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超越孙子兵法7-军争篇

 专家视点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军争篇,主要讲了军事斗争的一些经验性的原则。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思是军队承担了重任、并且占了极大的成本支出,军事斗争的难处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毛主席认为,军事斗争包括三个目标——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和发展自己,正是因为有这三个目标,所以,军事斗争就要化直为迂,为了消灭敌人,就要考虑尽量的保存自己。

比如,以迂为直——先使敌人内耗。

我们第一步不是打吉安城,而是实行围吉安城,目的在使吉安城内生活更加困难,人心更加恐慌,白色统治更形孤立,然后进行第二步计划。

这就是把直接的攻打,迂了一步先包围,而目的在于尽量的保存自己,避开直接攻打的最坏可能性。

比如,以迂为直——先削弱敌人。

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这也是为了尽量的保存自己,迂了一下,先想办法尽量的削弱敌人,然后再消灭敌人。

比如,以迂为直——分割分散敌人。

比如我们的力量是五个手指,敌人的力量也是五个手指。我们怎么打呢?不是五个手指对五个手指,而是以两个手指牵制敌人的四个手指,然后我们用三个手指去歼灭敌人的一个手指。

而为了消灭敌人,就要调动敌人、使敌人分割分散,以使自己处于强的位置,而让敌人处于弱的位置,这样就能消灭敌人。这就是迂了一下。

比如,以迂为直——军事符合政治目标。

游击战争与民众——没有政治目标,必然使游击战争失败,游击战争的政治目标如果不与民众的政治目标相一致,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参加、帮助与配合行动,也就必然失败。

而为了发展自己,就要考虑政治影响,以使自己处于有理的地位,这样就能通过有影响力事件把沉睡的第三方唤醒,以使其资源和人力资源流入我方。这就是迂了一下。

比如,以迂为直——引发敌人矛盾。

任何事物、任何过程,外力是有影响的,且是严重的影响,然必通过内的情况才起作用。决定的东西属于内力。

所以,要实现好的结果,就要找到敌人内部的矛盾,使它的矛盾加深和引发,使其内部瓦解和分散,比如敌人补充和消耗跟不上,就使其尽量消耗,最后稍加打击,就使其自溃。这就是迂了一下。

比如,以迂为直——先创造战场。

毛主席有个老办法,要打仗先要创造战场。

前面我们说到,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包括两个部分——战斗力+创造战场的能力,而创造战场的能力,是更起决定性的能力。这个迂,某种角度,就是指先创造战场。

比如,以迂为直——避开最坏可能性。

基本上,这个迂,是指避开最坏可能性。正是为了避开最坏可能性,所以迂了一下。正是为了不抛弃好的可能性,所以是以迂为直。

比如,以患为利——使敌人不备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因我方有患,故敌人容易在某方面就准备得不够,于是可以在敌人缺少准备的地方出其不意的打败他。

比如,以患为利——奠定己方基础

应把此次反共高潮看作我们奠定华中基础的机会,如同上次反共高潮奠定了华北基础那样。

通过变直接博弈为三方博弈,获得发展空间,这是把影响力变成实力的办法。

比如,以患为利——己方困难、敌人更加困难

敌则愈前进愈分散,粮弹愈困难,其力量必减弱下来。

当敌人更加困难时,它的弱点就进一步暴露出来,我们就可以施以打击,使其无法支持。

孙子说“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调动敌人、使敌人处在己方的节奏中,于是我方就能做到后人发、先人至。所谓先人至,就是先打击到敌方的弱点。

这个前提在于己方先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毛主席惯用的军事斗争的策略,诱敌深入、使敌人自暴弱点、各个歼灭。前提也是己方先立于不败之地——敌人打不到我。

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先打到敌人的弱点,这就是后发先至。

孙子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意思是军事斗争是为了争取利益,也是为了避开危险,这里讲了在军事急行军中,部队容易失散。

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

万毅支队即调东北,经河北至热河边境待命。该支队现有二千五百人,汰去老弱及开小差者外,能有一千五百到达目的地即好。

孙子说“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这里讲军队失败的三种原因,即补充和消耗的矛盾对于军队成败起的很大作用,是决定性的。

毛主席认为,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胜利。

这一点与孙子的这个说法是相似的,孙子的这个是经验性的,毛主席这个说法是一般性的、概括性的。

孙子说“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意思是说不知彼,则不能做准备,不能做准备,就不能把客观的条件变成利益。

这一点和毛主席认知相似,

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知己知彼,就要选择战场、布置战场——把客观条件变成己方的利益。孙子只是零散的提出,但毛主席用选择战场、布置战场涵盖了孙子提出的经验性的东西。

孙子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这里孙子用观众视角描述了好的军队应该是怎么隐秘的,再次强调迂直之计取胜。

毛主席认为军事斗争 ,根本上是以集中对分散、以强击弱、出其不意——以有备对无备。决战点是个时机问题,而这一切都通过战略胜来解决。

毛主席反复地讲,第二年的胜利是战略的胜利,因此有很多战役的胜利。反过来了解是不对的。

战略往往是阳谋的,不是阴谋性的。

蒋军经过整编,其战斗力一般加强,我军对其作战时,必须取集中优势分割歼灭方针,其比例为三对一或四对一,否则不易解决战斗,欲速不达。无好打之机会时,宁可迟几天等候机会。

局部上则以绝对优劣取胜。原理是战争最终是以绝对的优劣分胜负的,那么就在战争开始前就形成绝对优劣,使胜负无悬念。

一般是以绝对的优劣而分胜负居多数。所有这些,都是战争或者战役的结局,而非战争或者战役的开头。中日战争的最后结局,可以预断,日本将以绝对劣势而失败,中国将以绝对优势而获胜。

这样是最能保存自己,最能消灭敌人的,这是真正的先迂——以迂为直。

孙子说“《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意思是军队用旗鼓等信号来指挥,使大家的、勇敢者、怯懦者行动一致起来。

毛主席是通过支部建立在连上、党代表制、政治教育,使部队打不散、打散了又能聚拢起来。

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

孙子这篇军争篇没有讲预备队的保留和使用,很奇怪。在现代军事思想里,非常讲究预备队,甚至预备队是决定性的。

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这里讲了经验性的几组矛盾,要求把自己置于矛盾的一个方面,把敌人置于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反之则应避免决战:

1)以己锐气,击敌惰归。

2)以己之治,击敌之乱。

3)以己之近,击敌远来。

4)以己沉静,击敌喧哗。

5)以己之佚,击敌之劳。

6)以己饱食,击敌饥饿。

7)以己有备,击敌无备。

8)敌若有备,则不与战。

毛主席更进一步:

力戒浪战,战则必胜。

以胜利为唯一依据,而胜利又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比如

我们胜利的原因:1、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2、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抓住;3、战斗准备的充足。4、群众与我们一致。

这是可以普及和复现的客观条件,这是一种基于高频分析——即傅立叶变换,这些要素正是用到的频次最高的要素,故这4个条件就是需要具备的条件。

孙子说“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里孙子的说法还是绝对化了,不能作为一般性的军事原则,而只能当作一种概率性的依据。

毛主席的办法就是用——创造战场,使用蘑菇战术,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并且用俘虏政策,提供敌人战斗之外的另外出路,使敌人士兵的意志瓦解、战斗力打折扣。

基本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更具科学性、数学性。孙子的兵法,更偏经验性和绝对化了。毛主席是把各种条件联系起来看。而孙子是把各种条件孤立起来看的,这是孙子兵法的主要缺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