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百家姓》已然成了我们熟读的传统教育经典典籍,好奇的我们会忍不住翻阅它以期可从中发现自己姓氏的渊源...... 然而并不是说你现在姓什么,你的“老家”也是和同姓祖宗在一块的。 不乱认老家的我们,首先要对中国“大姓氏”的历史渊源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瞧瞧自己的根到底在何方? ![]() 01 “姓”和“氏”均来源于上古时期据相关统计,我国排名靠前的十大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李姓”占第一位咱们很能理解,放眼观去,你周边的熟人十个或许有七八个姓“李”。 事实上它确实也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全国大概有9530万人是这个姓;而位居在其后面的“王”姓普及度也不容小觑。 全国总人口大概是8890万;第三名的“张”姓则是在8480万人上下。 ![]() 在说这几个大姓的历史渊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改革。 上古时代,皇帝轩辕氏给自己的后代均赐予了姓氏,华夏民族的姓氏便源于此。 那个时期我们还是母系氏族部落,故而华夏最早的一批姓氏中很多字都带着“女”字偏旁,例如“姬”“姒”“姜”等。 因为彼时女性在初级阶段社会中处主导地位,故上述姓氏在当时很普遍。 接下来人类的劳动生产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即能够使用石器生活,这也使得部落人数进一步扩大。 ![]() 此时就出现了相应的分支“氏族”,这个“氏”就是由部落分出去的一支。 “氏”比“姓”可严格多了,其代表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范围是小于姓的。 身处同一部落,并非拥有同一个姓的人都是一脉相承的,故而此时就得靠“氏”来区分。 而彼时彼刻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诞生了:同氏族不能通婚。 这是因为被无限缩小的氏族代表着同一个家族产生的后辈,他们之间自然是不能结亲的。 ![]() 02姓氏文化不断发展,由严苛区分到普及百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体能优势逐渐凸显出来,话语权被他们进一步掌握而使社会过渡至父系社会。 父系社会中,姓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名”——通常是由宗族内最年老的长辈来确定的。 规定男性在成年之后及女性出嫁之时方可用之,而在日常生活中,最频繁被用的也是这个“名”。 此后亦发展出了“字”,不过这个较之“名”就随意得多了,通常由本人自己确定相关称呼。 ![]()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是我国姓氏文化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姓和氏是完全分开的,当然名和字也有着严苛的区分规定。 彼时男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上升,男性继承“姓”的现象得以普及甚至影响到今天。 姓的大面积增多使当时的国家得以建立,但此时规定“姓”只有贵族才可拥有,百姓是无资格使用的。 西周时随着分封制的确立,增多的“姓”被分封了出去,从而有了以地名和分封为姓的传统。 那些母系社会创造出的姜姓、姬姓成了稀有姓氏。平民百姓也可以拥有姓氏是到了汉朝时期。 当时的姓氏不再有王公贵族独享,百姓也可以任意取之了。慢慢地,随着姓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笼统大概的“百家姓”也就这么产生了,事实上我国姓氏数量远不止“一百个”。 ![]() 诸多的姓氏分布于全国大江南北,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并非所有姓氏使用频率都高,最高的还当属李、王、张、刘姓,其中排行第一的“李”姓使用人数多达1亿! 下面我们就常见的两大姓氏李、王来追根溯源一番。 03 第一的“李”姓来源诸多李姓有着怎样的来源和演变呢?其实这个姓氏的起源颇具争议,据记载,此姓来源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来源就比较牛了,说是它来源于秦始皇嬴政,但后来秦朝因为秦二世被灭后,秦家人为规避风险而将姓改为李姓。 第二种说法则是起源于上古典狱长的职位,此职位为“大理”,后演变成了“李”。 ![]() 典狱长的后人就以此官名为姓,而当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出现后,更是把“李”弄得很有影响力,将之固定下来且成为中国的大姓氏。 李姓第三种来源是赵将武安君的后人“李左车”;亦有人说,鲜卑族也是此姓的祖先,它原本是复姓“叱李”,后因汉化对姓氏简称为“李”。 后一种说法还体现于唐朝李世民舅舅这一族身上,若认同此观点,则李姓很可能是从少数民族文字中演变而来。 唐朝是“李”字国姓,彼时皇帝为奖赏功臣亦会赐他们此姓,这就使得该姓氏稳定地流传下来。 ![]() 虽然关于“李”姓来源众说纷纭,且至今没有一个十分肯定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姓氏,它依旧顽强地挺立到今天甚至会一直延续下去...... 04 细说王姓来源史,见证中国人独有的归属情感王姓这个姓氏比较特殊,单看这一个字就知其霸气,要知道古代统治者通常自称为“王”,在皇帝“皇”权出现之前,它就代表着最高政权。 关于它的来源也是有各种不同说法的。 第一种来源是出自封建王朝各大家族王族之后,他们的祖先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进而被贬为庶民,流落于民间各处。 譬如周灵王时期的太子晋因上谏被贬后就一直生活在中原地区。 ![]() 此后在汉初时期,王姓家族中人为躲避战乱迁徙至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逐渐发展出自己庞大的宗族。 第二种来源说是商朝的比干原是“子”姓的王子,其后人索性就以“王”作姓氏,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望族汲郡王姓,可惜这部分人也因各式缘由分散开来了,逐渐迁移到山东、河北、甘肃等地。 “王”姓还可能出自田姓家族,彼时该家族中人原是“妫”姓的齐国官员,后来秦朝灭了齐国后,齐王田建不得已将两个儿子的姓氏改做了“王”,而历史上知名的篡权者王莽亦是他们的子孙。 上述王莽这支姓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州和北海地界。 最后,王姓来源与李姓来源一样,可能是少数民族为了汉化自己而学习汉人,改称他们的姓氏为“王”——史书记载的各朝和亲可见端倪。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姓氏的渊源,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根据家族族谱去寻根问祖,那是一种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归属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