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是自己的好

 古磨盘州人 2023-04-12 发布于北京
坊间以前有句俏皮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亲。”也不知道这句话对不对,但是能流传起来,说明它还有一些道理。
天底下,大凡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大多感觉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舔犊情深,父母怎么对待孩子,都可以理解。毕竟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世上最亲的人。
对于作家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不是说,作品就是作家的孩子吗,作家对待自己的作品,差不多就跟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作家,当他的处女作准备出版的时候,他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几乎溢于言表,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作品不仅奇特、伟大,且无与伦比,假如面世,必定热销。遇到出版社跟他谈出版条件的时候,他一定愤愤不平,怪人家慧眼不识珠。
我这么说也不怕别人笑话,当年的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总觉得自己的书一经发行,即被抢购一空,出版社会火速加印。记得当年我的处女作出来的时候,我在西单图书大厦书架上见到,我似乎都怕书抢不到了,迅速买了几本。
那天我正好参加行里的高级职称面试,面试结束后,我还把那几本新购的书赠给了评委同事。我通过应该跟送书没有关系,因为,我送书的时候,结果已经定了。当时的想法是,评委老师们拿到我的书,一定会觉得让我通过高级职称是明智的选择。其实吧,我的书跟职称评审一点关系都没有。
多年以后想到这件事,还是觉得当时的自己很滑稽,怎么就没有想过评委老师随手就把我的书扔到资料堆里呢?我自己安慰自己说,应该不会的,那可是我写的书呢。
事实也是那样,很多人第一次现场收到签名书的时候,都非常激动,据他们说,能拿到作家签名的墨迹未干的书,恍如梦中一般,毕竟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见到作家本人,更别说亲手收到现场签名的书呢。
作品出来之后,有些社会基础的作家,都会搞一个作品研讨会或者发布会之类的,这样的做法是仿照官方的,以前有官方养着的职业作家,他们出书的时候,所在的机构为了扩大影响,都会举办个作品发布会或者研讨会之类的,这是他们的工作,也算是向同行宣介自己的成果。
可对于非体制内的作家,开研讨会或者发布会,差不多就像花钱买广告一样。别吹牛说,谁参加了你的新书发布会或者研讨会,交易到位了,现在谁都能请到,想让人怎么说,人就就会怎么说,毕竟拿你手短,物质到手了,有什么话不可以说的。甚至有中介机构,专门就干这个。
出书也有一条龙服务的,联系出版社,出书、开发布会、找人评论、开研讨会等,甚至可以举办签售会,据说图书包销500册以上,书店都能给你举办新书签售会。想想也是,500人得要安排10辆大轿子车,那是多大的阵仗。
当过很多次文学大赛的评委,面对一些不愿意把作品原文递交过来的作者,看见他们满腹狐疑的样子,我都暗暗地觉得好笑。也许他们担心评委会剽窃他们的劳动成果。殊不知,这年头,要想剽窃,什么样的稿子弄不到,评委真的愿意花时间认真读稿子,就是很多人的万幸了。
有个大学老师对学生说,经常有社会上组织聘请他担任征文的评委,结束后,他会抱怨,收到的不是评审费,而是精神损失费。老师的说法估计有点夸张,可很多时候真的是那样。当评委花了若干的时间读一部长篇的时候,最后发现自己除了浪费时间几乎一无所获,那是什么样悲哀的心理。
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好,其实还是坐井观天的心态。
写作跟世界上很多事一样,水平的高低真的要靠工夫的积累,有天才,但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像肖霍洛夫那样凭着处女作就成为世界著名作家的人,真的凤毛麟角,凭什么觉得自己就是那根凤毛,那支麟角?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创作和锤炼自己的作品,同样也不要像溺爱孩子那样,溺爱自己的作品,对于大多数人,能让出版社看上你的作品,进而少花钱或者不花钱给你出作品,这就是作家的胜利,别的真不可奢望太多。很多书热销了,他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热销道理。
能写出可以出作品的文字数量,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何必要一步登天呢。真的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更别太把自己的作品当回事。
对于很多业余作品,创作就是玩儿,能让自己玩高兴,就足够了,否则,写作就太累,过于功利心驱使,可能会让写作变得索然无味。

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银圈子》还真有人借阅,这是对我的最好安慰。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北京晚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