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丽娟:说说南宋兴国军学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厚朴康德 2023-04-11 发布于山东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毛居正受命勘正国子监经籍,留下了《六经正误》一书,其《易》、《书》、《诗》、《周礼》、《礼记》、《左传》六经皆使用了“兴国军本”进行校勘。咸淳九年(1273),黄震撰《修抚州六经跋》,亦曾提到兴国军刻《六经》:“《六经》官板,旧惟江西抚州、兴国军称善本。己未虏骑偷渡,兴国板已毁于火,独抚州板尚存。”兴国军本《六经》与抚州本并称,是当时为人所重的善本。“已未”为理宗开庆元年(1259),是年蒙古大军入侵,兴国军本毁于战火,因而流传甚稀,宋代恐亦不多见。岳氏《九经三传沿革例》主体内容出自南宋末年廖莹中,廖氏为刻《九经》,广搜众本,所得经书版本二十多种,而不及兴国军本(《九经三传沿革例》有“兴国于氏”本,其内容特征与今存国图的鹤林于氏本同,而非“兴国军本”)。除《六经正误》及黄震记载外,明清以来学者及藏书家对兴国军本《六经》均不甚了解。直至日本学者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及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之后,方知兴国军本《六经》尚有传本存世,此即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经传识异》一卷,宋嘉定九年(1216)兴国军学刻本,今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一)。此本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上刻字数,下有刻工。构、慎等字缺笔避讳。据日本学者阿部隆一调查,此本原刻刻工包括王纯、胡桂、高儁、张政、陈正、陈金、邓寿、潘金、余份、刘全等。补版刻工包括王采、彦章、彦璋、吴甫、吴彦、吴仁、蔡祥、秀中、占中、詹中、张友、张进、余成、刘永等。为金泽文库旧藏,钤有“枝山”、“允明”、“文炳珍藏子孙永保”、“左伯侯毛利高标字培松藏书画之印”、“秘阁图书之章”及“金泽文库”等印(《阿部隆一遗稿集》第一卷)。其卷3,4,20,21,26-28抄配,《经传识异》一卷及卷末衔名、闻人模跋语完整保存。衔名云:

从事郎兴国军判官沈景渊

迪功郎兴国军军学教授闻人模

朝奉郎通判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郑缉

宣教郎前权发遣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赵师夏

奉议郎权发遣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叶凯

图片

图一: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闻人模刊书跋语云:

本学《五经》旧版,乃佥枢郑公仲熊分教之日所刊,实绍兴壬申岁也。历时浸久,字画漫灭,且缺《春秋》一经。嘉定甲戌夏,有孙缉来贰郡,尝商略及此,但为费浩瀚,未易遽就。越明年,司直赵公师夏易符是邦,模因有请,慨然领略,即相与捐金出粟。模亦撙节廪士之余,督工锓木。书将成,奏院叶公凯下车观此,且惜五经旧板之不称。模于是并请于守贰,复得工费,更帅主学粮幕掾沈景渊同计置而更新之。乃按监本及参诸路本,而校勘其一二舛误,并考诸家字说而订正其偏旁点画,粗得大概,庶或有补于观者云。嘉定丙子正月望日闻人模谨书。

从此跋可知,兴国军学原有《五经》书板,为绍兴二十二年(1152)郑仲熊任职兴国军学时所刻。兴国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改永兴军置,宋隶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郑仲熊,字行可,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年进士,《(嘉庆)西安县志》卷二十九有其小传。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十三年,郑仲熊由左奉议郎临安府府学教授任为国子监主簿,历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绍兴二十五年六月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从闻跋可知,在绍兴二十三年任临安府学教授之前,郑仲熊曾任职于兴国军学,并在任中主持刻印了《五经》书板。闻跋虽未言具体经名,从其“缺《春秋》一经”看,《五经》当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毛居正《六经正误》之六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皆引用兴国军本,也可证郑刻“五经”之目。

绍兴二十二年郑仲熊主持刊刻《五经》,至嘉定间已历六十余年,书板多有损坏,且缺《春秋》一经。嘉定七年(1214)夏,闻人模任职兴国军学教授之际,适郑仲熊之孙郑缉通判兴国军,二人遂议新刻《春秋经传集解》事。闻人模又先后获得赵师夏、叶凯等地方官员的支持,终于在宁宗嘉定九年刻成《春秋经传集解》新板,修补郑刻《五经》旧板,并撰跋记其事。闻人模史书无传,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六十一科举有其名,为嘉定元年(1208)进士。《湖北金石志》卷十二有《兴国新建军学门隄记》,署“迪功郎军学教授闻人谟撰”,作于嘉定七年四月,正在郑缉通判兴国军之前,时间、官衔相合,“闻人模”、“闻人谟”当同一人。

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卷末附《经传识异》一卷,录异文三十余条。闻人模跋称“乃按监本及参诸路本,而校勘其一二舛误,并考诸家字说而订正其偏旁点画,粗得大概”,则《经传识异》当其校勘诸本之成果。所录异文,如隐公八年注“'诸同盟称名者’,一作'诸侯同盟’”;僖公三年注“'於播五稼’,'播’下一有'种’字”;僖公二十三年“'怀与安’,'与’一作'其’”;僖公二十七年“'责无礼也’,'责’下一无'无’字”;僖公三十年“'不缺秦焉取之’,一作'若不缺秦将焉取之’”,等等,都是可资参考的重要异文资料。从闻跋透露的信息看,似乎不仅《春秋》一经,并绍兴间刻《五经》旧版亦皆加校勘,撰写“经传识异”之类文字。

除附刻《经传识异》外,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还附刻有陆德明《释文》。今日本尊经阁文库藏一部宋刻《春秋左氏音义》五卷,与宫内厅藏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版式字体完全一致,刻工同样有王纯、余份、刘永等,且同样钤有“金泽文库”墨印,两者当原即一本。宋刻诸经经注本于书末附刻《释文》,所附《释文》首尾完整,在流传过程中易与原本失散,单独流传,如抚州本中的《礼记释文》与《礼记》即长期离散。此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与《春秋左氏音义》分散两处,情况亦类似。将尊经阁文库所藏《春秋左传音义》五卷与宫内省图书寮所藏《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经传识异》一卷相合,方见兴国军学所刻《春秋经传集解》一书全貌。(图二)

图片

图二: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春秋左氏音义》 

 日本尊经阁文库藏

关于此本《春秋经传集解》,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二曾予著录:

宋嘉定丙子刊本,枫山官库藏。嘉定丙子兴国军学刊本,文字鲜朗,纸质坚固,实宋刻之佳者。每卷首有“淡海鹪鹩氏之后”印,卷三首有“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暝”、“建芳馨兮庑门”二印。卷末有“文炳珍藏子孙永保”印。首有“井口氏图书”印。此本系毛利高翰旧藏。

杨守敬日本访书期间,得见此本,惊为秘笈。《日本访书志》卷一著录云: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宋椠本。宋嘉定丙子兴国军学教授闻人模校刊。末有《经传识异》数十事,又有校刊诸人官衔及闻人模跋。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不附释音。藏枫山官库,盖即毛居正《六经正误》所称兴国本。余以《正误》所引十三条对校,一一相合。

杨守敬通过将此本与《六经正误》所引兴国军本异文相比较,判定此即毛居正所利用之“兴国军本”。他认为此本为存世《左传》最善之本,力主将此书刻入《古逸丛书》中:

余在日本曾劝星使黎公刻之,以费不足而止。窃羡闻人以校官怂恿当事者,既刻此书,又修《五经》板。余亦校官,携此书归来数年,口焦唇干,卒无应之者。古今人不相及,读闻跋,弥滋愧已。

此本又有日本南北朝时期翻刻本,流传亦极稀。杨氏访得其本,后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卷末有光绪丁亥(13年,1887)杨氏手书跋,内容与《日本访书志》稍有异同,但同样表达了对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的重视和未能付梓的遗憾:“今世所存宋本《左传》,无有善于此者。”“余在日本曾劝星使黎君刻之,辞以费不足而止。其实《古逸丛书》中不甚精要之书,不惜费至数千金者,而乃刻彼置此。”

杨氏谋刻此书未果,诚为一大憾事。但由杨氏《日本访书志》,国人始知兴国军学本《六经》有传本存世。又由此本,知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在我国曾经也有传本,并经著名藏书家收藏著录,因残缺不完,无人识其为何本。

今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一部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存卷10,15-20,23-30共十五卷(《阿部隆一遗稿集》)(图三)。此本为陆心源皕宋楼旧藏,《皕宋楼藏书志》卷八将其著录作“宋刊建大字本”,以为是福建建阳地区刻本。此本钤有“毛晋之印”、“毛氏子晋”、“汪士钟印”等印,说明其曾经明末毛晋汲古阁、清汪士钟艺芸书舍等名家收藏。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著录有《左传集解》“大字本”,存卷8-10,15-20,22-30共十八卷,即此本。

图片

图三: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残卷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汪士钟藏书多得自黄丕烈,此本虽未见黄氏印记,不过从著录看,亦曾为黄丕烈百宋一廛中物。《百宋一廛书录》著录一部《春秋经传集解》云:

大字《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存者十八卷,与小字本合之,止少第十四卷耳。每欲援百衲史记之例,聚各本汇装,惜岳刻附释文,未能与小字、大字两本不附释文者合之也。昭二十年传杜注'皆死而赐谥’句,两本并同,知此本之佳。旧为毛氏所藏,楮莹墨凝,绝无点汙。虽不全,亦至宝也。后序末有'经凡一十九万八千三百四十八言,注凡一十四万六千七百八十八言’,分两行刻。不曰字而曰言,盖从古也。

黄氏所言“小字本”,《百宋一廛书录》亦有著录,称其“每叶二十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板刻狭小,字画精工,惜遭前人点抹,朱笔纵横,殊不耐观。然迭经名家收藏,如顾印仁效、冯彦渊读书记,图章具存。”此“小字本”今存,藏国家图书馆,有“彦先”、“顾印仁效”及“汪印士钟”、“铁琴铜剑楼”等印。所存二十三卷包括卷1-13,19-24,27-30。与《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残十八卷本相合,恰缺第十四卷。黄氏藏十八卷本亦有毛氏汲古阁藏印;其后序末刻经注字数“经凡一十九万八千三百四十八言,注凡一十四万六千七百八十八言”与兴国军本相合,可证黄氏所称“大字《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存者十八卷”,即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著录之“大字本”十八卷,亦即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之“宋刊建大字本”。只不过黄、汪尚存十八卷,陆心源皕宋楼仅得其中的十五卷,即今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残十五卷。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亦藏一部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存卷22,钤有“汪士钟印”(图四)。此正是《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著录之残卷,与陆心源所得十五卷残本同出一本。此一卷残册当时如何由艺芸书舍散出,辗转何所,我们已难知其详。民国时此卷归陈清华所有,1936年周叔弢以200元从陈氏手中购得(李国庆《弢翁藏书年谱》)。此为国内仅存之兴国军学本残卷。黄丕烈、汪士钟原本所藏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十八卷,今静嘉堂文库存十五卷,国图存一卷,尚有卷8-9两卷不知踪迹,或已毁失矣。

图片

图四: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残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天禄琳琅书目》卷一著录有《春秋左氏音义》二函八册,云:

唐陆德明著,五卷。后附宋闻人模《经传识异》。按此即德明《经典释文》之一《左氏释文》,元六卷,今合卷五、六为一。宋嘉定时兴国军学刊本。兴国军隶江南西路,亦江西诸郡书版也。卷末结衔五人,为知军、通判、教授、判官。又有教授闻人模跋,载本学补刊《春秋》、更新《五经》之由。盖当时刻《春秋》而附以陆氏《音义》,今独存《音义》耳。按德明《释文》本分五经三传,并及《孝经》、《论语》《尔雅》《老》《庄》,各自成编,无嫌单行也。

此本《春秋左氏音义》与日本尊经阁藏兴国军本《春秋左氏音义》题名卷次皆合;且附有《经传识异》及闻人模跋、五人结衔,显然,它正是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附刻之《春秋左氏音义》。《天禄琳琅书目》著录此本钤印“毛晋之印”、“汲古主人”、“毛氏子晋”、“昆山徐乾学健庵藏书”等,为毛氏汲古阁旧藏。而黄丕烈、汪士钟等递藏,今分藏静嘉堂文库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同样亦有“毛晋之印”、“毛氏子晋”藏书印,说明两者原为一本。从藏印判断,此《春秋左氏正义》散出单行后归徐乾学,再入清宫天禄琳琅。因其深藏内府,外人无由得见,而嘉庆中一场大火,又将此本连同其他天禄琳琅多种珍稀版本毁于一旦。闻人模《经传识异》及卷末结衔、闻人模跋,这些可以判明版本的证据,皆随《春秋左传音义》而去。而《春秋经传集解》正文三十卷散落不全,黄丕烈得其中的十八卷,汪士钟继之,陆心源又得其十五卷。因兴国军学衔名与闻人模跋已失,如黄、汪这样的藏书名家,虽得到了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残卷,亦无法料到这就是《修抚州六经跋》和《六经正误》中曾提到的“兴国军本”。

关于此本《春秋经传集解》,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二曾予著录:

宋嘉定丙子刊本,枫山官库藏。嘉定丙子兴国军学刊本,文字鲜朗,纸质坚固,实宋刻之佳者。每卷首有“淡海鹪鹩氏之后”印,卷三首有“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暝”、“建芳馨兮庑门”二印。卷末有“文炳珍藏子孙永保”印。首有“井口氏图书”印。此本系毛利高翰旧藏。

杨守敬日本访书期间,得见此本,惊为秘笈。《日本访书志》卷一著录云: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宋椠本。宋嘉定丙子兴国军学教授闻人模校刊。末有《经传识异》数十事,又有校刊诸人官衔及闻人模跋。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不附释音。藏枫山官库,盖即毛居正《六经正误》所称兴国本。余以《正误》所引十三条对校,一一相合。

杨守敬通过将此本与《六经正误》所引兴国军本异文相比较,判定此即毛居正所利用之“兴国军本”。他认为此本为存世《左传》最善之本,力主将此书刻入《古逸丛书》中:

余在日本曾劝星使黎公刻之,以费不足而止。窃羡闻人以校官怂恿当事者,既刻此书,又修《五经》板。余亦校官,携此书归来数年,口焦唇干,卒无应之者。古今人不相及,读闻跋,弥滋愧已。

此本又有日本南北朝时期翻刻本,流传亦极稀。杨氏访得其本,后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本卷末有光绪丁亥(13年,1887)杨氏手书跋,内容与《日本访书志》稍有异同,但同样表达了对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的重视和未能付梓的遗憾:“今世所存宋本《左传》,无有善于此者。”“余在日本曾劝星使黎君刻之,辞以费不足而止。其实《古逸丛书》中不甚精要之书,不惜费至数千金者,而乃刻彼置此。”

杨氏谋刻此书未果,诚为一大憾事。但由杨氏《日本访书志》,国人始知兴国军学本《六经》有传本存世。又由此本,知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在我国曾经也有传本,并经著名藏书家收藏著录,因残缺不完,无人识其为何本。

今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一部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存卷10,15-20,23-30共十五卷(《阿部隆一遗稿集》)(图三)。此本为陆心源皕宋楼旧藏,《皕宋楼藏书志》卷八将其著录作“宋刊建大字本”,以为是福建建阳地区刻本。此本钤有“毛晋之印”、“毛氏子晋”、“汪士钟印”等印,说明其曾经明末毛晋汲古阁、清汪士钟艺芸书舍等名家收藏。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著录有《左传集解》“大字本”,存卷8-10,15-20,22-30共十八卷,即此本。

汪士钟藏书多得自黄丕烈,此本虽未见黄氏印记,不过从著录看,亦曾为黄丕烈百宋一廛中物。《百宋一廛书录》著录一部《春秋经传集解》云:

大字《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存者十八卷,与小字本合之,止少第十四卷耳。每欲援百衲史记之例,聚各本汇装,惜岳刻附释文,未能与小字、大字两本不附释文者合之也。昭二十年传杜注'皆死而赐谥’句,两本并同,知此本之佳。旧为毛氏所藏,楮莹墨凝,绝无点汙。虽不全,亦至宝也。后序末有'经凡一十九万八千三百四十八言,注凡一十四万六千七百八十八言’,分两行刻。不曰字而曰言,盖从古也。

黄氏所言“小字本”,《百宋一廛书录》亦有著录,称其“每叶二十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板刻狭小,字画精工,惜遭前人点抹,朱笔纵横,殊不耐观。然迭经名家收藏,如顾印仁效、冯彦渊读书记,图章具存。”此“小字本”今存,藏国家图书馆,有“彦先”、“顾印仁效”及“汪印士钟”、“铁琴铜剑楼”等印。所存二十三卷包括卷1-13,19-24,27-30。与《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残十八卷本相合,恰缺第十四卷。黄氏藏十八卷本亦有毛氏汲古阁藏印;其后序末刻经注字数“经凡一十九万八千三百四十八言,注凡一十四万六千七百八十八言”与兴国军本相合,可证黄氏所称“大字《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存者十八卷”,即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著录之“大字本”十八卷,亦即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之“宋刊建大字本”。只不过黄、汪尚存十八卷,陆心源皕宋楼仅得其中的十五卷,即今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残十五卷。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亦藏一部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存卷22,钤有“汪士钟印”(图四)。此正是《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著录之残卷,与陆心源所得十五卷残本同出一本。此一卷残册当时如何由艺芸书舍散出,辗转何所,我们已难知其详。民国时此卷归陈清华所有,1936年周叔弢以200元从陈氏手中购得(李国庆《弢翁藏书年谱》)。此为国内仅存之兴国军学本残卷。黄丕烈、汪士钟原本所藏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十八卷,今静嘉堂文库存十五卷,国图存一卷,尚有卷8-9两卷不知踪迹,或已毁失矣。

图片

图三  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残卷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图片

图四  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春秋经传集解》残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天禄琳琅书目》卷一著录有《春秋左氏音义》二函八册,云:

唐陆德明著,五卷。后附宋闻人模《经传识异》。按此即德明《经典释文》之一《左氏释文》,元六卷,今合卷五、六为一。宋嘉定时兴国军学刊本。兴国军隶江南西路,亦江西诸郡书版也。卷末结衔五人,为知军、通判、教授、判官。又有教授闻人模跋,载本学补刊《春秋》、更新《五经》之由。盖当时刻《春秋》而附以陆氏《音义》,今独存《音义》耳。按德明《释文》本分五经三传,并及《孝经》、《论语》《尔雅》《老》《庄》,各自成编,无嫌单行也。

此本《春秋左氏音义》与日本尊经阁藏兴国军本《春秋左氏音义》题名卷次皆合;且附有《经传识异》及闻人模跋、五人结衔,显然,它正是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附刻之《春秋左氏音义》。《天禄琳琅书目》著录此本钤印“毛晋之印”、“汲古主人”、“毛氏子晋”、“昆山徐乾学健庵藏书”等,为毛氏汲古阁旧藏。而黄丕烈、汪士钟等递藏,今分藏静嘉堂文库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残本同样亦有“毛晋之印”、“毛氏子晋”藏书印,说明两者原为一本。从藏印判断,此《春秋左氏正义》散出单行后归徐乾学,再入清宫天禄琳琅。因其深藏内府,外人无由得见,而嘉庆中一场大火,又将此本连同其他天禄琳琅多种珍稀版本毁于一旦。闻人模《经传识异》及卷末结衔、闻人模跋,这些可以判明版本的证据,皆随《春秋左传音义》而去。而《春秋经传集解》正文三十卷散落不全,黄丕烈得其中的十八卷,汪士钟继之,陆心源又得其十五卷。因兴国军学衔名与闻人模跋已失,如黄、汪这样的藏书名家,虽得到了兴国军学本《春秋经传集解》残卷,亦无法料到这就是《修抚州六经跋》和《六经正误》中曾提到的“兴国军本”。

节选自《国学茶座》第3辑021-025页 

编辑:尼山学堂王安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