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画家周玉珲一幅幅书卷气息浓郁的山水画作【图文】

 雨霖收藏屋 2023-04-11 发布于北京


    他是一位博学的长者,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不断从中西文化中吸收知识的养分,不断积累沉淀,兼之常去乡村山区采风,吸自然之灵气。将对祖国的热爱,对乡土的依恋寄情于山水,创作出一幅幅书卷气息浓郁,韵味无穷的山水画作品。而他却仍“痴心一点终难改,化为云山参画禅。”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周玉珲先生。


    周玉珲:(周玉辉),成都人,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任乐山地委《跃进报》、《红乐山报》美术编辑。1974年起任井研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至退休。馆员职称。曾任任乐山市政协一、二届委员,井研县政协一、二、三、四届委员,二、三、四届常委,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文化馆长。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美术研究会会员,省级机关老年书画协会理事,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乐山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永和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乐山书画院研究员,嘉州画院一级画师,井研县文联副主席,井研县美术家协会主席。第五届拨尖人才。

    作品有版画,《补缺窝》、《桑园》,国画《金河峡之秋》、《蜀山深处》、《轻霜》、《三峡新城》等。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及美、日、泰、澳、法、英、韩等国家展出。曾获乐山市政府第三、四、五届“郭沫若文艺奖”,2004年乐山市优秀美术作品奖,97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国际现代名家水墨金奖”、 美术报“群星闪耀,2004群文书画大赛银奖” 等。作品被《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大观》、《四川美术》、《四川日报》、《四川画报》、《四川文化报》等报刊采用,为国内外团体及个人收藏。生平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等三十余部典籍。


《风骨玉洁映春晖》

文/王晓霞 凌显华

    与书画结缘纯属偶然

    1942年,周玉珲降生在成都市一个平凡家庭,因父母忙于工作,在他很小时就与乡下的外婆生活在一起,乡间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林,使他产生了灵感,常在废纸上东涂西抹,日子久了,连大人们都说他画得很像,有绘画天赋。而周先生当时只是喜欢。


    上学后,自然时常用自己这一特长,为班上办板报。中学毕业后,一心想考理工专业学校的他,却意外地因美术老师为他填报了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图画科而走进了西师的校园,师从张宗禹、段虚谷、苏葆祯、梁白云、刘雨耕、李际科诸先生,在学习过程中,他被老师们执着地追求绘画艺术的精神所感动,也被老师一幅幅颇具功力的经典作品深深吸引住了。


    从此,他立志要一生从事绘画事业。1963年从西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乐山地区报社任美术编辑,与当时地区报记者张致忠先生感情笃深,至今还保持着联系。1974年起任井研县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2002年退休,与书画结缘40余年的周先生,造诣之深、功底之厚、创作生命力之强,是常人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近年来,他创作出了大量独具魅力,韵味十足的作品,被《四川日报》、《乐山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所采用,刚过花甲之年的周先生,创作已进入丰产期。成功没有标准,踏踏实实地钻研,勤勤恳恳地创作,是周老师的成功之道。


    执着进取终辟蹊径

    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认识自己而又选择好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始终不渝地去发挥自己的所长,尤其是件难事。周先生选择了绘画,但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颇具风格的艺术之路,周先生在苦苦探索。

    早年,他研习版画,曾被木刻艺术那粗犷、深厚的艺术特色所深深吸引,由于他刻苦钻研,勤奋耕耘,他的版画进步很快,深人生活勤于思考的他,创作的木刻作品《补缺窝》、《桑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及乡村美好景致,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翻身农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及祖国山河无限美的美好情愫,以及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这些作品参加省美协展出后,人们对用这种手法表现农村题材的新颖、独特所深深吸引,受到了美术界及美术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周先生也因此获得了市文化局的奖励。而周先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寻,不断积累,为了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又钻习水粉、水彩、油画,从西洋画的用色透视等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学习,并不断实践。当他多年后,西洋画已得心应手,达到很高境界时,他更加苦恼了。


    因为他觉得虽然自己已画得不错了,但总无法跳出西洋画创作的传统,此时,他一度放下画笔,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渐渐,一个成熟而大胆的想法已在脑中形成,于是他灵活地将西洋画的色彩、层次、版画的粗犷与摄影的透视运用于山水画的创作中,在把握好造型能力、笔墨技巧外,周老师还十分注重人文精神和象征意蕴,主张将自然意境、人格、情感心态和思索融入山水画中,兼有情景交融的诗文,笔力遒劲的书法画龙点睛般恰到好处的铃印,组成了一幅幅构图满而不呆,静而不滞,丰富稳键,色墨交融,韵味十足,并具有浓浓书卷气的精美作品。


    “浓墨泼洒淡墨渲,丹青满纸化云烟,十年面壁一朝悟,师目师心师华山。”周先生在《画余偶得》中如是说,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周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十分注重传统。

    周先生在探索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传统文化修养的丰厚积累,加之不断创新,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乡土气息浓郁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只有长年融入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才能品味出那深厚文化底蕴所反映出的人文、地理之景观。那青松、翠柏、小桥流水、袅袅炊烟,宛若眼前。


    周先生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猎取生活中的灵气,以娴熟的手法,或点或皴,或积点成线,连线成山,并渗以淡色或渲以淡墨,勾皴点染,墨中见笔,浑然一体,透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和现代气息,加之老辣苍劲的笔墨,以情绘山,以情写景,寄物寓意,袒露出对人生和艺术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


    很自然地挖掘和抒写出一种乡土情怀和意境美,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透显出他“浑厚、朴实、清秀,富于田园诗情”的艺术风格。终于走出了一条梦寐以求的将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书卷气浓郁、意境高远,且个性张扬的艺术之路,人们看到他的作品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激越的情感,常使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淡泊名利 融情山水

    “寒暑晨昏对砚田,名利荣辱俱惘然。”近年来,周先生的书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屡屡获奖。数十幅书画作品被美、英、泰、新加坡、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书画爱好者收藏,他被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特聘为高级书画师、高级名誉院士,他还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第三届峨眉山文艺奖、第四届郭沫若文艺奖等。


    周先生还不遗余力地培养着青少年书画爱好者。目前,李旭东、王跃东、戚海峰等近百人充实到文化战线上。还有的继续深造,成了艺术院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跋涉在书画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执着追求书画艺术境界。

    面对荣誉,周先生十分淡泊,他常说:“成绩都是过去的,我的绘画水平还需不断提高。”每年数次深人乡村、山区进行采风,是周先生的必修课。“收尽奇峰打草稿”是周先生融情山水的动力。“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是周先生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成都大学美术系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乐山书画院院长万一宾先生对周先生的画这样评价周先生:“是用心灵统观全景,平川峻岭,秀木流泉,阴晴明晦,凝聚成有机的生命境界,传达了画家对自然的创造。”如今,已进入花甲之年的他,凭着一颗年轻的心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凭着40年如一日对书画艺术的执着和痴迷,使他的山水画创作进入高峰期,随着岁月的减增,周先生画上的山水云雾将更具有灵气和活力。




























-END-
( 2023/04/11/收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