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加林被高双星顶替上大学,这是《人生之路》的最大穿帮

 新用户9088aVaL 2023-04-12 发布于河北
胡子宏生命日记(2273

高加林被高双星顶替上大学,这是《人生之路》的最大穿帮

(一)

《人生之路》在央视已经热播完毕,从上个周末开始,我以一天10集的速度,开始追剧。总体上看,该剧虽然破绽百出,但还算立意高远,催人奋进,值得一看。
10集的剧情让我回到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高考比高加林晚两年,对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境况,基本上感同身受。
正因为是过来人,我才在电视剧中找到了不少穿帮的镜头和情节。譬如,前10集中的演员,在相貌上普遍老化。1984年高考时,考生们基本上都在十七八岁,电视剧中的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等人,看上去年龄偏大。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年代的高考学生都是面带稚嫩,根本不是电视剧中的模样。当然,观众应该理解导演,37集的电视剧在情节上有20多年跨度,演员们还要从头到尾,从青年到中年,一直演下来。
高加林和刘巧珍本来就是陕北农村长大的,但在剧情中,高加林满嘴纯正的普通话,刘巧珍普通话带着陕北味道,其他乡亲们则是陕北普通话,这种反差令观众看得有点憋闷。
先说几个电视剧中的穿帮镜头。故事一开始,高加林就骑着自行车奔到学校,他穿过一个宽敞的桥洞,墙壁上竟然贴满了小广告。这在当年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小广告是打印出来的,彼时还没有电脑打印。
高加林就读的宽州一中挂满了迎接高考的广告,这在那个年代也是没有的。我的经历中,校园里满墙的励志条幅、标语,是在20年后才开始普及的。
那些条幅都是喷绘出来的,三四十年前的县城里还没有那种技术。教室里通常也不会写着“无怨无悔”之类的励志词语。当时,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高考落榜者并不会觉得多么败兴。
我猜,编剧是个年轻人。因为高加林所处的年代,填报志愿时,还没有什么本一分数线。当时一共分四五个档次——重点大学分数线、本科分数线、专科和中专录取分数线。
再往细节上剖析,高加林挂上的马店小学的牌子,都是喷绘出来的,彼时单位的牌子基本上是手写的。至于满囤家交不起学费,貌似也不真实,当时的小学校尚不交学费。
(二)
本文重点谈谈,在1984年那会儿,会不会出现剧情中的高双星顶替了高加林去上海读大学?我敢非常肯定地说,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听说有很多人被人顶替上大学啊。我的回答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人生之路》的剧情而言,高加林不可能被人顶替上大学。
首先,当年的高考成绩揭晓后,自始至终都是公开的。这意味着,高加林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不可能不知道当年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剧情中,高加林得知自己落榜后,就在家里苦闷地卧躺多日,难道他连高考分数都不去打问一下?
其次,当年的录取通知书都是寄到学校,由学生亲自领取的。宽店一中此前高考成绩很差,如果出现一个来自上海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教育局、学校很快就会传遍,高明楼根本没有机会私自拦截高加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第三,高加林去高中母校要求复读,学校的老师竟然不知道高加林的高考成绩,这是不可能的。高加林是预选考试的全县第一,他竟然落榜了,老师们肯定会探个究竟。学校老师竟然不知道高加林的高考成绩,这绝对说不过去。
第四,1984年那个阶段,大学生被录取后,农村孩子就会转为非农业户口。高明楼通过什么渠道转走了高加林的户口?要知道,转户口要亮出大学录取通知书的, 一旦工作人员得知高加林被大学录取,消息很快就会风传,瞒不住的。
第五,1984年时上大学,高明楼还要转高加林的粮油关系。他又要折腾着去相关部门晒出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至少相关工作人员会记住高加林考上了大学。
第六,高明楼和马股长联合起来,就完成了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的“壮举”,这是不可能的。当时,能够接触到高考成绩的,从教育局到学校,有几十人,高加林的高考成绩根本遮掩不住。
(三)
那么,当年有没有人顶替别人上大学呢?有。但是,双方肯定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个愿意顶替,一个愿意被顶替。只有这样形成默契,才不至于原形毕露。
我就听说过某地出现过姐妹互换——姐姐顶替妹妹上大学。妹妹成绩好,姐姐成绩差,父母决定由姐姐顶替妹妹上大学。此举的前提是,姐姐妹妹是双胞胎,或者长相接近,不容易被人发现,家庭成员能达成一致意见。
顶替上高中的也有。我们高中同班同学就有顶替别人读高中的,到了高二就改成了她真实姓名。这种情况,也是两人达成了一致意见,被顶替方放弃了录取名额。
1984年是恢复高中制度以后的第八次高考,即使考生只是考上了一所中专院校,也等于实现了社会阶层的逆袭。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考上了大学,同意被家庭之外的成员顶替,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生之路》中,还有两个情节是出现差错的,譬如高加林放弃复读,就耐不起推敲。以高加林的性格,即使高考落榜,也不会放弃复读的,区区一个民办老师的职位,绝对不会抹杀他的复读念想。
在剧情中,高加林提到,他超过了考大学的年龄。据我所知,1980年以后,“25岁以下”和“未婚”称为高考报名的条件。高加林竟然超过了考大学的年龄,简直是不可思议。
高加林在1984年参加高考,那时候,高中和初中还停留在读两年的阶段。如果高加林在当年的高考中已经年满24岁,此情节就经不起推敲。难道,高加林在24岁之前,初中和高中分别读了6年?
因此,无论剧情怎么找理由,像高加林这样的学霸,怎么都不会放弃高考复读,借口超龄更经不起推敲。
黄亚萍也放弃了复读,这种情节也是离奇得有些不靠谱。她是本县预选考试的前十名,因为爸爸得病而耽误了高考,此情节太虚假。高考如此重要,即使爸爸去世,黄亚萍也不会耽误高考。
黄亚萍成绩突出,竟然放弃高考复读,直接参加了工作,此情节严重地脱离了现实。黄亚萍的爸爸是典型的知识型官员,不可能让孩子放弃高考。
原以为《人生之路》比路遥小说《人生》立意更加深刻,没有想到,故事伊始,剧情就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穿帮,甚至是明显的虚假。这足以看出导演和编剧都没有用心到位。它的艺术档次比《狂飙》《人世间》差之甚远。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