年

汉城和乐城。汉城和乐城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汉中期间修方的几座城堡中的两座。《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蜀汉建兴七年(229) “冬,诸葛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后世对汉、乐二城的具体位置和所指城体说法不一。《华阳国志·汉中志》曰:“蜀汉以沔阳为汉城,成固为乐城”,似不确。汉城又称西乐城,按《水经注》卷二七曰:“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西乐城(汉城)遗址在今勉县之南汉水南岸,但它不是沔阳城,因为沔阳城一直在汉水之北。诸葛亮之所以在汉水南岸修筑汉城,驻兵防守,除了防范僚人外,亦因这里“道通益州”,防止魏人从此进犯。乐城亦非成固,《三国志》中诸葛亮“移军成固”、王含“守乐城”贾充屯乐城”等,表明成固、乐城非一地。乐城之地望,或谓在今城固县博望镇境内,或谓在今城固县许家庙一带,皆位于汉水之北。今人任乃强谓“汉城、乐城皆在汉水南岸”(《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并以《水经注》卷三二所记成固南城(在今城固县三合)为乐城。汉城、乐城在蜀汉时为重要城堡,一直驻有重兵,就连后期大将军姜维改变魏延“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战略,敛兵聚谷后,也是让将士“退就汉、乐二城”。魏灭蜀之役中,锺会大军进入汉中,始终未攻克汉、乐二城,而是实施包围后继续前进。蜀汉灭亡后,汉城、乐城仍然是两晋南北朝争战防守的重要目标。隋唐后,二城衰落,遗迹难觅。

城固县汉王城遗址

黄金戍和铁城。黄金戍和铁城为汉中盆地东缘汉水进入峡谷地段的险关要地。《水经注·沔水》曰:“汉水又东迳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依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许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黄金戍传说为东汉末张鲁所筑,并有人将其与铁城混为一地,南宋《舆地纪胜》辨之甚明。(舆地纪胜》卷一九〇曰:“黄金戍铁城,《梁州记》云:黄金戍,水路艰险,即张鲁所筑。按,宋元嘉中,氐王杨难当遣薛健据黄金戍,为萧承之所拔,萧坦又拔铁城戍,拔之。则是黄金、铁城自是两戍,今并在真符县,《记》以黄金戍兼为铁城,误矣。”黄金戍和铁城是东晋南北朝时晋、宋、魏、氐族杨氏争夺的重要城堡和隘口。《元和郡县志卷二二曰:“故铁城在(兴道)县西北八十里。”史家考证,二城堡故址在今洋县东北金水街附近。

三泉县遗址碑

三泉城。三泉县始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原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一百五十里,先后属南安州、利州。天宝元年(742),自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徙治所于嘉陵江东一里关城仓陌沙水西,地当今宁强县北阳平关之擂鼓台,属梁州。三泉为古金牛道要冲,入蜀必经之地。唐僖宗避难兴元、昭宗避难凤翔,皆遣将土据守三泉宋乾德三年(965),王全斌伐蜀,别将史进德败蜀兵于三泉砦。蜀平后,以三泉县和西县直隶朝廷,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至道二年(995),置大安军于三泉。绍兴三年(1133,金兵侵人兴元,意图入蜀,兴元知府刘子羽于潭毒山筑城以保三泉。元初改大安军为大安州,至元二十年(1283),三泉县废,大安州降为县。明洪武初废大安县,三泉城渐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汉中在清代还建立了几个新城,主要有:乾隆四十年(1775)置留坝厅于今留坝县东南,嘉庆十三年(1808)移治今留坝县, 1913年改为县。嘉庆七年(1802)置定远厅(今镇巴三泉县遗址碑县),1913年降为县,次年改名镇巴。除1961年迁址于周家坪的今南郑县城外,佛坪县城修筑最晚。清道光元年(1821),设周洋县丞于袁家庄。五年(1825),割洋县东北部和周至县西南部设佛坪厅,治佛爷坪(今周至县境),1913年改为县,民国15年(1926)迁治所于袁家庄。此外,原有的城镇如汉中、洋县、略阳等也由于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是区域内外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而一度繁荣兴旺。汉中城更成为西北地区商业贸易和手工业中心城镇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